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州地区传统武术的历史
徐州历史上称为彭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磨砺 了人民强悍的性格,形成了习武好勇、见义勇为的风尚。素有“尚武之国” 称号的古彭城儿女,汲取战火熏陶的武术文化之营养,孕育出徐州人特有的 优良品质:骁勇善战,刚烈果敢;结交武友,重情重义,切磋武技,广纳拳 术。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和他的布衣将相翦秦灭楚,立下 不世功业。公元前196年,刘邦平英布,迂道回沛,悲歌《大风歌》。返回 时,带走千余习武乡人。:此后,沛人习武者日众。两千年来,沛人习兵练 武,英杰迭出,相沿成习,历久不衰。据《沛县志》记载,沛人“尚武挟意 气” “民喜佩剑以自卫”。“武术之乡”之名由此而来。远古时代,彭祖的子孙能征善战自不必说。那些依仗武术气功导引功 法,使身体强健起来的大彭氏国先民,在历次战斗中都捍卫了疆土的完整。南北朝时期,古彭城处于东晋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战的中心。彭城儿女奋 起捍卫本土,习武的勇士尽显神威,得到了晋王室的赞许。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山东曹州人黄巢首举义旗。砺山(隶属徐州) 人朱温率领部队随同起义军转战南北,一帮习拳练武的徐州子弟正是当时义 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公元1126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了北宋,宋王室的赵构逃往江南。但 徐州人民却在守将王复的带领下坚守城池,昔日演武场上磨炼出的豪气,化 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果敢精神,誓与城池共存亡。至1129年, 城池虽一度被金军攻破,但很快又被偏将赵立率乡兵收复。孤军奋战的徐州勇士,成为金军南下的一道屏障。元朝末年,爆发了全国的农民起义。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淮北首举义旗,邳州人李二(因用家中芝麻赈济灾民而人称芝麻李)与武术豪杰彭 大、赵均用在萧县(隶属徐州)举兵响应,一日之内聚人几十万。并攻占徐州城,控制了徐州各县及藤县、寿县、临淮地区,成为义军中最大的一股势 力。在推翻元朝统治的起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明朝中叶,江浙一带沿海发生了倭寇侵扰的祸害。浙江总督胡宗宪奏 请朝廷征调全国各地战斗力较强的兵勇入浙作战。其中,就有“邳县弓箭 手”。明朝末年,沛县人阎尔梅在家乡崇尚武术,曾亲率团练乡兵习武。为 了反清复明,他曾在淮安附近起兵,配合在太湖一带起兵的徐州人万寿祺, 用大刀长矛抗击清兵入侵。后来,他加入著名的榆园农民军,以嵩山少林寺 为联络点,化装成游方僧人,自号“蹈东和尚”,秘密来往于山西、河南、 河北等地,联络武林志士报效明朝皇室。他还多次入京窥视清廷动静,将情 报送给榆军&后来,榆兵失败,阎尔梅也被捕,可他用武术效忠明室的侠肝 义胆,一直为人称颂。清王室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禁止汉族人民习武,不许私藏兵器。那时人们习武都不是公开进行的,但徐州地区的武术运动却仍然是“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00年,在山东直隶地区所形成的广阔的义和拳 运动,终于成为埋葬清王朝的人民运动。而追源溯流,徐州地区实为义和拳 早期活动的中心。徐州人民的武功,为推翻清王朝也立下汗马功劳。民国初期,徐州武林豪杰亦是大显神威。1911年,邳县燕子埠乡精通武松拳的拳师张承章,在光复上海的战役中,率领敢死队挥舞大刀攻打清政府 兵工制造局。他在刀光剑影中负伤不屈,深受爱国人士的称赞。“九一八”事变后,沛县少林拳拳师宋月明,毅然参加抗日义勇军野 战团大刀队。他挥舞大刀,同日寇血战,屡建战功。沛县拳师黄克敬、黄克俭,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而壮烈牺牲。沛县梅花拳拳师李振亭和丰县查拳拳师张业先,奔赴抗日前线,分别担任张学良部队和杨虎城部队的武术教 官。他们为战士歼灭敌人提供武术援助,带出了一大批武功高超的徒弟。
二、 徐州地区传统武术发展现状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古彭城徐州,在历史上疆域甚 阔,如今苏鲁豫皖的许多县、市都曾是徐州的辖地,如山东的滕州、安徽的 亳州、网山、萧县,河南的永成,江苏的宿迁、赣榆、东海等。这一带受徐 州本土文化的影响,民众皆以崇尚武德为习俗。积极开展传统武术活动,是 促进武术运动发展,不断提高武术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徐州地区的传统武 术活动,是由市武术协会和武术爱好者所在的辅导(点)、各种门派、拳 种的指导下进行的,大多是在交流性的表演,或一定范围内比赛的、全市各 种公开场合活动中亮相。这种民间武术活动,真正体现了广泛的参与性,既弘扬了中华武术传统,又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内容。徐州市区先后成立陈氏太极拳研究会、武当拳研究中心。沛县自1982年起,全县有26个乡、镇 成立武术协会,12个武术门派相继成立拳社,它们是:宋氏少林拳社、武当 拳社、三星膀拳社、徐派少林分会、赵派大洪拳社、李派梅花拳社、刘派梅 花拳社、二洪拳社、形意拳社、少林拳社、西阳掌拳社。1986年7月,邳县 邳城镇成立邳城武术分会。丰县有17个乡、镇先后成立武术分会。据统计, 1978年开始,被确定为传统武术项目的学校有徐州五中、徐州十五中、铁路 二小、铁路三小、大黄山矿校、韩桥矿校、徐州矿务集团职工子弟小学、黄 河新村小学、新沂市城东小学、贾汪镇大泉中心校等。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徐州市高等学校的武术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矿业大学、江 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还聘请社会著名拳师到校兼 任武术课老师,并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稀有拳种,为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武 术项目作了大量工作。
三、 徐州地区传统武术拳种门类及特点
徐州地区传统武术门类较多,徐州市有着众多的武术流派和拳种,其中 以丰沛两县最为有名,徐州传统武术内外兼修,郊区以外家拳为主,市区以 内家拳为主。外家拳以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为特征;内家
拳则讲究强筋骨、运气功、以静制动。目前,徐州市各县(市)区共有门派 (拳种)30余个。较为著名的有:太极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八卦掌, 八极拳,少林拳,查拳,太祖拳,洪拳,武当拳,六和拳,梅花拳,象形拳,通臂拳等。太极拳,该拳种有五大门派(陈氏、杨氏、吴氏、武(郝)氏、孙 氏),在徐州市区及各县(市)较为流传的有陈氏、杨氏、孙氏三种。吴 氏、武氏这两种在市区有少数人练习。195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根据传统 太极拳修订简化太极拳、剑,练习简化太极拳、剑的男女老少遍及徐州各 地。1990年国家武术研究院组织国内著名的教练员和陈杨吴孙各氏太极拳 名家,精心编制了太极拳、剑综合套路各42式。规定为世界太极拳、剑的竞 赛套路,徐州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也踊跃习练简化综合太极拳、剑。各式太极 拳虽风格各异,但意动形随,节节贯中,轻灵圆活,上下相随,连绵不断, 一气呵成诸要旨为其共性。梅花拳,此拳种属少林拳派,清末由李振亭传入 沛县,徐州地区习练此拳者甚众。该拳套路结构对称紧凑,一招一式层层叠 叠,动静分明,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纵横翻腾,连打带拿,招式朴实,变 化多端。攻防意识强,使用价值高。拳术套路布局多呈“中”字形,器械套 路多呈“米”字形,各方位呈对称状。心意六合拳,该拳种为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所创。徐州各地习 此拳者为上海的卢嵩高和蚌埠的宋国宾分别传授,有六个套路较为流行。该 拳种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肩与胯合,手与足合。以单式拳法为 主,动作在一条线上,无对打套路。形意拳,为宋朝岳飞所创。岳飞被害,此拳被禁。几经失传,因其动作 多模仿动物的各种形态,取其形,练其意,故名为形意拳。相传明末山西蒲 州人姬龙峰偶得《岳武穆六和心意拳谱》一书,深入钻研,得其精要,传于世人。
浏览7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