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镖局经营管理
镖局主要经营业务有走镖和坐镖两大类,而从事镖局的镖师技能主要有武术技能、江湖隐语行话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有了这些,镖局的软硬件就具备了,就可以从业经营了。那镖局如何经营呢?诸行百业,都有其行业行规、文化,镖局的行规、文化又有些什么呢?
一、亮镖开业
武林高手也需要吃饭,也需要生活,自武术产生以来,武林高手们都存在着一个习武与生存的两难境地,“穷文富武”很形象地表明了习武是需要殷实的家庭背景的,否则生存问题解决不了,谁也没本事饿着肚子去练功,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习武术者不得不依附于官僚、富人,充当官僚、富人的护卫或打手;作为一种 “侠义”文化最直接的表现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士精神”始终是每一个习武者心中的理想,“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赴士之厄困”、“不爱其躯”、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等精神内涵时刻激励着武林高手们;而现实的生存却让武林高手们不得不面临着痛苦地抉择。镖局的产生正好解决了这一矛盾,将谋生和行侠有机结合起来,侠士第一次有了不必依附于某一集团,不必作精神上的强者、生存上的弱者。镖局中的镖师不仅继承了传统侠义文化中的重信守诺,而且通过走镖中杀匪除盗而为民除害。实现了武林高手凭借武术本领生存和通过走镖完成侠义精神的双丰收。故而镖局产生后,如雨后春笋,迅速成为了武林高手首选的职业。
当一个武林高手要让自己成为一名镖头,开业经营时,首先要亮镖,云游客在《江湖从谈》中写到:“没作买卖之前先下帖请客,把官私两面的朋友请了来,先亮亮镖,凭开镖局的那个名姓就有人捧场才成哪。若是没有个名姓,再没有真能力,不用说保镖,就是连镖也亮不了。自己要逞强,亮镖的日子非叫人踢了不可。立住了万儿的镖局买卖亦多,道路也都走熟了,自然是无事的。最难不过新开个镖局子,亮镖的日子没出什么错儿,算是把买卖立住了。头一号买卖走出镖去,买卖客商全部听见声,要是头趟镖就被人截住了,把货丢了,从此再亦揽不到买卖了, 及早关门别干了。”这段话非常详细地写了镖局亮镖开业关系到镖局生存的头等 大事,亮好镖、走好第一趟买卖,镖局这碗饭就算是能吃了,多走几趟,一路上的官、匪都熟了,关系交了、礼送到了、威也坚了,自然就畅通无阻了。
二、入行从业
镖局作为一种商业经营机构,和个体的保镖不同,需要有一定的业务分工,镖局的从业者,主要由镖头、镖师、杂役、帐房先生、厨师等构成,各个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完成的任务不同,但需通力合作,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其中镖师是镖局中最重要的职位。镖头准备开业之时,必将邀请少数武术突出、人品可靠的高朋好友进入镖局充当镖师,共同发展;也有部分镖师是高朋推荐,也是人品武艺俱佳者。同时镖局也不忘自已培养,一些熟人、朋友会介绍一些希望从事镖局生意的人进入镖局学习。但人行从业的审查是比较严格的,需有朋友介绍、家族无不良之人 的人才能进入镖局从业。“1890年(光绪十六年),我才14岁,就离开直隶(今河北省)冀州李家庄,来到北京,在荷包行学徒,1894年(光绪二十年),经人介绍,加入了会友镖局。为什么我能够进镖局呢?因为当时各县乡下。都讲究练武, 农闲的时候,在场子里练;农忙的工夫,晚上也要在油灯下面练。所以一般人提到会不会武艺,总说你熬过两油灯么?当时地方很不安靖,练习武艺,一则可以防身,二则可以保卫家乡。我自小就跟着老师傅练,会打太祖拳。但更主要的是,因为离我家乡不远,有个绢子镇,非常繁荣,比县城还热闹。绢子镇上,开有很多镖局,会友镖局南柜就在那里。我家里和镖局早有来往(会友镖局著名镖头、三皇炮锤的第四代传人、江湖人称'神拳宁老迈’的宁迈伦就是冀县人。这为李尧臣能入会友镖局创造了条件)。我也因为会点武艺,想当个保镖的达官。所以在荷包行学了几年徒之后,又改行入了镖局。”李尧臣能够进入镖局的原因有二:一是会点武功,二是他家和镖局早有来往。
进入了镖局首先要拜师学艺,“进镖局的首先得拜师傅。我的师傅名叫宋彩臣,师傅的师傅名叫宋迈伦,是清朝中叶有名的拳师”。拜师是镖局中隆重的大事,是要集合众徒弟、请来宾,过程很复杂。从流行于山西平遥一带武术界的拜师礼可知其隆重程度,“一,某某某老师收徒仪式现在开始。二,某某某老师给关圣人、祖师爷、师父(指已故者)上香。三,门徒给关圣人、列位师傅三叩首。四, 请师傅、师娘入座。五,给师傅、师娘叩头(二叩头)。六,读帖、递帖。七,师傅接帖,训诫(或宣读门规戒律)。八,认识来宾,师伯、师叔、师兄。九,结束”。拜师之后,师傅与徒弟就缚在了一起,要学很多东西。
进入镖局只是从业的起始,想要成为一名镖师,还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曾在镖局担任镖师的李尧臣在镖局内学习了武术:有太祖拳、六合刀、大枪、飞镖、紧背花装弩、飞檐走壁,蹿房越脊、三皇炮、分水揽、雁月刺、飞蝗石子、峨嵋刺、梅花状元笔、车战、水战、步战、马战等。同时还得学习江湖隐语行话,“保镖的光会武艺还不行,必需学习行话。当时买卖家各行各业,都有行话,镖局子也有镖 行的行话。”掌握了这些,才真正地可以入行从业了。
三、管理便制
(一)管理理念
作为一种商业经营机构,镖局对各个职位都有严格的分工与管理制度,各司其职。但由于镖局经营业务的特殊性,镖局和其他的商号不同,东家(镖头)和伙计(镖师等)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建立在师徒名下的关系联结,相互间以师兄弟、师叔、师大爷等称谓,是一种家族式的管理制度。“镖局的规矩,和一般商号不同,都是师徒关系。那时,南北各地,师兄、师弟、师叔、师大爷,共有1000多人。常在北京柜上的,总有二三十人。总管事的人,我们称之为当家的。当时的当家的,名字叫做孙一廷,一般人叫他老孙四,我们称他孙四掌柜。”这种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基于镖局经营目的和社会盗匪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其职业具有高风险性,进入镖局场所的镖师之间,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纽 带不仅仅是职业关系,更是一种生死与共的依托关系,因此用最亲的师徒、父子关系进行管理,不仅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对镖师之间也是一种潜在的约束。
(二)管理制度
镖局中各个职务的人都生活在镖局里,白天在柜上,除了吃饭就是练武习艺, 充实自己,“傍晚,该去坐夜的就纷纷到各家住户、商号坐夜去了。轮着谁出去走镖,就得出去走镖,大约一个月平均轮上这么两趟口走镖的时候,看保的货物多少,由当家的选人。少则一两个人,多则十来个人(大约保一万两银子用一个人)。人多了,总有师傅或师叔、师大爷们带着,一切听他指挥。进了镖局以后,就得跟着保镖。刚进门的徒弟也是一样。所以徒弟也领工钱,不过比较少点。” 这种集中习武学艺的生活,有助于镖师间技击技术的交流,武术之传播形式未突破前,其封闭的特点决定其有地域特征,习武者多为封闭的“一地一姓一族的传播”,各武术名家将技艺视为自己的独得之秘,不愿轻易示人。但在镖局这种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环境中,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习武学艺,培养了同伴就可能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分保障。这一特殊的关系决定其各流派间密不互传的绝技和师徒、父子间授业中留一手的陋习变得不太重要。这样的管理方式使镖局内技术交流实现了最大化,为中国武术的传播和完善作出了具大的贡献。
(三)酬金分配制度
镖局不同于一般的商号,“东家”和“伙计”之间并没有过大的差距,“东家”也需要走镖,而且一般都走最危险的镖,(钱多路险)。“保镖的人,每个月也就挣四五两银子,头儿们也多不了多少,七两二钱银子,那就是最多的了。有人说,李鸿章找的护院的,每月给几百两银子。据我所知,可没有这么些个。到了年终,柜上赚了钱,大家可以分点红,但那时当家的吃大股,一般人分的也不多。护送大官上任,遇见官儿高兴,送到以后,赏个10两8两的,那是外快,不在正式收入之内。一个保镖的,每月虽只挣几两银子,可是吃的是柜上的,而且好吃好喝,生活还是挺舒服的。镖局子制度也不像买卖家那样紧,彼此都是师徒关系,论起来,是一家人,更不像当官差的有什么阶级高低大小。因此,一般都觉得干这行 挺自由,挺舒服。”从李尧臣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镖局内部的酬金分配不象严格的商业经营商号,而且收入也不多,但由于主雇之间的师徒关系使两者之间的关系 很融洽,对收入状况还是满意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最佳的酬金分配制度,由于镖局从事的是一种极高危险的行 业,镖师每一次走镖、坐镖都可能用生命来捍卫,所以镖局的“东家”需要多少 酬金才能支付生命呢?而镖局内的师徒名分,这种亲情使镖师无法提出高的要求。同时,镖局的“东家”也是“伙计”,对镖局的经营状况采取相对透明的管理方式,使镖师们产生同甘共苦、患难与巧的心理,使镖局内部团结、互助。

浏览3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