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林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作为与 “少林派”比肩的“武当派”,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另称“八百里武当,位于湖北省哪阳地区,发源于秦岭山脉武当山名的由来,一种说法认为源于道经 所传:山神玄武大帝,曾在此山修炼,故有“非玄武不足以 当之,故名武当”。据旧志载,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 岩、二十四'涧、九泉、三潭等自然胜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 赞誉它“山峦清秀,风景幽奇”「气吞泰华银河近,势压岷 峨玉垒高”。当年李时珍曾在此采药,撰写《本草纲目》。 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3米,如一柱擎天,直冲云 霄,气势极为壮观。武当山的建筑出甚有气派。据史载,武当山的建筑 自唐贞观年间开始营建,宋、元以来土木不断,建设了植 多道观。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推崇武当道教,于永乐十一 年(公元1413年)委派工部官员,督率工匠三十余万‘,历 时十三年,在武当山零造了近三百处,计三十三个宏伟工 程,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 二亭、三十九桥,其中紫霄宫、南岩宫、太和宫、遇真宫、玉 虚宫十分有名。形成中轴线达一百四十华里,五里一庵、 十里一宫的宏大建筑群。每处建筑都结合峰、岩、坡、涧 等自然地形,造工精巧,疏密相间,巧夺天工,被誉为“补 秦皇汉武之遗,为历朝罕有,张金胭琳宫之胜,亦环宇所 无”。尤值称道的是顶峰之金殿,高5.5米,深4.2米,全部用铜铸结构,外鎏赤金,据说铸造此殿时用了二十吨青 铜。三百公斤黄金,所以又称金顶。明成祖朱棣在位时 兴建了两大建筑,一是修北京城,把原来的元大都改建为 北京城,迁都于此。二是修建武当山,耗资巨大,历时六 年才告完成花费如此的代价修建道观,朱棣实有深意。道教在东汉创立时,佛教业已传人。作为世俗宗教, 既要争取民众信仰,也要争取统治者支持。从魏晋以后, 崇佛抑道或尊道贬佛取决于统治阶层的好恶。元代统治 者信奉喇嘛教,但在中原地位却尊奉道教,丘处机被封为 神仙。到了明代,因朱元璋曾披袈皇觉寺,佛教地位顿时 提高,借道姚广孝)协助朱棣建功立业,佛教地位更是如日中天。但普通百姓对和尚卷入政治斗争漩涡,违反 宗教宗旨,破坏君臣宗亲大义极为不满。明成祖在武当 山建造豪华道观的用意正在于平衡道、佛两教之间的差 距,满足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要求。不管立观动机如何,客 观上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道教中心,推动了武当武术 的发屣「据传武当内家功夫为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是道教中 的神秘人物,不但中华武术中的内家拳由他所创,流传甚 广的太极拳据说也是他首创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明末 清初人黄宗义(公元1610一修95年)所作的《王征南墓志 铭》:“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 林为内家,盖起宋之张三丰三丰为五当丹士,微宗召 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 余。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这里说张三丰 是宋微宗时人,距明初已三百多年,恐不可能,况且梦中 习武,一个杀死百人,更显荒诞》但不少史书旧话重提, 其言凿凿,如《宁波府志》言:“张松溪,薛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言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微宗 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了钉贼百 余,逐于绝技名于世。由三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 于四明,而松溪为最”。也许宋代确有一个张三丰,但《明 史•方伎传》中却说张三丰是明时人「张三丰,辽东懿州 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 张邀遢。欣而伟,龟形椅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游处 无恒,尝游武当诸岩整,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 龙、南岩、紫宵俱火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创草庐居 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 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其死,留领而逝, 乃葬闻棺木内有声,启视,则复活,可能的解释武当山 历史上的确有两个张三丰,一个宋人,一个元末明初人。 据《道藏辑要》讲「张三丰道号玄玄子,辽东州入。他 才华横溢,”好道善剑,医术高明,能写会画,精通三载经 书,又是武当拳术的创造者”,这种说法至少表明张三丰 “善剑”,但武当武术是否源于此人,在武术史学只建争议 很大,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也不排除后人假托张三 丰的可能。早在东汉太平道教、五斗米道教成立之时,道 教便将社会盛行佩带的剑作为法器,既是降妖降魔的兵 器,当然也是防身自卫的武器。东汉末年百万黄巾农民 大起义,便说明道教以宗载组织群众时,便以练武来武装 群众。,魏晋以后,道教转入炼丹修行,但对练武健身仍很 重视。炼丹派创始人葛洪沉迷于炼丹之中,但由十分着 重“导引术”,并且“幼练刀棍”,精通武艺,仗此从军立功 封侯。南朝陶弘景是茅山派道教创始人,他辑历代导引 术为《养生延命录》,又辑历代刀剑铸造方法成《刀剑录》。 唐代道教醉心于炼丹术,曾害死几位皇帝,但对剑器和健身术推崇备至,大医学家孙思趣是道教徒,在他所著的 《备急千金药方》中有老子按摩法五十二式。目洞宾《无题》诗中吟道:“春尽闲行过落花,一回舞剑一回嗟”,说明 剑并不只是饰物,而是精于舞弄的。道教重视养生健身 的传统,应该说是武当内家功夫产生的土壤。在漫长的 积累过程中,也许有一位集大成者假托张三丰之名总结 提升,从而形成一种体系。而后由明代陕西人王宗所继 承,“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乡人,由是流传于温 州。嘉庆间,张松溟为最著,松溟之步三、四人,而四明叶 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 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 授。昆山传李天目、徐贷岳。天目传余时钟、吴士郎。云 泉传卢绍歧。贞石传夏枝溪、董扶与。而思南之传,则为 王征南。思南从征关白,旧于老家,以其术传授”(《王征 南墓志铭》)。这一段记载,一方面表明武当内家工夫的传承关系, 另一方面说武技只是道家健身,防身的手段,并无大肆张 扬之意。武当道家拳法只许山上道士习练,对一般俗民 决不传授,因而习练者寥寥。据说1931年,爱新觉罗溥之弟溥仪常住武当山,几次看见道士李孝林练拳,执意 学艺但道士拒而不教,后来以三百大洋为酬金并发誓不 外传,这才学来一套武当拳共二十四式。武当拳法流传不广坯有另一个原因.即练习时不仅 要熟悉拿套架式,还要精于行气内功,内外结合.并且精 通人身经络穴道,“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 切如铜人图法”(《清史稿•王来咸传》)。不经过艰苦努 力,没有相当的内劲修养,很难掌握这种博深技艺。所以,入清以后,民间虽也有不少练家习练武当内家功夫,但终究没有少林武艺传播得广泛。武谚有:“武当无拳”的说法这种说法失之偏颇,但 也说明武当功夫不以拳为要。剑法应该说是武当功夫的 精髓。剑在道士手中,首先是一种驱魔镇鬼,祈神求灵的 法器。剑为龙,所避者第一是水中的妖邪。道教经典《抱 朴子》云“以五月丙午日日中,捣王石,下以铜。五石者, 雄黄、丹砂、雌黄、凡石、曾青也。皆粉之,以金华池洛之, 内六一神炉中鼓下之,以桂木烧为之,铜成以刚炭炼之。 令童男童女进火。取牡铜以为雄剑,取牝铜以为雌剑,各 长五寸五分,取土之数,以厌水精也。带之以水行,则蛟 龙巨鱼水神不敢近之也”。以后剑的功能进一步扩大,所 避妖邪也不局限于水怪。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古镜若 剑,苦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所以剑和镜成了道士 重要的宝物,以至于“凡学道术者,皆须有好剑镜随身”。 从此,道士登坛作法,必是口诵咒语,手执宝剑。梁山泊 一百单八将,使用兵器五花八门,只有人云龙公孙胜、神 机军师朱武、混世魔王樊瑞三个道人,才使用剑。道教又 有尸解之说,《云笈七签》解释说「尸解者,形之化也,有 不存肉体,有肉体仍留存者”。尸解而化需要寄托个物体,而剑正是理想的寄托物。道家将此称为“剑解灵 魂飞升成仙,所托附的载体正是剑。

浏览3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