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道

张友道(1929 ~),出生于邢台县张尔庄村。因身患肺结核,吃了不少药,注射了许多进口的链霉素等贵重药品,不仅疗效不好,还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952年,其伯父将其推荐到寇长青门下,学练杨式太极拳。寇长青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先教他单式,后学架子,然后又教他 练法。张友道在寇长青悉心指导下,经过勤学苦 练,技艺日增,内功练成,运气自如,不久身体得到了完全恢复,又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曹珂看到张友道练拳架,架子下得大,全身关节响声不断,腹内还发出了雷 鸣般的咕噜声,便连声叫好。

张友道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度工作调动比较频繁,但他总不 忘打太极拳。时间一长,就有很多人找他学拳,他虽不讲收徒教拳, 但学拳的人都称他张师傅。张友道单位有一个小伙子,岁数不大,却 身体虚弱,夏天穿秋裤,尚未入冬便裹上棉衣。张友道按照寇长青当 初教自己的要求教他,小伙子身体恢复很快,半年多以后,冬天不穿 棉衣也不觉冷。张友道虽然没有在社会收徒教拳,但他所在工作单位约有50多 人跟他学过太极拳。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身体欠佳,为健身而学拳。

寇长青太极拳总社成立以后,张友道以70多岁的高龄,担任了 总社理事兼总社老年组组长。先后吸收了 22名老年学员,年岁最 大的75岁,其中有12名学员参加了总社组织的“百人演练”比赛活 动°这个老年组无论春夏秋冬,天天练拳不断。张友道以自己的 切身体会,证明了太极拳对于健身延年的重要作用。以自己的实 际行动,为弘扬杨式太极拳和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出了贡献。

黄春昌

黄春喜(1949.3.2 南和县南韩村人。就职于邢台供电公司。自幼嗜武,20世纪50年代曾从张志新学习孙式太极拳,后拜任县章固杨树增 为师,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为崔毅士的第三代 传人。80年代列在王万庆门下。他效法先贤,也 曾下河南,上山东,刻苦历练,系统地掌握了太极 拳的精妙。他秉承王万庆的德艺,含蓄而不显露。 曾当选为邢台市第二届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委 员向在邢台第广届“尚武林”武术对抗赛中,出任 首场太极拳主裁判。他曾根据王万庆授意,执笔太极拳点穴秘笈一书,此书只在小范围内流行。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他积极工作,把太极拳定 为供电局的“局拳”,并出任邢台供电局太极拳协会的副秘书长和总教 练。在普及、推广太极拳过程中,他从学员的组织、教学、比赛,无不倾 注大量心血。仅1998年,就培养了学员838名,为太极拳的普及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他的传人有:冯宝森、王栋梁等。

齐云中

齐云中(1 947.2. 10 ~),南宫人,就职于 邢台汽车保养厂。他除了跟随王万庆学习太极 拳技艺外,还比较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王万庆的 V儿科医术。他以师傅为榜样,为群众义务治病,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盼,医术高超,享 誉城区东南一带。传人有:李梦海、李海角、 田万绪等。

杨僧信

杨增信(1949.8 ~ ),1958年拜梅花拳师王建 勋为师,初学梅拳。1966年参加工作到合作饭店, 跟随寇长青学炒菜。经王建勋介绍,又拜在寇长 青门下为徒,专学杨式太极拳。杨增信成了寇长 青门下的“双料”徒弟。杨增信白天跟寇长青学炒菜,晚上学太极拳主要学习了杨式太极拳老架、四小锤、反把锤、连把 锤、燕青锤、八镖锤、三皇炮锤和太极十三枪、太极 大枪、子龙枪、双拐、犁花枪、太极剑、太极花刀、太极十三刀、太极推手 等。经过几年的苦练,杨增信在拳术和器械方面进步很快,功力大长。

1970年,杨增信应征入伍,在邢台军分区干部食堂工作。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从不间断练习太极拳还把太极拳传授给部队的干部 战士。1972年,邢台地区举办武术比赛,杨增信表演的燕青锤,得到了评委和武术行家的一致好评。

新战士罗某身大力猛,自称在家放牛时曾把牛摔倒在地。1973 年,杨增信练太极拳时,他当场提出要与其比试。说话间抓住杨增信 左臂用力便拧,杨增信灵机一动,用太极拳将罗某打出丈外。杨增信 在军分区大院练拳时,一位练“八卦掌”的拳师要与杨增信推手较技。这位八卦拳师用大捋把杨增信捋住,杨增信一个转身膀打,把他打了个坐蹲。从此,此人便跟杨增信学练太极拳,并成为好友。

杨增信1973年正式收徒教拳。那时,他在公园、体育场和其他场所,教了很多徒弟,培养太极学员达300余人。在2000年的邢台市第六届“武协杯”武术比赛中,其弟子李付生的推手小架荣获一等奖, 冯岩朝获得太极十三枪二等奖。1999年,杨增信获中国武术五段。2000年担任“寇长青太极拳总社”常务理事兼桥东分社社长。

张保中

张保中(1953~),宁晋县郝庄村人,出生于太原。在太原时,张保中家和伯父张生进一家与张 钦霖住在一起,自幼看着张钦霖和徒弟们在院子 里练武。张生进既是张钦霖的大弟子又是张钦霖 的义子。张保中叫张钦霖爷爷。张钦霖非常喜欢 张保中,经常带他上街玩耍。

1960年,城市人口大量下放到农村,张保中全 家和张钦霖一家先后回到宁晋县郝庄定居。张保中经常与张钦霖生活在一起,从张保中12岁开始,张钦霖开始教他 练太极站桩和太极拳基本功法。二:潘张保中13岁因家庭贫寒失学。1967年,“文化大革命”最乱的时 期,许多拳师不再授拳。就是在这时,张钦霖把他的太极绝学尽数传

给了张保中,并象当初黄山道 长一样,嘱咐张保中,不可轻 传,不可失传。还向这个不满 15岁的孩子讲述了他阅尽沧桑 的一生。爷俩只是在晚上练, 不让别人看见,张保中几乎天 天与张钦霖生活在一起。张保 中作为张钦霖孙子辈的徒弟, 事实上成了张钦霖的关门弟子。

张钦霖逝世后,张保中继续跟伯父张生进深造。1971年,又随张 钦霖的入室弟子、本村党庆昌学习太极拳理论。20世纪90年代,台 湾武术协会主席、张钦霖的入门弟子王延年率美、英、法三国和香港、 台湾的40多人,前后两次来宁晋县寻根,并寻找张钦霖所传独特的 太极拳套路。其中有人甚至要出巨资请张保中传授此拳,但张保中 并没有答应。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张保中也开始逐渐 将这一独特的太极拳介绍出来,服务于社会。

刘云廷

刘云廷(1953 ~),任县环水村人。自幼拜寇 长青为师,从习掩手拳、杨式太极拳、太极推 手、散手、太极剑、太极刀、昆山刀、双铜、枪 术等。练功时,他每日各练数小时,从未间断, 经常练至深夜。学习推手时,每次推数小时以 上。师傅的双臂既灵活又松沉,劲路圈中套圈, 螺旋劲、钻翻劲、沾粘连随,连绵不断。可当时 图2-110刘云廷的他,年小力弱,对来劲即按不下,又丢不开,
每次推手都累的浑身酸痛难当。可他从不叫苦,咬牙坚持,直到 师傅叫停才停下来。师傅对其练功要求极严厉,又极耐心,推手 中每招每式总是耐心反复地讲解示范,直至其完全领悟,练会为 止。由于他练功刻苦,加上天资聪怒,深得师傅喜爱。寇长青把 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

历经六年磨难,刘云廷的太极拳提高很快。寇长青又引荐他到 曹珂处学习梨花大枪和陈式太极拳,并深造了太极拳理和杨式太极 拳大架套路、太极拳推手、散手。曹珂对其要求更为严格。摆架子 时,每个姿势都要站桩30分钟以上,大腿拔起了鸡且大的筋疙瘩, 刘云廷也一声不吭,认真按曹珂要求,完成每一式站桩。每次从曹 珂处回来都是双腿剧痛,难以行走。就这样,倔强的刘云廷也从未 间断,反而更加刻苦,怕的是这次教的没学好,下次学不到新招 式。在学习推手时,被曹珂摔得筋斗不计其数,他反而乐此不疲。 为的是抓住每次宝贵机会,揣摩其中奥秘。在与曹珂相处的3年 里,曹珂待刘云廷如亲孙儿一般◊ 128式大架中的一招一式,都拆 招讲解,其手法、用法、变化都言传身教,使他尽得杨式大架之精 微。同时还学会了抓筋拿脉,节络闭穴等功夫。

在向曹珂学拳的同时,刘云廷还 经常回自己的家乡,跟随祖父刘仁海 学习“王其和式太极拳”。他在祖父处学拳更是刻苦认真。每次与刘仁海 推手时,一搭手就如踩在棉花垛上,双脚站立不稳失去平衡。只听“去” 的一声,就跌出两丈开外。刘仁海与 人搭手时听劲、沾劲和发劲的干脆程 度,实达神妙之境,刘仁海已将自已 平生所学悉数传授予刘云廷。

浏览5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