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传统武术养生,首先要谈的自然是太极拳。太极拳作为传统内家拳术 的代表,在现代社会里,不仅没有变成“古黄”,反而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现在 太极拳既有人说是包容万象,无所不能,也有人说它就是一项有氧体操,什么都 不是。但我们说,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我们知道中国哲学中,讲究知行合 一,尤其对于传统武术这样的技艺绝学,很多情况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才能有相 应的体验或者说体悟。如果没有行拳功夫的累积,很多理论在常人看来是匪夷 所思、不被认同的。由于现代人的思维西化,对于传统的很多东西,已经不太能 接受。如果有人说,潜心练习太极拳,可以入道,那么就会有人要问了,怎么入? 如果有人说,太极拳可以治病,那么又会有人问,我给你几种病,你的太极拳能治 吗?正如古人所言,“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都说太极拳,但是各自说法和看法 迥然不同。但是自古太极拳谱有云:“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可见 太极拳养生与技击并重,是前辈先贤们的宏愿。不论哪一派太极拳,都遵从这一 主张。吴图南活到105岁,郑悟清活到90岁,吴英华活到90岁,马岳梁活到97 岁。还健在的老拳师付钟文已96岁,孙剑云已90岁。还有些老前辈,虽然生活 在社会物质水平和医疗水平并不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还很低的时代,但普遍都 活到了 80余岁,这些都证明《太极拳论》中的主张不是无根之语。这也是太极拳 这一古老拳种在新时代能焕发青春的原因。谈到太极拳与养生的关系,也有无奈的地方,那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它的普及和繁荣,离不开养生健身效果的显著,但是被人嘲讽为公园里的体操, 老年人的舞蹈,这个滋味也同样不好受。另外一个,针对要求很具体的养生,太 极拳又力所不逮,到底能治什么病,什么样的原理,都不甚了了。现在更多的是, 糊涂医治糊涂病,一说身体不舒服,就让人去练太极,太极似乎是天下的良药,这 样也是很危险的,目前因为练习不当而造成自我损伤的,已经不在少数,这个是 值得我们深思的。本章在梳理太极拳与养生的关系时,我们也尽己所能,将过往 太极拳养生论述中的科学、精华提炼出来,以供大家分享。首先我们从源流、范 畴的层面来谈谈太极拳。一、太极拳的范畴什么是太极?什么又是太极拳?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就讲道:“太极 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是太极拳论开宗明义解释“太极”的含义,以及太 极拳名的由来。练太极拳不可不知“太极”,这里说明了把握太极拳健身的两大 要点,一是整体观,二是平衡和谐。“无极”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中国哲学认 为,“无极”乃天地之始,也是人体之始,是人的婴儿状态,练太极拳就是返璞归 真,去杂念,养身心。太极拳开始练习时,很多老师要求学员练无极桩,就是体验 无极的状态,体验还没有分阴阳的状态,体验人体内外的完整性。哪里有矛盾? 哪里有病痛?这叫“静查”。由“无极”到“太极”,分了阴阳,有了阴阳,就有了矛 盾,“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就是解决、处理、平衡、和谐人体各种阴阳矛盾的 一门健康学问。所以太极拳养身健身的关键在于把握运动中的阴阳要素,比如 收放、开合、进退、内外、快慢、攻防等,依照科学规律来锻炼,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在理解古典拳论中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陷入唯心主义之中,很多拳论是借哲 学语言讲明拳理,也不能一味机械地从字面理解。《太极拳论》中接着讲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太极 拳把人体比作“太极”,身体一动,就分了阴阳,身体一静,阴阳则合,收式时有的 套路叫作“合太极”。在打拳过程中,也要动中有静,就是阴阳即使分开时,也要 时时处处有相合之意,有合的趋势,这样才平衡,并且是动态的平衡。所以在练 拳时,不管动作如何开展,不能散,中医养生上也叫“抱元守一”。不散的一个方 法就是不能“过”,运动中的各种阴阳元素不能过,也不能懈,不能瘪,这就是“无 过不及”,守“中”。身体中正,意念中和。“随曲就伸”就是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 规律就像事先建好的管道,水要顺管道流。太极拳“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其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要神秘化,不要复杂化。不管是哪种流派的太极拳,也不 管是太极拳套路中的哪个动作,在运动路线、劲力等方面有很多不同,那只是方 法问题,在根本道理上是一致的,这就是“理为一贯”,就是平衡和谐的原理。要 围绕整体和谐、阴阳平衡的原则,就是要全面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和谐,上下 内外的平衡和谐。不论偏重于哪一个方面,太极拳的锻炼都是不完整的。《太极 拳论》中还讲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 豁然贯通焉。”这里的“神明”就是一种自然符合规律的状态,对规律的自然体察 和调节纠正以便符合的一种水平。怎么才能达到?先练“着”法,要反复练习,熟 能生巧,一开始先走架,练好外形动作。外形准确了,逐渐体会“内”,要找内劲, 就是“渐悟”,不要急。划动作时跟你平时做其他体力活动区别不大,等你感觉到 “劲”了,就不同了,就算入了太极拳的轨道了。太极拳的劲有很多种,要逐一体 会。把“劲”都掌握了,能自如运用的时候,再打太极拳动作,对与不对,你自己就 能感觉出来,不符合太极拳劲力标准的就是不对,这就是所谓的“神明”了,这个 道理其实很简单。要达到“神”就要先老老实实“守规矩”,依照要领练动作,长期 地练,功夫下到才能成,所以说不用功长久,不能豁然贯通。豁然贯通是最后的 结果,“用力”是过程。练太极拳不是说谁如何聪明,少练一些就能功夫更深。太 极拳需要体悟,在练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才能感受深刻。任何人通过一定的练 习都能掌握太极拳,所以它又是一项很简易的运动。二、太极拳与天生元气元气是指天地未分之前混一的气。《汉书-律历志》说:“太极元气,函三为 一。”王延相在《王氏家藏集-太极辩》中说太极“求其实,即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混 沌清虚之气是也”。张立文则说古人“又把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规定为五 气,作为气在渐变过程中的不同形态。这种严密的细分,反映了当时医学、天文 学、数学的分析方法对哲学思维的影响”。作为中国哲学概念的“气”——“通常 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 气,万物自生。”宋张载在《正蒙》中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所 以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为此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变换虚实须留意,气 遍身躯不稍滞。”“变转是指阴阳虚实的交替转换。”王宗岳还说:“腹内松静气腾 然。”武禹襄说:“以气运身,务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宜鼓汤,神 宜内敛。”此后这类论述极多,至近代,在吴志清的《太极正宗》一书中的附录《孙 禄堂先生太极拳学论》里说:“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就太极拳而论,“气”是指所谓“内气”,或称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之为经络之气,在动作变化的过程中要通过呼吸使“气”沿着经络的走向顺畅地 流动,而不使其阻滞。不仅如此,武禹襄在《四字秘诀》中解释四字时说:“敷者,运气于己身,敷步 彼劲之上。”“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吞者,以气全吞而 人于化也。”最后说:“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不能全知,是以 言气,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李亦畲也说:“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 神气鼓汤,欲要神气鼓汤,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 敛入骨。”这里所说的“气”运动,反映了 “太极元气”论的思想,它说的是“聚而为 万物”的气。这种“无形无声”的气的运行,不能看成是肢体位移的运动,它在人 身体内“无微不到”,“能施于四体”,甚至“收敛入骨”,只能是张岱年所说的“内在 的动”。在《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中说:“气走于膜、络、筋、脉。”“盖太极练功,沉肩 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 气到意至。”同样反映了太极内动的思想。该谱中还说:“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 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太极观 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表现了 “人副天数”“天人相类”“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的 天人关系论的思想。

浏览2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