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拜祖出镖
行业祖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其存在也有诸多社会、历史根源。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行业文化。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国民间的行业纷繁复杂,或许远远不止三百六十种。这些行业经过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有的已经逐渐消亡,而有的则又转变成现今的一些新兴行业,但追根溯源,它们都有其起始,都有一个创造发明者,这种人,被民间尊称为行业的祖师。镖局虽作为清代短暂存在的行业,但其祖师可从清代一些野史、小说或田野调查中找到根据。
作为一种具有极高危险性的行业,镖局奉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菩提达摩为祖师。“后来少林僧兵救了唐王李世民以后,少林武僧又在全国出了名,少林拳也传出了寺院,传到了镖行(局)中来。因此镖行也有了少林门派,他们就敬达摩为祖师爷了。”宫白羽(竹心)也在其小说《十二金钱镖》的第一回《小隐侠踪闲居传剑术,频闻盗警登门借镖旗》中写到:“胡孟刚进厅一看,这厅也是练武的地方,里面没有什么陈设。在迎面桌上,正当中供着伏羲氏的神像,左边是达摩老祖(凡开镖局的都供达摩老祖),右边是岳武穆像。胡孟刚晓得俞剑平专练太极门的武功,所以把画八封的伏羲氏供奉在当中。这三尊神像部供着全份的五牲。在达摩老祖圣像前,有着二尺宽、尺半高的一个木架,摆在香炉后面。架上用一块黄绫包袱蒙着,看不出架上插的是什么。俞镖头吩咐大弟子程岳,把三寸佛烛点着,自己在三尊神像前,肃立拈香,然后向上叩头顶礼。四个弟子也随着叩头。胡孟刚却只向当中叩拜了祖师,站在一旁。俞剑下身向达摩老祖像前下跪,又对大弟子说:“把镖旗请下来”,黑鹰程岳忙把木架上的黄包袱揭下来,露出五杆镖旗,全都卷插在架上。当下,程岳请下一杆镖旗,递到师父手中。俞剑千跪接镖旗,向上祝告道:“弟子俞剑平,在祖师面前封镖立誓,不再做镖行生涯,不入江湖,隐居云台,教徒授艺,实有决心,不敢变计。今为老友胡孟刚,情深谊重,再三求告弟子,助他押护官帑,前赴江宁,以全老友之名。弟子心非所愿,但力不能辞,只得暂取镖旗,重入江湖,此乃万不得已,但愿一路平安无阻,还镖旗,全友谊。此后虽以白刃相加,也决不敢再行反复。祖师慈悲,弟子告罪!’”小说虽不足以充当史料,但却可从侧面反映历史,宫白羽本名宫竹心,1901年生,原籍为河北,后移居天津。其青少年时代,仍是清末镖局生意兴盛的时期,如北京会友镖局解体在1921年,即其20岁之际。100多万言的《十二金钱镖》成书于1937年,距镖局的解体仅10余年,相去未远,故有关镖局的故事的素材具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
镖局奉达摩为行业祖师是有一定源渊的,达摩被传为少林功夫的创始人,并被称为武术的祖师,镖局根据自身出自武林、盗匪也出自武林,两者都奉达摩为祖师,这就表明了两者同门、同根,才能和盗匪论交情,路遇拦路抢劫者问:“吃的谁家的饭?”镖师答:“吃的朋友的饭。”再问:“穿的谁家的衣?”答:“穿的朋友的衣”。这样的事例说明镖局首先承认自已职业来源于盗匪的盗、抢;而自已和盗匪本是一个祖师爷,俗话说:“人不亲艺亲,艺不亲祖师爷亲”,都是在“江湖” 上混饭吃的,攀上交情,对立的两边互让三分,不就不用流血拼命了吗!对立的两边其实都怕,一旦动手,输赢都得付出重代价。一个祖师爷,为双方留下了周旋的余地、走镖的空间,实际上是镖局行业存在的必然。否则镖局每日走镖都需拼出一条血路,先不说有没有人愿意,就是运输的成本也不是商号所能承担的。
镖局奉达摩为祖师是镖局将自身融于“江湖”社会的根本原因,少林武术在清代时已经有相当的影响力,明后期时,少林武术已有“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的美誉。至清代时少林武术已是“天下武功出少林”,将少林武术称为天下武术之母,这更隐喻着少林武术不但为清代社会所普遍认同,更反映出发展至清代的少林武术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少林寺是民间所信奉的习武圣地。镖局自然不能忽视自己本质属性就是武术技艺。奉少林武术之祖达摩为师,也可以增强行内凝聚力、自豪感和行规等习惯法的约束力,同时亦为提高当行社会地位和声望。
但笔者对山西镖局进行考证时也得到另一种说法,曾在山西商号从事伙计的张永昌先生(山西平遥人)说:“票号要靠镖局运银子,出镖前要拜祖师爷,上座的是武圣人,下座的是达摩老祖。”这一说法颇具山西特色,清代山西商业奉武圣人关公为祖师,并将关公形象带到了全国、全世界。山西镖局也是商业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也是商号的一种,拜关公也符合清代晋商的普遍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出山西镖局的具体分布、发展规模等,应该是镖局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面,但由于时间和笔者能力有限,未能作深入研究,将会在后续研究中作更多研究。
按照中国清代行业习惯,各行业在作出重要生意或处理重要事务时必定要进行拜祖,镖局也不例外,从宫白羽小说中的描述和张永昌先生的口述中可以看出镖局接镖之后,开坛拜祖,然后开始千里走镖的艰辛历程。
五、镖行千里
千里走镖,走镖千里,漫漫长途,镖局之镖师要千分小心、万分辛苦,镖路上处处艰难险阻,时时危机四伏。这种走镖的日子久了,镖局就形成了一套自已的行业习惯,这个习惯和“江湖”接轨,只要镖旗、镖号所到,路上各路盗匪就都知道是那家镖局的镖,有交情的盗匪就放一马让镖局过去(当然路过该地盘时镖局定会备份礼物毕恭毕敬地送去),没有交情的盗匪则称一称镖局方的实力,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镖局开战的实力和合不合算。当然镖旗、镖号只是用来知会朋友、吓唬敌人的,自己走镖路上仍需日夜小心,一些常年走镖形成的对保镖有利和习惯慢慢地变成了每一个走镖镖师的习惯,行成了行业的规矩,是从事镖局行业者赖以生存、谋生的基本操作准则与方法。
(一)镖旗和镖号
尤如其他商业用幌子招揽客人一样,镖局在经营中也是利用镖旗和镖号来进行宣传和吆喝,当镖局接镖后,首先要在所保的镖的车队上插上镖旗。“走镖时镖车上插有镖局名号的旗帜,名日‘镖旗‘镖旗’的式样,各镖局都有各自的特色,让人一目了然。”镖旗就是镖局的招牌,是镖局的镖头、镖师用生命、武艺和社会地位换来的。千里走镖,镖车上的镖旗再配上镖兵口中的镖号,是向沿途可能潜伏、遭遇的匪盗通报自己是某某镖局走镖的,希望“江湖朋友”给予关照,不要 出来劫掠。当然也具有为本镖局扬名的作用。镖号的基本发音,有的写作“哈武” (《江湖走镖隐语行话谱》),有的写作“喝唔”(《镖局》),也有写作“合吾”的(《江湖丛谈》、《保镖生活》),写法用字分歧不一,但其音大体相似,主要存在差别不很大的音变。镖号的语义是什么呢,有人推测,可能是“赫武扬威”四字之中“赫武”的谐音。但据《江湖丛谈》解释说:“这合吾两个字,是自己升点儿, 叫天下江湖人听。‘合吾‘,是‘老合’,凡是天下的江湖人,都称为‘老合喊 这两个字儿,是告诉路上所遇的江湖人哪,吾们是‘老合’!喊这两个字喊到 ‘吾’字,必须拉着长声。”此说比较贴切,言之合理。
关于镖旗、镖号的记录较多,佚名的《江湖走镖隐语行话谱》、李尧臣的《保镖生活》、齐如山的《镖局》、云游客的《江湖丛谈》都进行了较多描述,曲彦斌在其作《中国镖行》中作了较详细的整理、分析:
镖号的喊法、变化,因具体环境和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例如,据李尧臣介绍, 北京会友镖局喊镖号是这样的:“按着镖行的规矩,走镖沿途要喊镖号,也叫喊趟子。因此,走镖也叫做走趟子。镖行的镖号,就是‘合吾‘二字。喊法又有种种不同。如在住店或过桥时,喊‘合吾’二字抑扬迂回拖得很长,这叫作‘凤凰三点头平时所喊‘合吾‘二字,就比较短促,有时就是简单两个拍子‘合、吾 保镖的喊‘合吾',做贼的也喊‘合吾路上遇见贼,双方谈妥,他准你过去以后,他就高声喊一个‘合吾这时埋伏在附近的贼听见以后,也要回答一个‘合吾有几个贼,就要喊几声‘合吾有时贼人趴在地上,远远地看不见;但为首的这个贼喊了一声‘合吾‘以后,就听见远远的‘合吾‘‘合吾',一声接着一声;贼人要多,‘合吾’声就接连不断,喊上好大的功夫。”贼平时是不会喊镖号 的,否则就成了 “贼喊捉贼”了。然而,镖行与贼在遭遇后,贼予关照放行,这时也喊起镖号来,显然是向镖师表达江湖情义的一种方式。这一现象,也印证了镖号乃“老合”之说是对的。相互喊“合吾”,即为承认彼此的江湖朋友关系,是以江湖情义为重的表示。
镖号往往因镖局不同而略有区别,成为一种特定的镖局字号识别符号。镖号的目的在于向有交往的、被赎通了的匪盗团伙打招呼,提醒他们彼此的默契关系,以免误会冲突。此即齐如山先生《镖局》中所谈到的:“软镖者,由开镖局之人,每年送各地土匪头目银钱若干。沿途镖局所经之路土匪头目皆须送之,各该地土匪头目再向匪众分配。故镖车之沿途安全,皆由该地土匪头目负责。镖局运镖车上,皆插有镖局字号之旗帜。其规矩是,镖师每遇桥、庙、树林、城镇,皆须预先大声呼喊,名曰’喊镖‘,亦日’喊大趟子’。如遇车前有人,亦须招呼,名曰’喊小号大趟子、小号之喊法,各镖局皆有其特别之规定,预先通知沿路土匪。届时土匪一听,便知为某局之镖,绝对不会行劫。倘遇有其他未曾得钱之小股土匪截抢,则该地之受钱土匪,亦须帮助镖局,银物不至有失。故平常四五辆镖车,只用一位镖客随往,路间遇事,有人答话便妥。若与官场运帑,或与大商家走专镖,每次或达数十车,则每车必有一人。遇喊镖时,第一车之人喊完,第二车接声,以次到末一车为止,往往喊半小时之久,声颇雄壮动听。”镖旗在走镖活动中也兼具镖号的这种功能,一为视觉符号,一为声音符号,互为补充,各有其利,而作用则是相近的。清末北京的永兴、正兴、自成、天兴四家镖局,日常营业相互照应,镖号则一样,小号都是“喝唔”,大趟子为“喝喝唔”三字音。福源、东源、北源三家镖局,大趟子均为“哑喝喝唔”四字音。源顺镖局的大趟子,是“唔喝喝唔”四字音。会友镖局的大趟子,亦为四字音,但是“呦喝喝唔”。一般说,小号都一样,即“喝唔”,有所区别的是大趟子。所谓小号,是镖号的基本发音,大趟子系 以此为基础的种种变化形式。
镖队喊镖号,通常由在前开路的镖师大伙计领号,他根据对视野所见各种情况作出相应判断喊以相应的镖号,为传达某种信息的需要,尚掺杂一些当行隐语行话。这样喊镖号,既是向匪盗团伙发出消息,也在于向内部提示有关情况。此即《江湖丛谈》所记述的那样:“镖车上的大伙计走在路上虽然是耀武扬威,两个‘招路‘得会’把簧‘招路‘是眼睛,‘把簧’是用眼瞧事儿。镖行人常说当大伙计不容易。骑着马拿着枪,走遍天下是家乡。春点术语也得讲。跨着风子(即是骑马)得把簧。镖车走在路上瞧见了孤树,大伙计得喊‘把合着,合吾如若遇见了桥,得喊‘悬梁子,麻撒着,合吾如若遇见路旁有个死人躺着,得喊嚷:“梁子土了点的里腥嗾把合着合吾。’如见对面来人众多,得喊‘滑梁子人氏海丁,把合着合吾如若瞧见有山,得喊‘光子,把合着合吾如若过河登船时,得喊‘两边坡儿,当中漂儿,龙宫把合着,合吾如若遇村镇有集场,得喊'顶凑子掘梁子,把合着,合吾如若遇见庙会有香火场儿,人太多了,得喊 ‘神凑子掘梁子,把合着,合吾
喊镖号几乎是行程走镖沿途的一项主要活动,但每逢全省会城市或镖局所在, 却是不得喊镖号的,而且镖客均需下马下车步行,过去之后方能重新上车上马继续上路。同时,离镖局启程时,也需步行,见熟人都要打招乎而过。这种行程保镖礼仪,也属一种规矩。
镖局插镖旗、喊镖号是其经营活动中重要手段,是其实现货物、金银长途贩职能的方法之一,通过镖旗、镖号,镖局和盗匪间形成了一种共识,可以相对安全地将财、货运到目的地。
浏览3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