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武术也发生 了很大变化。武艺从种类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

春秋初代,车战逐渐衰落,步兵开始在华夏诸国对西方和北方戎狄族的战争中发展起来。 随着步战的兴起,增加了短兵相接的机会,突出了对技击技术的要求,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士 卒的选拔与训练。吴起认为“用兵之法,教戎为先\孙武指出“兵众熟练”是决定胜负的重要 条件。作战形式、兵种的变化,带来了军事训练的变革,军事训练也由田猎式的军事训练向着 按身体与军事战术不同要求的分类训练演进,身体训练与击刺格斗的技术训练日益受到重视。 军事训练不仅包括投石、阵法队形等练习,也包括“角力”及“便器械”的练习在内。对于春 秋时期的步兵来说,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的。适合于近战的锋利 短兵器以剑为代表,最初剑的雏形似商代匕首,仅17.5~27厘米,主要用来防身卫体。春秋时 期,青铜剑形制有了变化,以柱脊剑为主。战国时剑已达70 ~80厘米。在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 墓出土的铁剑达1.4米。由于铁剑的出现,剑身加长,刃更锋利,其使用方法也增多,以刺、劈、拦、截等为主。这一时期,剑术的理论有了发展,如战国人的《剑道》,是剑术发展的象征。

长兵器除戈、矛、殳、弓矢外,戟成为重要格斗兵器。戟虽然在春秋以前已出现,但不是 主要格斗兵器。戟刺可向前直刺,戟援口刃可推击,援锋可啄击,援下刃可钩砍。戟的多功能 是长兵技术史上的进步,丰富了兵械技术的内容。

春秋战国武术的一大重要变革是民间武术的勃兴。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 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打破,武术开始走向民间。春秋初期,管仲在齐国要求士大夫举 荐“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众者”,说明齐国不乏有拳勇拔萃人物。齐国人把这种拳勇 格杀技艺称为“技击”“齐人隆技击”,说明齐国习武之风甚盛。南方的吴、越地区,盛称“宝 剑之乡”,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铸剑匠师。吴越地区也是 击剑盛行之地。吴国“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创瘢”。在越国击剑之风盛行,出现了精于“手战之 道”的越女,楚国百姓喜击剑,那里出产“奇才剑客”。北方的赵国赵惠文王养“剑士夹门三千 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民间武术的勃兴,还表现在社会上职业武士的出现。如侠士之类,典籍 中称为“侠”“节侠士”“游侠”。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而死。另一类是“力士”, 指力大而勇悍之士。这些武土中有以专门传授武技谋生的人,也有以武技为人效命的人。社会 上练武为职业的人的出现,对提高、推动武技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随着民间武艺的日盛,武术开始往庞杂化方向发展了。以个人技艺为主的徒手搏技——手 搏、角力,在民间有广阔的市场。春秋时称为相搏。民间两两相搏“以为戏乐,用相夸视, “执技论力” “以力相高”的相搏是融摔跤、擒拿、拳搏为一体的徒手格斗。“巧斗力者,始于 阳,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主要运用奇巧的技术、战术来制胜对方。相搏已成为比赛的一种 形式,每年春秋两季还举行全国性的“春秋角试”来选拔“豪杰”“骏雄”“以勇受禄”。《管 子•七法》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 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竞技性、表演性、娱乐性及健身性、多样性已经得到发展.使它从 较为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色彩绚丽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这就充分体现了武术的一大变 革.也形成了武术初步兴盛的局面。

古代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前221 ~960年,中国历史上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几个 朝代,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武术也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秦汉时期,随着步骑战的发展,兵器的形制、种类、质量都有较大的变化。从秦俑出土的 戈、矛、戟、钩、殳、剑、弓弩、钺等兵器来看,有长兵、短兵、远兵等,已构成了古代兵器 完整的系列秦以后特别是两汉时期,已有成建制的大量骑兵,适合于劈砍的环柄大刀开始大 量使用,逐渐把长剑排挤出去。同时还出现了攻防兼备的“钩康”。其形制是一块较小的长方形 盾,盾的中间突出一短锥,盾背面有把手,上下各伸出盾外一钩。作战时一手持刀,一手持钩 镶,推镶可以御敌,勾引可以刺杀。汉代画像砖上有使用钩镶作战的形象,兵器形制的改进和新武器的发明,不仅丰富了武艺的内容,也促进了使用方法的更新和增 多。还出现了把攻防动作连接起来的练习形式,即套路的雏形。据史籍记载,有“剑舞” “刀 舞”“双戟舞”等,在成都与南阳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砖上就有这种演练形式如弓步扎枪、跃步 前刺、上架格挡等动作。这些演练形式既有技击特点,又有娱乐性质。

从秦汉的文献和出土文物中,还可看到对抗练习的形式。《汉书•艺文志》上有“手搏六 篇”。手搏也称“弁”或“扑二 是一种徒手搏斗形式。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木篦,有彩 绘的手搏场面:一方右手横击对方头部,另一方冲拳还击。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像砖的“手搏 图”,也形象地表现了二人拉开架势、聚精会神的对峙姿态。对抗形式的“角辄戏”形成于秦代,发展于西汉,其规模很大。如汉武帝元封三年“作角 解戏,三百里皆来观”。角舰具有竞技和娱乐的意义,是凭体力和技巧战胜对方的竞技运动。

进入两晋南北朝后,武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各民族的武艺得到发挥 和交流,使骑射武艺受到重视,这是北方民族多骑兵的直接影响。在南方则步骑配合作战。骑 兵作战更要求熟练地运用矛、稍(槊)等长兵,步兵则多刀盾、双戟等短兵。长兵的戟逐渐减 少,稍成为主要武器口其运用技巧发展较快。梁简文帝在《马槊谱》中写道,“马槊为用,虽非 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并对马上用槊的技术“搜采抑扬,斟酌繁简”整理成谱。其他如 刀楣的配合、单刀双戟的使用,“皆有口诀要术“。这一时期,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杂色兵器, 如鞭、铜之类。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游牧民族风格传统角力的影响,角力在社会上流行起来o山西大 同出土的石砚,砚面上有二人的角飙形象,皆长发,体格健壮,搂抱一起正处于难解难分的竞 技状态。敦煌壁画中亦有相扑图,角力双方均赤裸上体,下着短裤,一方已提脚将对方按倒。 吉林省集安县洞沟也出土了角税壁画,这反映了当时盛行角辄的情况。

武艺在唐代有了发展变化。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考试内容有长垛、马射、步射、平 射、简射,以及马枪、翘关、负重等。武举制的设立,使更多的人投入习武活动,促进了武艺的提高。

兵器技艺在隋唐五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枪成为战阵的主要兵器之一,其数量最大。 善用枪的人很多,唐初大将尉迟敬德便精于枪术;五代时,王彦章善使铁枪,“持一铁枪,骑而 驰突,奋击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唐代的刀有佩刀、陌刀等。弓和弩乃是主 要兵器,射箭的理论也有了新成就《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王理《射经》、张守忠《射记》、 任权《弓箭论》。

隋唐五代角觎、手搏开展亦很普遍,皇帝、百姓都喜爱。《通鉴纪事本末》载有“汉主好手 搏”。《隋书》还记载有每年来自各地的高手云集端门,各献“天下奇技、一赛就是几天,甚 至“终月而罢”。当时手搏、角力比赛时,大都裸露身体一部分。《续文献通考-乐考》载: ”角力戏.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既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民间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剑自秦汉以来,在军中基本被淘汰,只在民间发展。唐时仍有 许多文人和民间艺人习武练剑,同时由于表演艺术的发达,使剑术演练技巧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唐诗人姚合《剑器诃》中都有剑舞艺术的描写。民间尚 武之风日盛,僧人习武练力常有之。《朝野佥载》记载僧人“常角力、腾越为戏”。僧人习武在 于强身自保,使武术练习方法进一步与健身养生方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武术练功法。隋唐时 就有轻功、内功的记载。

浏览3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