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与中华医学,殊途同归,其最终目的都是健 体强身、延年养生。处在同一个大的文化纸围内,中国传 统医学与中华武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不同的层面,相互交叉、渗透、包容、影响,所谓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武术 和武术家对中国传统医学所作出的贡献相当巨大,以至 于形成内容博大的“武医”体系。武术家善医,历来如此, 仅据《中华武术大辞典》所记,善医者31人;《中华医学名人志》中,名医善武者15人。我国著名武术家王子平、郑 怀贤,正式的社会身份都是骨伤科医生,在中医伤科协会 担任重要职位,同时又分别担任了中国武术家学会的主 席、副主席。有人曾描述过中国中医研究院刘寿山主任 治疗靛部外缝伤筋的手法:刘老以前手按位患者伤侧腹 股勾部,后手拿位患者小腿下端,如使棍握枪,将伤腿拔 直,先由外向里旋转摇晃,再进而滑把于胭窝并乘机将小 腿夹于腋下,其形如同八卦掌中的招法:“海底针”与“下 切掌”,确是武医结合的范例。一般人认为中国传统医学与武术的相互交叉主要是 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 运动医学、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术等中国特色的 武医技术,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通过表面的繁荣和热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 传统医学对武术的影响最为重要的只有两点,即宝精原则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 天之本。元气源于肾,藏于脐下丹田,借三焦通路敷布全 身。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壮、老、已。五 种“固本保元”的主张对中华武术的影响极为深远。纵观中国武术史,可以发现性与武水火不相容,武林 英雄一旦沾了一个“色”字,立即就蜕变成了“武林败类工 在武侠小说中,常有令人切齿的所谓“采花大盗”,他们依 仗武艺,抢掠奸淫妇女,最后无一例外,受到正义侠士的 惩罚。其实正式史书中也有类似记载,被南少林五祖击 杀的马宁儿,罪名之一就是奸戏妇女。从武术论理规范 角度讲。调戏妇女绝对是不守武德,受到谴责、惩戒理所 当然。但英雄荣誉与性的对立到了极端的地步,正常的 男女交往、恋爰、婚配也无形中被禁绝或至少不被提倡, 应该还有其他原因。《水浒传》中除了被当成揶揄对象的 王矮虎死乞白赖追逐扈三娘外,几乎都是心如枯井的好 汉,宋江娶阎婆惜是为同情,因冷淡而导致婆惜红杏出 墙,燕青在名妓李师师的百般挑逗下,坐怀不乱,“端得好 男儿”。中国武士与西方牛仔间最大的一个不同也许是 武林高手铁石心肠,西部牛仔票悍多情,如到处播撒风流,有趣的是,武林与性绝不相容,而在文坛,文人墨客 却尽可能柔肠寸断,儿女情长,成鲜明对照。八卦掌创始 人董海川是位武林奇人,武功出神入化,威震武林。据说 董海川与人交手,“十数武士围攻,手到皆疲”,“更有剑戟 专家,特与公赛。介赤手空拳,持其械,踏其足,赛者皆 靡”。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却令人不可思议地于清同治四 年、52岁的时候自阉。古代宫党多因生计所迫,被家人 强送入宫,且净身时年龄很小。董海川却在声名大震时中年自阉,其动机令人眩惑,成为武林一谜。也有人说, 董海川中年自陶是练武的需要,正因为去掉欲根,才形成 了他炉火纯青的武功造诣。著名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先生 在《笑傲江湖》中,塑造了一个很鲜活的人物东方不败,他 为了练成天下第一武功“葵花宝典”,不惜阉割净身。这 个小说的素材应该取之于董海川的故事。由此,性与武 功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若要练成上乘武功,固本守元 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武林人士的这种理解,就源于传统医学的以肾为本 的宝精原则。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有三宝,即精、气、 神,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尤以精为人体生命的根本。 张景岳《类经》云: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 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丑一身,莫大于此。故善 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 健,身健则病少,十分准确地描述精、气、神三者的关系。 根据宝精原则,医家十分强调节制房事,“淫失无度,逆阴 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陶弘景 《养命延性录》)。中国武术中将宝精原则运用到了极端 地位,十分强调节欲。有些人甚至采阳补阴,以元阳、元 阴未失的少男、少女补充精气,求得武功有长足进步。武 术理论典籍中对此也多有论述。形意拳经典《拳经》告诫 说「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丹田养就长命 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螳螂拳有“子午卯西昼夜还,烧酒 房事不可贪”的拳训。《少林戒约》有“女色男风,犯之必 遭天谴”的咒誓。武当的有“丈夫不流同髓”的说法。宋 唯一《武当丹派剑术》说的很详细:“三平祖师大意味,剑 术真谛,其初基有二:一日养精,二曰疑神。能凝神则毅 勇,能养精则蓄锐”。现代科学分析精子的成份无外乎一些蛋白质和碳水 化合物,按理失精对身体的影响极为有限,但事实上性事 后的疲惫、萎靡远非损失一些蛋白质能比。传统医学中 的“精”从概念与实验室里的所见到的精液区别明显。中 医中“肾无实症”,元阳真精越充盈越好,所以要想练就神 功,就需永真阳,节欲或禁欲就显得很必要了。依据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武林中人的性欲的压 抑必然会在梦中寻找替代物,如梦见棍棒、警棍、电筒、香 蕉等,从潜意识追溯,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所以中 国武术中应该说也有纯粹满足性心理的内容,比如佩剑。 据史书记载,佩剑之风由来已久,所佩之剑除了钢制以 外,还有木制、玉制、金银制,显然佩玉剑术剑的目的不是 搏击。一位研究武术文化的很有才华的青年学者认为剑 实际上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佩剑的意义同于新几内 亚原始部落中男人所佩的“阴茎鞘”。在非洲大陆原始森 林中幸存的一些原始部落中,男人都拥有好几只“阴茎 鞘” 鞘长30 ~ 60厘米,直径8 ~ 10厘米,有弯的也有直的,鞘头用羽毛装饰°佩剑的意义与“阳茎鞘”是否吻合 暂且不论,但至少佩剑展示着男性的威武和力量。中医对武术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经络学说。中医认 为,人体存在有气血循行的路径——经络。经脉是纵行 线,络脉是经脉大大小小遍布全身的分支。经络是气血 运行、联系肺部、调节人体机能的必要通道。依据传统医 学经络理论,武术家创立了点穴、擒拿等搏击方法,成为 中国武术的一门绝技,并衍生出诸如“判官笔”、“铁扇”等 兵器,形成中国武林独特一景。汉字“医”的组字方法颇有意思,从矢、从殳,显然与 战斗、与武器相关。自古“理成于医”,武、医难分。因为人体是武功的载体,武功的强弱与载体本身的强弱密切 相关。应该说,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华武术各自有其独立 的系统,但理论上、方法上又有相互重叠部分,它们相互 影响,共同构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武艺,泛泛而论,是“武”与“艺”的结合。孔子最早的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包含武的成份。其实,武 术是一门技术,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门艺术,正如可 以将颜料按事先设计涂在广告画布上的是画匠,而将颜 料随意泼洒在画布上的也许就是画家,区别就在于后者 创造性的工作营造了一种境界,可以经人审美享受。中 国武术的艺术化倾向,不是向艺术法则的靠拢和借鉴这 么简单,而是中国武术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中对民族审美 口味和欣赏心理的迎合,中国武术存在着将技击宗旨改 变为一种艺术,甚至纯艺术的倾向,一如舞蹈等艺术形 式,去追求审美价值的展示和体现。战国时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经大臣范蠡介绍,结识 了女剑术名家越女。这位莫测高深的奇女在越王面前讲 了一番关于剑的理论,影响甚大。“夫剑之道,其道甚微 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 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 妇,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追形逐影,先若 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
浏览4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