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徒手搏击萌芽于原始社会,缘于生存竞争的拳 打脚踢多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应,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 技巧的搏斗之术,开端于商时代。在甲骨文中还没有 “拳”字,意为二人徒手相搏,互击对方头部。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两士相对,兵仗在事,象e号之 形。”古人作战时有意不用兵器而徒手搏斗,实际上是展 示力量和勇气的武艺竞赛。传说夏桀和殷纣这两个帝王 都有非凡的勇力,《史记•律书》载:“夏桀、殷纣,手搏豺 狼,足追四马,勇非徽也。”《史记•殷本记》说:“纣王材力 过人,手格猛兽”与猛兽搏斗受到赞赏。西周“田猎”活动 就是军事训练,内容之一是与猛兽搏斗,郑康成《诗笺》 日:“田猎,搏兽也”,朱熹认为“手执日搏”。《诗经•大叔 于田》描绘了郑庄公之弟共叔段:“袒祸暴虎,献于公所”, 袒褐,肉袒,裸身;暴,空手搏斗,意思是裸身徒手击毙了 猛兽。人与兽斗当然要求有非凡的勇气和高超的武艺, 在古代也只是个别极端的例子,拳搏技术更多地体现在 人与人之间的徒手搏斗中。商周时代,习练拳搏是军事 训练的重要内容,《礼记》:“孟冬之月,天事乃命将帅讲 武,习射御角力”;“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 御”。赤身裸体进行徒手搏斗,是性炫耀,更是拳技的炫耀。古代典籍中最早的“拳”字,见于《诗经•巧言》,诗中 以“无拳无勇”讽刺一个人的无能,古注“拳”为“力”,在人 们心目中男子汉应该有拳有勇,勇即指勇气,拳即指力 量。周代出现了“拳勇”一词,用以代表武艺、勇力。《管 子》记载当时风气尚武,国君下令举荐“有拳勇股胧之力, 筋骨看出于众者”,命令“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 才,其罪五”。管仲在春秋时的齐国任相,帮助齐桓公建 立霸业,为了使位于东部的齐国称雄天下,管子把军事组 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加强军事训练,鼓励百姓习武练 拳,使拳术活动在齐国得到很大发展,以致后人有“拳兴 于齐国”的说法。当时除了齐国外,其他一些诸侯国家拳 术水平也较高,《春秋公羊传》载,宋闵公的臣子长万精于 武艺,宋闵公讲话羞辱了他,长万竟举拳打死了宋闵公, 闵公的部下仇牧赶来复仇,一番对打,长万又击杀了仇 牧,可见春秋时期拳击水平已相当高了。长期以来,“拳棒”之称几乎成了武术的代名词。一 些有识之士也发现了拳术技击之外的另一种功能健身, 著名军事家孙子就曾指出:“搏刺强士体”,意即除了击 刺、搏斗较量武艺外,拳术还有增强体质的作用。技击和 健身的双重作用使拳术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武术 一大景观,细腻、复杂、流派众多、千变万化的拳种、拳法, 魅力无穷。徒手搏斗,双方武艺必然有高下之分,战场上这种区 分显而易见,平常日子里就要靠相互的“角力”,角力,原始社会末期就流行在河北、山西一带,当 时叫蚩尤戏。春秋战国时,开展更加普遍,称为相搏,《释 名》解释说「相搏,搏谓广搏以击之也。然举手击要,终在扑也”,实际上是集摔跤、擒拿、拳搏为一体的徒手格 斗。史记记载,春秋战国相搏开展得相当普遍,喜爱的人 众多,甚至有人连作梦都在与人“搏”,僖公二十八年,”晋 侯梦与公子搏,楚子伏已,而印其脑”(《国语》)。又据 《春秋•谷梁传》载,僖公元年,鲁公事季友俘获了莒拿,并 不处置,却提出与营拿相搏,并且命令部下退开,不要帮 助自己。在相搏过程中,季友处于劣势,在众人催促下, 竟违背了徒手相搏的约定,抽出宝剑杀了莒拿,受到舆论 的谴责。为了使武艺得到交流,每年春秋两季,天下武艺 高强的人都要云集一起进行较量,《管子・七法》记述了当 时的情景:“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俊 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 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围。”意思是春秋两季,天 下的豪杰英雄都要相聚较量,那些武功高压,在比赛中像 飞鸟一样敏捷跳跃,行动迅捷如雷电,暴发时势如急风骤 雨,在他面前无法抵挡,在他后面也无法下手,出入随意,没有人能阻止包围他。相搏已经成了武艺比赛的一种形式,为比赛将若干 动作贯连一起练习,即是“套路”,这种套路与武舞不同, 是真正武术意义上的套路,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影响重大。剑被称作“短兵之王”、“百刃之君”,它便于携带,利 于近战,是防卫的最好兵器,同时,剑制作精美、舞练潇 洒,是人们尚武的标志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古今人们 盛行好剑之风。剑的起源古籍有记载认为源于原始部落时代,黄帝 之时,开采首山之铜,铸造了剑。这种说法不足为信,因 为黄帝时代尚处于石器时代,人们还没有掌握冶炼金属 的本领,采铜铸剑自然无从谈起。民间也流传一些传奇 故事,演绎剑的起源,凄美感人的当数干将、莫邪舍身铸 剑的故事。春秋战国时吴王阖闾,得到越王允常赠送的三把宝 剑:“湛庐”、“盘郢”、“鱼肠”,非常珍爱。鉴玩之后仍不满 足,访得名师干将,命铸剑。在妻子莫邪帮助下,采得五 山精铁,六合金英,使童男童女三百人,积炭为山,鼓风冶 炼,历时三日,铁水就是不到火候。情急之下,莫邪纵身 跃入,终于炼成二柄宝剑,先成者为“阳”,后成者为“阴”, 为纪念莫邪,阳剑取名“干将”,作方块形龟纹,阴剑取名 “莫邪”,作水纹形散纹。剑成后,干将将阳剑藏了起来,只将“莫邪”献给吴王。吴王得剑后以石相试,果然应手而开,据说现在虎丘 的试剑石就是当年试剑的地方。后来,吴王得知干将藏 剑,派人去取,并嘱如不得剑,当即杀之。使者找到干将 后,索取宝剑,忽然剑从匣中跃出,化为青龙,干将骑在背 上,升天而去。吴王自此更加珍惜“莫邪”。吴王死后,“莫邪”也便下落不明。直到600多年后 的晋代,宰相张华偶见“斗牛”星间一股紫气,便召天象家 雷焕询问。雷焕说是宝剑的剑光,在豫章丰城一带反射。 张华当即封雷焕任丰城县令,寻访宝剑下落。雷焕到任 后,发掘出一石函,打开果见一剑,以南昌西山的土擦拭, 光彩四射。从剑文上知是“干将”。那么“莫邪”在何方 呢? 一日,张华乘船过江,忽视所佩“干将”跃入水中,急 使人下水寻找,见两龙张须相向,使人惊恐而退。从此 “干将”、“莫邪”两剑便永不再现。那么剑到底源于何时呢?比较可信的时间应是青铜 器时代的商周,当冶金术发展到能铸兵器的时候,首先锻 铸的便是剑,这一点可以在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中证实。 目前,我国已出土的剑,最早是商代的铜剑,即1956年、 1957年在河南陕县虢国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四柄青铜剑。 1978年四川奉节发现两把战国时的“巴式剑”,铸造工艺 已经比较先进,两柄剑(一长39厘米,另一长33厘米), 剑身铸有图案纹绵。值得骄傲的是1972年在湖北江陵 县发现的历史名剑越王勾践剑。此剑是铜 制,长56.2厘米,剑刃经历千年仍然锋利无比,剑茎上满 厘丝绳,有两道箍,首作圆形,剑身近格处有两行蜡金鸟 篆体铭文「钺王州名自乍用金”,即“越王朱钗自作剑工 剑鞘长49厘米,近末端有绸带。越王名勾践剑确是剑中 珍品,据传是匠人欧冶子制造。历史越王勾践被吴打败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灭掉吴国。关于越王勾 践剑,古籍中也有记载,《越绝书》卷八:“勾践乃身被赐夷 之甲,带步光之剑”;卷十一「昔者,越王勾践有宝剑王闻 于天下。”这柄剑最终出土于湖北江陵的楚墓中,大约是 楚国占领越地后作为战利品带回的缘故。铜剑以后又被铁剑取代,江淹《铜剑赞》序说「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即不克 给,故以铁足之。铸铜即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 兵转多。”最早的铁剑是在长沙一座古墓中发现的春秋晚 期的铁剑,工艺水平又有较大提高,淬火锋利,式样别致。

浏览3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