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之桩功传统武术桩功。它本来是拳术的基本功,不同流派的传统武术桩功有细微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区别。如形意拳的三体桩,它能使人的身体上中下各部均衡发展,具有增强体 质、祛病延年的作用,不论男女老幼身体强弱一般均可练习,除了有志学习技击 者应以此为基础更求深造以外,一般人有病可以祛病,无病可以强身,故又名健 身桩(原名养身桩)。至于其他桩则是专为学习技击的基本功,故又名为技击桩。拳术本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 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创造的。王芗斋先生常说,在各种艺术中拳术是发展最早的 艺术之一。因为人类的祖先最早就需要和各种野兽做斗争,为了防身自卫,为了 猎取食物,都必须讲究技击之术。人与人做斗争,在部落内和部落外之间经常发 生战斗,更必须研究如何克敌制胜。最初用拳用足,又逐渐发明了器械,这都是 后代拳术的萌芽。后来经过我们祖先积累了多年世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历代的 拳学名家又有创造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内外结合的练功方法。由于在旧社会反 动统治阶级对掌握拳术者加以压迫,使不少技术失传。有些名拳师又将其技术 秘不传人,也由于各人练功的方法不同,便出现了内家拳、外家拳以及各种派别 和门户。但其实它们不仅同出一源,其理亦并无二致,由站桩为基础来学习技击 就是内外结合的练功方法。王芗斋先生常谈,古代拳术家没有不练习站桩的,在 南方谓之蹲盆,在北方称为站桩。只因过去一些拳术家把站桩功作为不传之秘, 遂使此功湮没不彰,甚至学拳几十年而不知站桩功者比比皆是。王芗斋先生幼 年得拳术名家郭云深先生的秘传,以后出而问世,最初亦不肯传人,中年以后才 开始授之门徒,以后又将健身桩作为医疗体育运动对外传播,才流传日广。站桩功只是拳术的一种基本功,并不神秘。练习站桩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有信心,要有恒心,既不可一曝十寒,也不可拔苗助长。只要勤学苦练,持之以 恒,循序渐进,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片面地看待站桩功是不对的。站桩虽有 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但是首先必须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胸襟开阔,心气和 平,还要勿为七情六欲所伤,饮食起居等都应注意。不要认为只要练习站桩功就 可以百病不生,当然长期练习站桩功体质既然增强,也就增强了抗病防病的能 力,可以提高劳动能力和耐力,这已经可以说是大有益处了。“四容五要”是练习站桩功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 气静。五要是恭、慎、意、切、和。具体解释是:恭则力空灵,慎履薄冰神,假借无 穷意,精神浑圆真,虚无求实切,勿失中和均。学者要深刻体会四容五要的含义。 “松肩、坠肘、紧背、含胸、提肛、叠肚、裹裆、护臀”是练习各种拳术的共同要求,健 身桩和技击桩的基本要求也是如此。这里应引起注意的是:松肩是肩部的肌肉 松弛,不是单纯的沉肩;坠肘不是片面的坠,而是要向外撑;叠肚是指脐以上的腹 部,不是指小腹。同时凡是对一切姿势的要求,都要适度,不可过火(勿失中和 均),如果过火就过犹不及,差之毫匣,谬以千里。先师常谈一切不可绝对,就是 这个意思。练习站桩功时要做到气静神闲,湛然怡然,全身形曲力宜,松静挺拔,如宝塔 之高立云端,如吉松之耸出岭表,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神态要松紧自 如,蓄意要深酣雄浑,遍体松轻舒适,如沐浴在大自然之中。有志练习技击者,除 同样需要符合健身桩的要求以外,更需要加强意念的锻炼。必须形如怒虎,气似 腾蛟,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镇定,有气吞山河、拔山扛鼎的气魄,有辟易万人风 云变色之威势,有擒龙伏虎、倒海移山之勇气,筋藏劲力骨藏棱,有视敌如蒿草之 意念。所谓技击无非三个内容:①蓄力;②试力;③发力。站桩即是蓄力,各种动 作都是试力,把力由体内(包括全身四肢和关节)放出就是发功。王师常谈,练习 技击要练出各种力来,全身有精神力、二争力、三角力、螺旋力、波力、撬力、杠杆 力、片面力、分力、合力、矛盾力、假借力、爆发力、滚豆力、速力、惰力、顿挫力、钻 力、劈力、横力、惊力、弹力(周身无处不弹簧)等等,功力愈深,其力愈全,这些力 都要在站桩、试力中求得。专为健身祛病者虽可不学发力,但必须兼做一些试 力,才符合动静相兼的要求,效果才能显著。(二)形意拳的养生桩功以尚氏形意的桩功为例。在尚氏形意桩法之中,“三体桩”(三体式)是第一 个桩,也是公开传的。主要功用是固定形意拳基本动作、姿势身法的雏形,抻筋 拔骨,锻炼梢节和末梢神经,协调身体与四肢的关系,解决腹式呼吸之法,静与动 的关系,培养“外三合”的形成,增强各关节功能,促进身体健康。特别是抻筋拔 骨。形意拳锻炼的重点是讲求练气,使内脏坚实、内力充盈。外家拳则侧重练力 外壮,肢体肌肉强健。故,从锻炼方法上是不同的。形意拳利用桩功解决腰腿、 韧带、肌肉的锻炼,以弥补训练中的不足。通过站桩姿势和动作在轻松自然、和 谐的原则下的相互制约、相互矛盾,求得整体的统一。拳谱讲:“筋长力大,肉厚 身沉。”把筋(韧带)、肌腱伸开,促使关节的灵活,肌肉均匀伸缩,全方位锻炼才能 增强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桩功中都必须竖项(头往上顶,下颌内收),含胸拔 背,这是对身体上下的抻拔;沉肩坠肘是对肩、肘、手的抻拔;站桩时重心在下盘, 两腿都是弯曲的,这是对下肢的抻拔;腰与胯是拧劲儿的(龙折身),双脚的踝骨 就像机械中的转向轮一样,腿与膝都是扭着劲儿的,这样就形成了对脚趾、脚跟、 踝骨、膝、腿、胯、腰的抻拔,使肢体既沉实又灵活,并增大前趟后蹬的劲力。尤为 重要的是三体桩是解决“动与静”的关系的养练之始,道家“知命养性,性命双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修”(性指精神,命指精气),古谱所论“性在天边走,命在海底游”,许多人不得 其解,实质上本意是上练精神,下练精气,开发智力,保命延年,已喑示要侧重 于练精神、练精气。古拳经中有“神藏气内丹道成”,“养灵根(丹田)而静心者 为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说明修炼是以静为主的;练武术是为了 “敌 将”,是以动为主的。再引申一层来认识,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内家 拳,讲求内外合一,动静相辅。拳经中有“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指明了动静一 理、体用一源,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统指内功内力);不真静就谈不到知 “性”。静为性,动为意,“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静中无动 等于有形无意,空势无备。动,就是“意”的训练,是内五行、精、气、神等内功内 力的锻炼和培育。“意”动才会形意合一,“妙用则为神”。在此基础上,再经其 他四个桩的锻炼,才能追求到“虚极静笃时,则还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动,感 而遂通,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卷帘桩”(乾坤桩)的主要功用是通气之法。内家拳讲求练气,但必须有渠 道,有方法。所谓通气,一是要使气顺畅地疏通于周身经络。由丹田下行,谷道 上提,气达命门后,沿后背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向上行,至颈椎第七节微缓上至双 耳,清气还于脑,再向下用鼻了将气排出,再吸气,通鹊桥回归丹田,周而复始,正 是逆时针运行,故称“珍珠倒卷帘”。二是通耳鼻气道,真气补还于脑。按照此桩 的姿势,气行至双耳后,由耳通过鼻了将气向地下45。方向排出,练者感到气达脑 时,整个头部均有震动感,脑毛细血管被气一冲,防堵通堵使整脑空明、清晰。三 是通四肢。前文已述,气乃生命活动之动力,四肢及周身部位的血管、神经经络 类似管道,根据动作需要,要集中浑身劲力于一个方向一个点,气必须先通,以达 到气与力合。同时,使四肢气力充盈,何时用何时省。因其上通脑、下通双脚涌 泉,异于正常人呼吸,故以此命名。“五五桩”(天王托塔),是尚氏形意的合气之法。研究内家拳的人都知道,人 体的气是散乱的,吸气和呼气并非只有鼻了和嘴,外气的吸进怎样与内在的气汇 合于膻中?如何使下行与先天之气相融合?于丹田产生真气,必须在一种特定 的,利于形成真气的姿势下才能便于气的相合,这个姿势就是“五五桩”。“省 (醒)气桩”(落地三盘),这个桩的主要功能是练内劲儿。形意拳最难求的除“翻 浪劲”外,就属“挣、崩、摘”三个劲儿。拳谱“挣崩摘豆角”,知者甚众,但怎样练出 来的,却少有人知晓。“挣”即人体以脊椎为中线,两侧是对称发劲,既有左右发 劲,还有对称的肢体发劲,就是所谓“前手打人,后手发劲”,也称“拳打一阴反一 阳”;“崩”,是意指人身体似一张弓,弓满箭(手、脚)发,主要是前后发劲,尤其值 得品味和重视掌握的是“好似还弓一力精”,就是箭发出后弓还原的速度和劲; “摘”,全身上下加肋腹共十五处打法之劲,俱不脱丹田之气和长腰、缩腰、抖腰的 主宰,又是人体中盘,就像烈日晒干的豆角,一摘,豆角皮突然炸翻卷,将豆了弹 发出壳,丹田聚气蓄力,腰一动,内力才能突然得发,加之发劲时双足五趾像摘东 西一样突然抓地一下,故视为“摘”。历史上尚老先生,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李 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编写高等院校武术教材时,一个崩拳技惊四座,在场的体 育、武术界权威人士无不拍手称绝。其技,都得益于此桩。
浏览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