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传统武术不断摄入民族文化的精髓,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非常多的西方人都很喜爱我国的传统武术, 并积极投身于这项凝结了中国人智慧的古老技艺。尤其是李小龙的出现,更 是在西方掀起了 “功夫”热潮。他让西方人在牛津词典中怀着敬意创造了一个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 (功夫)”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 西方人乐于接受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称谓“(师傅)”,这些都是专属 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不仅征服了西方人,而且征服了西方世界,与 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输出。

在国外,虽然面临着跆拳道、空手道与拳击等域外武技的冲击,但是中 国传统武术丰富的流派、悠久的历史以及充满招法变换的武术意境,都会让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无法割舍。

传统武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素材以及民族文化。对于广大青少年 的教育来讲,其所具有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传统武术的魅力,一方面,在于 传统武术技艺本身;另一方面,在于渗透在传统武术中的几千年深厚积淀的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

岳飞的“精忠报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二十九军的 “抗日大刀会”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蔡云龙以15岁的年纪将美国拳击手 打败,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传统武术教育事业等。这些爱国武术家的 故事经久不衰,被历代赞颂。

近些年来,中国功夫片的热度未减,霍元甲、黄飞鸿、叶问的故事虽不 断被搬上荧幕,可观众依旧非常喜欢这些故事。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视剧 《霍甲》的主题曲一《万里长城永不倒》,激励了一代中国人的成长,很多人都受到了霍元甲爱国情怀的感染。

当然,武术人不仅有在国难面前当仁不让的风骨,而且更有“止戈为 武”的气度,将原本属于“嗜血”的格斗技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即 讲求“点到为止”。进而衍生出了体现中国人击技思维的太极哲学,在“随 曲就伸”与“舍己从人”中,体会击技的招数以及分出胜负的雅趣。传统武 术的招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习练者能够在一招一式 中,体悟中华文化的精深及独到之处,最终,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 中,太极拳与八极拳的名字,就具有相当深奥的文化底蕴。

西方拳击中的“直拳”,在中国拳法中被称为“撑拳”,无论是从技术 规范,还是从劲力要求方面,都显得厚重了很多。其有一种直来直往的简洁 与意念的渗透,更有一种任意出击的洒脱,并且是在迅猛快捷与劲力饱满中 伺机而发。一个流传下来的古典传统武术套路,通常都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 与心血,其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与情节,与此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 传统武术的尊重。

传统武术教育中对“武德”的强调,将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充分地体现 了出来。原因在于其将对道德的约束与规范融入习武者的日常生活当中,并 且贯穿于习武过程的始终。在“武德”当中,依旧有非常多积极的成分值得 当今的青少年继承与学习。

只要是传统武术流派,均会对本门派弟子有不同的道德约束,一些门派 甚至需要经过长期的品格考验,才能够成为本门派的衣钵传人。被习武之人 视为生命的准则还有诚信,正所谓“言必信,行必果” °重信守诺是传统武 术习练者乐于接受的职业形象,那些言而无信的小人,即便功夫再高强,依 旧不会受到传统武术习练者的尊重。

传统文化中的典籍注解,是“武德”中内容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 “武德”也是“武”文化与“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习武者对武德的敬重 和尊崇,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敬畏,以及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 文化的一种顶礼膜拜,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文化的制约与束缚,并且愿 意接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与道德评判。”

二、传统武术的教育任务

1916年,传统武术开始进入学校,自此之后,一直承担着和其他体育项 目相同的责任,只是强调其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相较于韩 国将跆拳道作为“国宝”,以及日本将武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我国对传统武术的教育尚显不足,人们应该重新认识与思考中国传统武术的教育价 值。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彰显了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并且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此同时,传统武术还是一种 教育资源,其作为独一无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能够使青少年在 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还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厚重。2004年3月,教育部 与中宣部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 中,提到应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适量增加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容,并且要将传 统武术课的比重适度增加。基于此,武术界的学者开始重视传统武术的教育 问题,并且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了学校传统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武术 主管部门与教育部同样意识到,传统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捍卫民族文 化安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以及当前学校传统武术教育所面临的严 峻形势。2005年初,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成立了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2006年7月,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 “全国民族传 统体育专业论坛会议”。以上这些举措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传统武术 的教育价值与使命。

人们无法回避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安全的危 机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这场“文化保卫战”中,传统武术应该肩负起新的历 史使命。只有深入开发、挖掘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且不断地赋予传统武 术新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武术教育与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青少年 的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只有这样,传统武术在学校才不会被拒绝。当然, 人们必须看到目前传统武术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岌岌可危的存亡之争。

“无人教、无人学”的局面很难让武术人乐观的长期以来,学校传统武 术缺乏攻防技法的教学良好模式,以及竞技化的倾向,使很多学生转投入空手道 与跆拳道的“怀抱” 基于这种现状,学校传统武术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且需要和专业竞技武术的模式区分开来,对传统武术的技法也要多加注重, 除此之外,还要融入文化品位、内涵与礼仪,只有这样,传统武术教育才能 够将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真正地承担起来。

文化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带来益处;另一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陷阱。文化安全是文化、经济全球化之后一定会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 一味地守让,并不能够使民族文化安然无恙:面对入侵的强势的文化,怯懦乃 至投降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民族文化的消亡,甚至是民族精神的毁灭,最 终导致民族的衰亡。在文化安全成为时代主题之后,人们应该从本民族的文
化当中,提炼、寻觅那些能够代表本民族精神的内容,与此同时,也要配置 最佳的载体,从而使民族精神得以弘扬,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这样才能够 使本民族文化处于安全的境地。归根结底,文化安全指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使民族 文化的消亡与流失得以避免。现如今,世界各国的民间传统文化,都有生态 失衡与破坏的问题存在,这些引起了政府与民间组织的极大关注,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保护措施,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传承,载体与模式对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键的作用。人们需要在文化形 成过程中,对那些如今看来并不合适的成分(如师徒制的问题)进行探索。 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性的东西也能够持续更新,但是,文化传承 需要的是时间与情感的点滴累积。

第二节我国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现状


  1. 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的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据粗略统计,我国拳种有129种之多,还有 很多雷同拳种、小拳种等,除此之外,更有不计其数的体系不完整的功法与 套路。虽然如此,但是,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在传统武术的课程设置方面,所 涉及的拳种很少。这非常不利于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以下三点是导致 我国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单一的主要因素。

浏览5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