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中医还是太极拳,或者是其他的养生方式,最终都会落实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之上。五脏的健康和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人 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关键所在。所以太极拳主要利用动作导引、调息吐纳、神 意锻炼等方式,来实现脏腑功能的正常以及内外关系的协调,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一)养心心是人体的“君王”,它主管血脉、神志。如果心血运行不畅,心血亏虚就会 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太极拳讲究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气随意走,进而推动血液 运行。如太极拳中的捋势:主练手少阴、手太阳,意移祖窍穴,行心经,为夏脉,属 离卦。练功时意移祖窍穴,以意引气,由祖窍沿任脉,同时两臂稍屈,掌心斜相 对,由前向后划弧吸回下丹田。原理:使肾水上升,滋润心火,随捋可使心火下 降,以济肾水。使心脏功能增强,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心与小肠表里运行功能,使 心肾交泰,思考敏捷。另一方面,太极拳强调恬淡虚无,静心养气,这也有利于心 血的濡养,保持心神的安宁。(二) 养肺肺是人体的“宰相”,它主管呼吸、朝通百脉,有宣发肃降的功能。如果肺部 有病的话就会引起咳嗽、多痰、呼吸不畅的症状。太极拳要求“深、长、细、匀”的 自然呼吸,实现“气沉丹田”,这样就可以锻炼呼吸肌,保持肺组织的弹性,增强肺 活量,从而达到养肺、保肺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呼吸可分为胸式呼吸和 腹式呼吸。常人起、坐、立、行,皆为胸式呼吸,尤以女性怀孕后之呼吸更系典型 之胸式呼吸。胸式呼吸之特点:当吸气时,胸围增大;呼气时,胸围缩小。腹式呼 吸,又称自然呼吸。人在躺下休息,尤以仰卧时,呼吸由胸围之扩大缩小而被腹 部之鼓荡起伏代替。此由膈肌收缩或舒张,引起胸腔纵径增大缩小使之然。古 代养生家认为这种腹式自然呼吸为行气之大法。练功之目的就是要用自然之腹 式呼吸取代胸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时,可使横膈最大限度地上升、下降,随之 肺的活动度亦增大,肺活量当然也就增大。实验表明:横膈每下降1厘米,胸腔 容积就能增大250—300毫升。古代武术家在手搏中发现腹式呼吸更为优越的 地方还有:当胸式呼吸时,肋骨上提,肋骨间隙增大,胁之抗击打能力就减弱,受 伤之机会就增多;腹式呼吸伴肩肘松垂,则肋骨集靠,胁之抗击打力量增强,受伤 之机会亦随之减少。习武人常说的“提气”即指胸式呼吸。“沉气”即指腹式呼 吸。从武医学的角度看,太极拳中的按势:主练手太阴、手阳明,对应的养生部位 就是肺经。练功时,以意引气,随吸气两臂由前屈至胸前,同时意入膻中穴,再随 呼气两臂划弧向下,向前按出,同时意沉丹田。属中央,戊己,长夏土,归脾经,主 肌肉,练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经,使肺气充足,外去肺寒,内补肾阳、谓之金生水, 并且可以温煦四肢百骸,主要有增强运化的作用。(三) 养肾肾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中医上讲,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如果肾功 能失调,就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如果肾主水的功能失常则会出 现全身水液代谢障碍。太极拳的动作以腰为主宰,通过动作对肾进行“自我按 摩”,调节肾的“先天之精”;通过呼吸吐纳的修炼,补充肾的“后天之精”。如太极 拳中的棚势:主练足少阴、足太阳,意注会阴穴,属北方壬葵水。主肾经,为冬,属 坎卦。练功时意移会阴以意引气,随呼气,前臂弧形,掌心向内、向下、向前棚驾 于对方体前,同时引气下丹田,经膻中上升至祖窍穴,此为抽坎中之满水,补离中 虚火,使心肾气血流畅和水火相济,阴阳平衡,增强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温养脏 腑、培育元气。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四)脾、胃、肝共养脾是人体的“纳谏之官”,胃是人体的“仓储之官”,肝则是人体的“将军”。脾 胃主管人体的消化吸收以及营养的运输等功能;肝主要有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 化吸收,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等功能。太极拳通过中正安舒、起落辗转的运动 和开合鼓荡的内气配合,实现对内脏的“自我按摩”,达到调节脾、胃、肝的功效。 具体来讲,如太极拳中的挤势:主练足厥阴、足少阳。养生对应的就是肝经。练 功时意移夹脊穴,以意引气,经督脉,同时后手贴近前臂的内关穴,两臂撑圆,用 呼气向前挤出。可以调整肝胆经脏腑机能,促使气血流畅,疏通肝气,活血明目。大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 皮以固其肌肤。太极拳的拳架编排有序,动作舒展,缓慢柔顺,圆润优雅,目的就 是要达到动筋骨、活血脉、旺气机,内固五脏六腑,外合皮毛骨肉。之所以如此追 求,是因为皮毛者,肺金之所主也,肺气盛则皮毛缜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 主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 条达。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 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挺拔。只有筋骨、皮毛、脉血、爪甲等气机充足,才能破 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五气具备,形体健美,形体具备,精神乃至。《素问》有: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神发于心,魂者,神之初气,蕴于肝。 精藏于肾,魄者,精未盈,化于肺;五脏气盛,则精气神魂魄旺盛,人的精神也就旺 盛。这也是太极拳养生健身的基础理论。从另一方面讲,练习太极拳,对人的心性要求很高,在锻炼中讲究心静、身 灵、气敛、劲整、神聚。要做到这些,所面临的大敌是五情。五情是指怒、喜、悲、 思、恐。肝之气风,其志为怒。怒则气上,怒伤肝,肝藏血,气为血帅,气推血行, 肝气上逆,率血上行妄作,致使血压升高,甚则出血,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横克于 土,脾失健运,致消化呆滞,更有瘀血丛生。心之气热,其志为喜。喜则气缓,喜 之太过,易使气行缓慢,气缓则推动血的运行也慢,易使心脏出现供血不足。肺 之气躁,其志为悲。悲则气消,悲伤过度,呼吸就会失常,气塞不通,郁而化热,热 而耗气,使之气伤。肾之气寒,其志为恐。恐则气下,肾主封藏,主二便,气下而 二便失禁,更易伤骨。脾之气湿,其志为思。思忧则气结,忧伤脾,思伤胃,思久 则气机不畅,致气留结于中而不行,致不思饮食,肌肉消枯。五情致使气机紊乱, 内伤五脏。五情不顺畅,心如何能静,气如何能沉。反过来心浮气躁,忧虑烦乱, 暴怒未息,亦不适宜练拳,勉强练拳,反遭其害。通过练拳使心情舒畅,心神专 一、心态平和,这也是练拳目的之一。五脏坚,其气足,上溢于五官。五官者,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气足而顺畅, 两目有神而清亮,视力绝佳。心气足而平和,脑灵心静,思维敏捷,言语清晰。脾 气足而厚实,声如洪钟,肌肉细致绵和。肺气足而悠长,呼吸平缓悠长,嗅觉灵 敏。肾气足而善藏,听力聪灵,记忆力惊人。五脏是人体活动的中心,是荣养精气之所在,是神明发露之所在,是皮毛筋 骨髓供养之所在,是五官开窍的根本,是气机升降的核心。太极拳内练是以练五 脏为中心的,而内练的方法是“意气君来骨肉臣”,是用以意导形的方法来完成 的。这也是锻炼内脏,减缓内脏负担,刺激内脏活动,使内脏年轻化的方法。赵 堡太极拳有句口诀是对三节、四梢、五脏的高度总结:“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 梢多一精,明了五脏多一气。”这也是太极拳符合人体生理,适合用来养生锻炼的 机理所在。四、太极拳养生习练的技法要求之“身法”练太极拳时的动态是“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意在通过整体运动, 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 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瓷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 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出身于武弁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马武艺,而射箭能 否命中与身法之是否正确有很大关系。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 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 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 十三条。我们又根据自身的体验,加了两条,就是腰胯和心静体松两方面。各地 修炼太极拳术者,虽然各有损益,但基本要求一致。尤其是武禹襄先生首订的 《身法八要》,不仅被各地武派太极拳传人视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对其他太极 拳传人及其他武术也都具有指导意义。为便于太极拳爱好者研习参考,将以上 身法要求浅释于下。
浏览3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