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出一个“行气”的径路问题。径路问题是一个“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 之则死”的重要问题!南北朝之医家陶弘景开创了养气练呼之先河。他在其撰 著的《养性延命录•服气诊病》一书中言:“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之,微而引 之。”形意门四梢行气法宗其说,“以鼻纳气”,“缘督以为径”(《庄了 -养生 主》),气贯丹田,完成“婴儿吸”后,“气自丹田生”,“以口吐之”完成“婴儿呼”。 “气自丹田生”可理解为“气自丹田升”。当年陈照瑞老师云:“丹田吃住劲儿” 是关键。为“婴儿呼”之要害处。丹田如何吃住劲儿?少腹收紧,如婴儿吃奶 之使劲状。此即意与气合“微而引之”之意也。这就是形意门四梢行气法之径 路:鼻纳,缘督脉而贯入丹田,丹田吃住劲儿曰“固”,然后缘任脉而退进,口呼 之。形意拳诀曰:“力注五趾合涌泉,意作落地生根然。上提下坠中束炼,妙术 尽在吐纳问。”
四、形意拳养生技法要领之“合五行”
形意拳大师王芗斋曾说:“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 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 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不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 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迹无定,活泼随转,其性 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裂,忽动如火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 火力。周身圆满,墩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凡一举一动皆有如是之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一。 如是方能得周身,浑兀力 也。”(《意拳正轨-五行合一》)根据《灵枢-脉度篇》云:“五脏常内阅于上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无味;肝气通于 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因此,形意拳练的就是有触即应,一动即灵。练的就是五种感官能力的敏捷与增进。形意拳有触即应,靠什么应? 一动即灵,靠什么灵?踩、扑、裹、束、决,五劲 也。以五行论,踩劲通脾属土,墩厚沉实,如踩毒物,意若山岳之重;扑劲通肺属金,钢筋铁骨,如虎之扑物利爪,风啸杀声;裹劲通肾属水,惊涛裂岸,裹物而不 露,灭顶之谓;束劲通肝属木,曲直随心,上下束而为一,发而未发;决劲通心属 火,落之爆烈,如水滴滚油锅,沾着即炸。唐代孟郊诗云:“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游侠行》)决劲者,快捷、火爆、果断之劲力也。解燃眉之急曰“快捷”; 出其不意,玉石皆焚曰“火爆”;“四梢俱齐,五行乱发”(姬隆丰《四拳势论》);遂 高打高,遂低打低,有触必应为“果断”。故,决劲要融贯入踩、扑、裹、束四劲 中。陈照瑞老师云:“踩要决、扑要决、裹要决、束要决,一决而无不决。”五行合一处,才能出整劲。吾辈不论是比武切磋技艺还是养生健身,都应在决劲上下 功夫。说到五劲变化,先贤曾云:“踩——插套;扑——举摔;裹——截横;束——钻 长;决——化灵。”踩劲一出,或变插,或变套;扑劲一出,遂变举,遂变摔;裹劲一 出,顺变截,顺变横;束劲一出,即变钻,即变长;去拙力而换决劲,炼决劲而修化 劲,积化劲而生灵劲。决劲如前所述,谓“滚油锅滴水”,化劲谓“按下葫芦浮起 瓢”,灵劲谓“打人好比弓断弦。”决劲斜出趋刚,化劲圆走趋柔,灵劲迎风接进刚柔相济也。五脏与五官,皆人性命之根本,交手中不容伤害处,却是被敌极力攻击之所。 拳谚云:“拳家对面一出手,上要眼睛,下要腿,拳到中行天莲否?”“武艺相争,蔽 住五行。”就是在交手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心、肝、脾、肺、肾。“天地交合,云蔽 日月”就是指“手搏相战,先击双眼”。因此,不论五脏还是五官均是重点保护对 象,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此诀尚有后两句,拳谱无载。陈 照瑞先生云:“手把阴阳迎面去,魁敌护己法森严。”说的就是形意拳守己之中门把关,占敌之中门溃敌之五行“生克”变化也。
五、形意桩功“三体式”的练法
步骤一:以三体桩左式为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尖正对前方,脚跟靠 于右脚(后脚)窝,后脚尖向右侧外展,与前脚(左脚)成45。夹角。要领:两脚心空,五趾扣抓于地;身体直立,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成“三圆掌”,贴于两大腿外侧,切记两手的“劳宫穴”分别对准两胯的“环跳穴”; 下须回收,头要向上顶;齿要扣,舌顶上腭;自然含胸拔背;目视前方,自然腹式呼 吸;“印堂穴”含有往里(泥丸宫)吸气之意,双眉微锁。步骤二:两小臂向胸前抬起,手心向下。
要领:第一,抬两个小臂时,应紧贴两肋提起,提时两手腕按摩“足少阳胆经” 的“居馏穴”“维道穴”“五枢穴”;两小臂按摩“带脉穴”“京门穴”,双手腕同时擦摩 “日月穴”“期门穴”至“膻中穴”,正是练习掌握“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摩内 五行”技法的开始。第二,沉肩坠肘,不可抬肩亮肘。第三,抬臂时两脚五趾加力抓地,“里内庭穴”贴地;双手手形不变。
步骤三:两小臂及掌根、大拇指外侧紧贴身随呼吸快速下按,双掌停贴于丹 田左右两侧,两腿随之屈膝下蹲,双膝眼相互紧贴,以合气道。要领:第一,下按时上身保持正直,不可左右晃动,不可前俯后仰;掌指保持 原形,手腕与小臂内侧摩擦而下。第二,沉肩坠肘,配合呼吸下按,气沉丹田。第三,跪膝踝,前膝前顶,后膝紧靠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要求膝尖投影 不能超过脚尖。步骤四:两掌变拳,与两小臂同时贴身沿腹股沟、抖丹田向外翻转,拳心向 上,停放于“府舍穴”上。领:握拳时手指要由小拇指依次卷撵成“鸡心拳”;外旋翻转时,两臂仍紧 贴抱两肋,不能亮肘,同时双脚五趾用力挠地;丹田抖动,将气由鼻孔呼出。
步骤五:左拳及左小臂贴身沿任脉上钻至“膻中穴”上,“璇玑穴”下。要领:拳与小臂上钻时,仍要沉肩坠肘。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手与肘 在上钻的过程中,必须起到按摩经络穴位的作用。步骤六:上动不停,左拳与小臂继续上钻,拳至“迎香穴”时钻出,拳心朝上, 高不过眉,同时左脚向前踏出一步,腰向左抖拧,后腿不动,形成前三后七的央 剪步。要领:第一,左拳要贴身钻出,钻时要丹田抖动,要展胸放劲儿助拳前钻,途 终于嘴,就是“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即“打法”(进攻),也是“顾法”(防守);练习的 法则是“出洞(嘴)入洞紧随身”。第二,出拳时要向右拧腰、拔背、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拳心向外拧,有横 劲但不见横形,眼看小拇指窝。第三,上身要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出脚时后脚跟内侧及“涌泉穴”突然发力 蹬地,脚催膝,膝催胯,胯催腰,胯同时配合腰来催膝,膝催足,通过这样一个下催 上、上催下的过程,手脚齐到规定的位置;前脚踏出后,脚跟仍与后脚窝及里踝骨 成一条直线。第四,前膝微前挺,后膝单扣,拧腰顺前胯,重心落于后脚,后手原位不动。
步骤七:此式站稳后,两拳同时变掌,掌心朝上;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窝,肘 窝持住不动,双手掌与双小臂同时向里翻转,变为俯掌,掌心向下,后掌根及手腕 的“阴溪穴”压贴在肚脐上,小臂紧贴于身。要领:第一,两掌及两小臂翻转时,必须沉肩坠肘,边翻转边沉坠,边向前抻 拔,使“三星”显露(即:肩窝、肘窝、腕窝),左肩、肘、手三点成一线,肘尖对准 前膝。第二,鼻尖、手尖、脚尖相对于同一前进方向,是为“三尖相对”;后手的食指 与前手的食指成平行线,两手的食指上翘,指端要高出小臂三至四横指,指尖均 有顶扣之劲。第三,头要上顶,下须内收,竖项、扣齿,舌顶上颚,两眼目视前手食指。第四,精力要集中,呼吸要自然,气沉丹田,做到胸舒腹实。
浏览3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