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剑代替铜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剑身由最初的17.5 厘米(北京琉璃河出土)到4米(衡阳出土)威力大增。 据《左传》、《国语》等史书记载,当时的名剑有“湛卢”、“大 夏”、“龙雀”、“纯钩”、“莫邪”、“干将”、“鱼肠”、“胜邪”、 “巨溯”、“龙渊”、“豪曹”等,割玉物如割泥十分了得。拳谚说“一寸长,一寸强”,剑身由短变长,两侧剑刃能更好 地发挥劈、撩、扫、斩等技法,促成了剑术和剑法的多样化。剑术发展较早,流传甚广。孔子的学生子路就非常 喜欢剑术,据家书载「子路戒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 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剑术多以斗剑的形式出现,当时统治者以观赏斗剑寻欢作乐,他们豢养剑客,作为竞技场上的牺牲品,每场 比赛均以一方死之结束。《庄子•说剑》描写斗剑场面: “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日而语难。相击于 前,上斩颈领,下决肺肝”,庄子对此大加抨击,认为“无异 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但是,在民间剑术却得到了键康发展,出现了众多剑 术高超的武术家,如越女、鲁石公等。越女,是春秋战国 民间武术家,精于剑术,剑术理论也非常精辟,对后人影 响颇大。鲁石公的剑道也超类拔萃,刘向《说苑》对此有 记载:“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的穆无穷,变无形 象,复柔委从,如影如响,如龙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 应声,影之象形也。闾不及,呼不及吸,足举不及集,相离若蝉翼,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以小况 大,用兵之道,其犹然乎。”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鲁石公出 神入化的高超剑术。武林有“剑走青,刀走黑”的谚语,据张大为《武术谚 语释义》,“青工是轻的通假,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 净利落,快速敏捷地防守和进攻,谓之“走青”。剑的特点 就在于身薄而轻,且为直身,因而基本剑法劈、利、扎、撩、 点、崩、截、抹等都是这种特点的必然选择。剑这种兵器 在战场上攻击力有限,这不如攻势厚沉的大刀,茅元仪 《武备志》有“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阵”的说法,表 明了剑不再适合实战需要的情况,很有道理。战阵拒绝排斥了剑,而剑并未绝迹,反而制作更加精良,技法更加精妙,被人称为“诸器之帅”,原因是剑具有 了比其他内涵更加丰富的功能。剑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神圣化了,人们在剑前冠以 “宝”字,称之“宝剑”,将剑视作“神兵”、“神器”,王公贵族 均备名剑,佩剑之风盛行)。《古今刀剑录》 载:夏禹之子启“铸铜剑”,“上刻二十八宿文”,秦始皇有 “定秦”剑,汉高祖刘邦有“赤霄剑”,汉文帝有“神龟”剑, 王莽有“神剑”……统治者得名剑甚至成了君权神授的象 征,刘长卿诗《宝剑篇》“自然神鬼伏,天子莫空弹”,谭用 之诗《古剑》“铸时天匠待英豪”隐隐表明了这种意思。三 国时袁绍梦见神仙授给他一柄宝剑,醒来后果然发现宝 剑就放在卧室里,取来一看,剑上铸有铭文“思召”二字。 袁绍找人解释,解释者说,思通丝,丝与召就是绍字,袁绍 听罢喜不自禁(《名剑记》)。这个故事里,剑明明白白是 受命的象征了。更神奇的是剑还常常传达出一种预言。 东汉光武帝刘秀,尚未发迹前,在南阳鄂山得一把宝剑,上面的铭文为“秀靶”。后来刘秀果然得了天下,自己铸 了四柄宝剑上面都刻有“中兴”,但自己刻的没有用,后来 便“一剑无故自失”,东汉也在灵帝手中名存实亡。《五代 史》还记了一个传说:成都有一个叫朱善存的人,世世代 代传下一柄宝剑,天下太平时,剑长便长出“神芝”,天下 兵乱,如安史之乱、黄巢之乱时,剑则吐“黑烟”,日期与暴 乱发生的时间一天不差。剑已经是一种权威、威仪、力量 的象征了。剑毕竟还是兵器,秦汉时,不仅佩剑之风盛行,而且 精于剑术的人颇多,特别是一些文人学士,如司马迁这个 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赵国者,以传剑论显”,武将就更不用 说了。剑道在这个时期出现较复杂的招式,出现了竞技 性质的比赛,竞争激烈,如《典论》记载了曹丕与邓展的一场比赛:一天,曹丕与邓展一起饮酒,席间谈话说起了剑 术,曹指出了邓的一些错误说法,并向邓展表示,若不信 服,可以较量一番。邓展当时稍有醉意,经曹一激不甘示 弱,当即表示愿与之较量。考虑到真剑会失手伤人,两人 就用甘蔗作剑,没几个回合,曹丕三次击中邓展的臂膀, 引起旁边观者的哄笑。邓展不服气,要求再比,在第二轮 比赛中,曹丕以败招引诱邓展,邓果又中计,被曹丕中门 面。据说曹丕曾师从洛阳名师王越,经过勤学苦练,剑术 炉火纯青,所以才战胜了剑术老道的名将邓展。在中国古代,剑是武、武备、武功、武术、尚武精神的 象征。可以说了解了剑,也就基本了解了中国武术的真 谛。先秦时期称之为角力的徒手搏斗,到秦汉时期发展 成一种新的武术娱乐活动角抵。“春秋之 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 夸饰,而秦更名为角抵”(《汉书•刑法志》)。《史记•李斯 列传》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毂抵、俳优之观「可见 角抵与角力的渊源关系。裴驷集解引劭语释道:“角者, 角材者;抵者,相抵触也”;“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 角力,角技艺”,说明角抵是一种徒手竞争,主要以摔法和 体力进行竞争。秦代角抵,只限于摔法,以较力为主,更多地用于表 演和娱乐,广泛流传于民间和宫廷。《史记•李斯传》记载「二世在甘泉宫每作乐毂抵、俳优之戏,李斯不得见, 因上书言赵高之短”。二世喜爱角抵连政事都荒废了,所 以《汉书•刑法志》言及此事大发感慨:“先王之礼,设于淫 乐之中矣。”汉初,刘邦为了与民休息,曾一度罢废角抵,但却没 有禁止住,到了武帝刘彻时,反而极力倡导,更加兴盛。 《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又载:“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 上林平乐馆”,可见当时之空前盛况。汉武帝时,由于国 力强盛,百姓殷实,统治者乐于炫耀国力,角抵成为向外 宾夸示的工具。《汉书•张骞》载:“大角氐(抵)出奇戏诸 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而角氐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 始”。“岁增变”,每年变化,花样翻新尸其益兴”,角抵越 来越兴盛。《后汉书•夫余国传》中也记载了东汉顺帝以 角抵招待外国宾客使者的情况。《汉书•金日碑传》还记载了一场精彩的角抵场面: “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不单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碑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 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碑,止勿格。日碑摔胡投何 罗殿下”晋灼解释二胡”的意思是“颈也,摔其颈而投殿 下也”,东汉名士孟康认为“胡昔互,摔胡,若今相僻卧轮 之类也”,据考据,“相僻”就是相仆,由此推知,角抵就是 相扑,也就是摔跤。东汉时,杂技、武术、舞蹈、幻术、角抵等文体活动并 称“百戏”,角抵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百戏又称“角 抵戏”。张衡《西京赋》称赞角抵“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 之妙戏”。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块秦汉墓出土 的一块铜牌,上刻有表现角抵场面纹饰:两人赤脚站立, 或抱腰、或扳腿,相互抱摔,形态逼真传神。三国时角抵 更是花样翻新,出现了女子摔角,妇人相扑,虞溥《江表 传》载:三国时东吴之国之君子小皓,曾“使尚方以金作步 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著以相扑,早成夕败,辄使更作 “金步摇”是古代妇女使用的首饰,带上首饰相扑,可见这 种活动已经走了味,实际上成了一种色相欣赏。当年宋 仁宗曾在宣德召集艺人表演,司马光就此上“论上元令妇 人相扑”奏折,劝谏不要在用来“垂宪度”、“发号令”的地 方使“妇人裸戏于前“,“裸戏”说法足见其色情暴露、色情 服务的本质。秦汉时期手搏作为一种攻防技击术,广为流传。从 秦开始,手搏比赛就比较正规了。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 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上面有漆面,画面 上有三个男子,均上身赤膊,不穿短装,腰束长带;右边两 人正在进行手搏比赛,左边一人手往前伸,似是裁判值得注意的是手搏双方的装束和现在日本的相扑运动相 似,两者似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汉朝时,手搏称为“卞”或“弁”。《汉书•甘延寿传》载 “延寿试弁为期门”。孟康注曰:“弁,手搏也。试武士用 手搏,以手固实用之术也。”很明显,手搏和角抵是两个类 型的不同的项目。汉末魏初人苏林说:“手搏为卞,角力 为戏也”,唐人颜师古认为:“手搏为卞,角力为武戏”,清 人王先谦注「今谓之贯摔”,种种资料表明手搏是不同于 角抵,而是综合运用踢、打、拿的搏斗技术。这种技术实 战性较强,《水浒传》中自称:“三代相仆为生”的设面目焦 挺,与李逵争斗时,第一回合“手起一拳”,把李逵打了个 “塔墩”,第二回合是“肋罗里又是一脚",把李逵“踢了一 跤”,这种打斗方式和相扑、摔跤都不同,倒是类似于日本的柔道,也类似于中国现代武术中的散手。

浏览3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