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象形习性是人类固有的品性,因而人类的象 形活动伴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发展。《尚书•率陶谟》记载: “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可见在旧石器石代,祖先就会 像百兽之形了。原始社会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 模仿各种动物动作的舞蹈,在《尚书》中被称为“百兽舞”, 其中许多动作被后来的武艺吸收,形成五花八门的象形 拳。到汉代,已经出现了模拟动物或吸收动物动作特点 的拳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汉帛画中就有 “沐猴灌”的名目和图像,表现了正是古代的猴拳,从形象 上看,吸取了猴子敏捷特点,也有拨弄挑逗、凌厉攻击、奔 逃嬉戏的情景,十分逼真。汉代末年,华佗受“熊经鸟伸”的启发,并吸收了鹿、猿、虎等动物的动作特征,创立了 “五禽戏”,“亦以除病,并利蹄足”,既可以健身治病,又能 使人手足灵活有力,从而能自卫击人。《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 也”,“佗语普曰: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 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 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鹤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 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 熊,四日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 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 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这 段话清楚表明了华佗创五禽戏的动机和五禽戏的舞身作 用,并无攻防搏击的成份,只是模仿动物的体操而已。但 后人仍将华佗的“五禽戏”视作各种象形取义的仿动物拳 种的鼻祖,大概因为华佗的思路开创了一块全新的天地, 直接影响了仿生术式武术的发展。武林中小有名气的螳 螂拳就是一种很典型的仿生象形拳。其创始人是明代王郎,他偶至两山涧,被“青山隐隐、绿水滔滔”的山中美景吸引,不觉“乘兴而径”,遇见一座寺庙,意欲进庙求食, “进庙见僧道俱有,纳有百余名,名站其式,纳计六十余式 等等不一。王故而问之,众不答,又问,仍不答。王便拉 其手,僧怒其无礼而发拳,被王败。又来十余人,仍败。 群大哗,奔其师,至方丈,问其故,众对以故。僧命违之 人。王告其饥。方丈曰「败我弟子,辱我甚矣,请决胜 负。王允之。于是各尽其妙,十数合,王知不能胜,大惭 而罢。有兴而来,败兴而去。至山坡,有大树甚茂,休息 树下,仰身而卧,思其所败,反复不成眠,而目忽观忽观, 偶见树上有螳螂二,长二指许,其一勾拿一绳,其二争之。因而二螳螂奋斗,或蹦或跳,或俯或仰。王以此实觉可 观,注目凝思。忽灵机一动,因而急返其庙。见老僧,再 决雌雄。僧晒而允之。及交手,始知非前手法也。经十 数合,老僧不济,然罢而问之,王哂而不答。将居月余,两 人情密之甚,便实告其故。老僧命其弟子抓十余对螳螂 掷于桌上便其战斗,于是二人按螳螂形式而造之,择其妙 者而用,取其精者而作,用其得胜要乎,化作拳术”(《太极 梅花螳螂拳略论》,郝恒禄作)螳螂拳诞生的过程几乎是一切象形仿生拳种的创立 过程。以后颇有影响的猴拳、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 拳、马拳、龟拳、鸡拳、狗拳、鹰拳、熊拳等,都是模拟动物 的各种姿态,结合攻防需要创立的这些拳种成为中国武 术的精要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取“士”选择官吏 而设置的“分科取士举人”的考试制度,始建于隋朝,经唐 完备,历宋、元、明、清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武举制 是作为国家选择军事方面的人才而设立的考试制度。这 种制度一般认为始于唐朝武后,实际上,在唐之前已经有 些端倪汉朝取士选用“察举制”,按科荐举贤良,最后由 皇帝评定高下,按能授官。察举制度的十几个科目中就 包括了“兵法”内容,《汉书•成帝纪》存有汉成帝元延元年 诏:“壮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实际上已具备了武举制的轮廓。由于本身的弊病,选士大权落于豪门大族之中,东汉时代许多纨绮子弟当了武官,这些人 手无缚鸡之力,带兵打仗无从谈起。到了隋朝正式使用 “科举”制度取士,隋炀帝大业三年下诏:“天下之重,非独 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 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智。……才堪将略,则拔之 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瓜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 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武举、武科显然是科举 内容,而且选人标准也非常明确,“才堪将略”、“膂力骁 壮”并举,成为后世武举制度的楷范。隋炀帝对武举制度 的建立居功之伟。将武举制完善并推广使用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 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公元624——705年)是一位通晓文 史、机智权谋的政治家,唐高宗死后的第七年(公元684 年)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并改国号“周”。为了巩固她的政 权,武则天四处选拔武功过人的人才,于公元702年制设了“武举”制度。《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云:“长安二年 (即公元702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据《通典》、《新唐书》、《文献通考》等史书记载,当时,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一是长垛。“长垛”项目的考试方法是「'画帛为五 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规”即“院”,相 当于今天的环靶,应试者用石弓和六铁三箭连射三十发, 均在第三“院”内为第,以后依次为上、次上、次。二是马射。又名“骑射”,其方法是“穿士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 三是马枪。具体做法:“断木为人,戴方版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 不踣”。四是简射。”简射之箭,长于尺余,剖筒之半,长与常弓所用箭等,留二、三寸不剖。为笞以傅弦,内箭筒中,注 箭弦上,筒旁为一小窍,穿小绳系于腕,鼓弓即发,豁筒向手,皆激矢射敌,中者洞贯,所谓筒射也” 五是步射,六是穿。以弓射铠甲, 穿透甲片以测弓力。七是翘关。用双手把 很重的大门闩举起来,武则 天规定应试者要把长一丈 七尺、粗三寸半的大门闩双 手连续举起十次。八是负重。举石、扛鼎,所举之石,两边有扣手, 大号重300斤,二号重250 斤,石头离地一尺。九是材貌。即外形选 择,身高六尺为上。十是言语。要求应试 者“应对祥明,并有神采”。从公元702年始到 1901年止,武举制度是中国 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武 举内容的确立,无疑对武术内容起到了规范作用,仕宦之 诱,改变了人们重文轻武的观念,又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练武的热情。这里记录我国最后一位武举张三甲钦点状元的过 程,一展武举风采。张三甲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提一把180斤重的大刀,威风凛凛。他上殿摆定架式,舞动大刀,前后左右顿时寒光闪闪,只见刀光不见人影,如蛟龙 溅水,馄鹏展翅,令人目不暇接。突然“当啷”一声大刀落地,全场愕然,只见张三甲一边用牙咬掉右手大拇指上张弓时忘摘的板指,一边用右脚猛地一搓,脚尖一挑,大刀 顺势飞起,正落手中,接着连起数招,搏得全场如雷掌声光绪皇帝龙颜大悦,欲点三甲头名状元。这时有人不服, 要与张三甲比试。张三甲把大刀往地上一插,准备比试, 那人见刀柄入地三尺有余,暗暗佩服,表示不再比试,于 是张三甲以一甲第一名夺魁,钦点状元及第。

浏览3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