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张钦霖应山西省政府聘请,到阎锡山担任武术教官。“九一八”事变后,北京一个叫武田西的日本军官,力大如牛,摆摔跤场面,将中国人摔伤无数。张钦霖应朋友之约前去扑出武川西狂叫着,一个饿虎扑食朝张钦霖扑来。张钦霖用太极桩功“千斤垂二任武田怎样用力,张钦霖纹丝不动。然后张钦霖用“四两拨千斤”之法,把武川西摔出两丈开外这时只听一声口哨,几个 宪兵扛枪过来,张钦霖在同胞的掩护下进入人群,早已不知去向。后去一个朋友家暂避。由于特务告密,被一个叫板田的日本大佐抓去。 板田精通八卦和柔道,他提出与张钦霖比武,如果张钦霖赢了就可以获释,输了就要给板田磕头拜师。张钦霖满口答应。次日,比武开始,板用出招凶猛重快。张钦霖用太极内功,动速静定,三招过后,板田没占上风。张钦霖看时机已到,便大显身手,直打得板田大佐筋疲力尽,狼狈不堪,只好认输。此后,很多义士要张钦霖留在北京教拳,但因屡遭日本特务追杀,张钦霖又回到太原。
抗战前夕,张钦霖已经在山西名声大振,人称其为太极专家。太原沦陷前日本人就在太原摆擂,并在广告牌上画着一个中国人被 日本人踩在脚下,激怒了整个山西武术界。很多爱国义士找张钦霖 商量对付日本人的办法,张钦霖与弟子商量后,决定应战。擂台二有几个中国青年被打下台来,张钦霖的徒弟也伤了两个。其弟子张生进、刘锡九、王善之还抢着要上。张钦霖拦住弟子们,一个旱地拔葱,跃上台去,只是一掌就将日本武士井田一郎打翻在地。日本武士随后上来两个,接着是五个,都被张钦霖打翻在地。宪兵随后包围了擂 台,张钦霖与弟子正准备打一场恶战。忽然人群大乱,有人朝天鸣 枪,许多中国军人开进现场。为首之人走上前来,说擂台比武,难免有伤,张钦霖虽然出手过重,由省府处置。来人将张钦霖带到山西省府,磕头便拜,要张钦霖收其为徒,此人便是阎锡山手下的重要人物秃九峰。
张钦霖所传太极拳与其师杨澄甫不同,他把左一峰所传“金丹 派”内功与太极拳融为一体,“俾学者可藉先天呼吸,能收延年益寿之奇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解放初期,周恩来、贺龙都曾看过张钦霖的表演。1960年,张钦霖随女儿、女婿回到宁晋县郝庄村,张钦霖一生轻财重艺,视拳如珍宝,去世时身无余财,家无长物。只留下了一套与世不同的太极拳套路和习练方法。
张钦霖解放前夕,张钦霖的入门弟子王延年从太原去了台湾,20世纪90年代,已经是台湾武术协会主席的王延年,率英、美、法三国及香 港、台湾弟子来宁晋寻根问祖,并寻找张钦霖所传太极拳完整套路。张钦霖的另一弟子胡耀贞(1897~ 1973),山西榆次人。曾习六合 心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及诸家内功,后创胡耀贞气功。1953年在北 京与陈发科共同创建“首都武术社”,并任社长。有人将胡耀贞所传 气功融入太极拳中,追根溯源是与张钦霖一脉相承的。崔毅士(1892 ~ 1970),又名崔立志,任县武岳村人。自幼受其父影响,酷爱武术,幼年师从刘赢 州,学三皇炮锤。并从同门师兄李宝玉学武式太 极拳。崔毅士 15岁到北京继承祖上遗产,经营 “永聚厂”麻刀灰铺。店铺坐落在北京东安门大街 真光电影院(后来的儿童剧院)的西侧,崔毅士家 住在东华门孔德前巷11号(后来的北京第二十七中学前面西侧)。
1909年,崔毅士拜杨澄甫为师,深得杨澄甫教海和器重。当时, 杨澄甫在北京中山公园“行健会”带领弟子习武。崔毅士每日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常伴杨澄甫左右。杨夫人经常带杨振基、杨振铎到崔毅士家做客,一住便是数日。崔毅士的夫人也经常带儿子和女儿到杨家问候,两家走动相当频繁。崔毅士和师兄阎月川、王旭东随杨澄甫参加各种聚会签到时,常常是共同签名“崔阎王”,一时传为笑谈。 1928年,崔毅士随杨澄甫南下,并代师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 汉口、广州等地。1936年后又独自授拳于南京、武汉、万县、西安、兰 州、蚌埠、合肥等地。1945年回到北京。
崔毅士身躯伟岸体魄健壮,出手凌厉,变化莫测。年轻时人称“崔判”,其卧室所悬对联“是何意匠雄且杰,不著文章世已惊”堪为真实写照。1949年前后在北京开一永聚砖瓦铺。同时继续课徒授业。
崔毅士以毕生精力修炼杨式太极拳功夫。其拳、剑、刀、大杆 (枪)、推手、大捋等无不得杨澄甫真传,尤以推手最为擅长。崔毅士 推手善化善发,出手绵软,柔中寓刚,轻灵机敏,虚实分明,听之至细, 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常使身受者未觉其动,却早已腾空跌 出丈外。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中山公园拍摄的电影记录片《太极拳》,就真实地记录了崔毅士与弟子吉良晨推手的珍贵镜头。
20世纪50年代,崔毅士担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并建立“北京 永年太极拳社”,亲任社长。当时的牌匾由其弟子吉良晨所书。崔毅 士亲自书写了拳社宗旨:“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拳社起名永 年,不忘师恩: 1956年,全国武术竞赛大会在北京举行,杨澄甫的几 位入室弟子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崔毅士在东安市场北门内的东来 顺饭庄宴请同门师兄弟,崔毅士的儿子、女儿、孙子和部分弟子作陪。 饭后一同到东安门大街路南的紫房子合影留念。崔毅士在中山公园 古柏荫下教拳,对“教”和“练”都十分严格,深得学员好评,享有“北崔 南傅(傅钟文)”的美誉。
1957年,为了参加北京市的武术比赛,汪水泉几乎每天晚上到崔 毅士家学练太极剑,崔毅士的女儿崔秀辰和弟子吉良晨同时陪练。
每逢这时,崔毅士总忘不了让孙子崔仲三拿着竹剑,跟着练习。后来 汪水泉收孙德善、朱怀 元为徒时,专门邀请崔 毅士和夫人出席。
1964年,崔毅士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 上,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的“杨式简化太极拳二保留了传统杨式 太极拳的套路风格、特点和动作精华,删减了重复动作,融入几十年的理解和体会,改进了 传统杨式太极拳拳式结构与动作方法。这一套路推出后,受到了太 极拳爱好者的普遍欢迎。在后来的岁月中,该套路在海内外广为流 行。崔毅士又根据几十年的练习体会,并结合武术中棍术的特点,创 编了“杨式太极棍”。崔毅士还是第一位在北京传授武式太极拳的名 师。后来的武式太极拳名家武文翰早年就曾从师于崔毅士。
为了解决夏天练武汗流狭背的问题,崔毅士发明了“太极衣”。将一块长方形的白布按个人的体形裁好纤边,在布的中央挖一个洞,往头上一套,再将两端往腰带上掖好整平。练拳出汗时,撩起前片就 可擦汗,当背部出汗时,把此衣取下就可当毛巾擦背。许多弟子相继效仿。
为了使弟子们尽快掌握太极拳推手发力的动作要领,崔毅士在 自家东屋北墙挂着厚厚的垫子,里面有棉絮和稻草帘,外面罩上布面。他经常是坐在对面的凳子上轮番和弟子们推手,常常是推到妙处便把对方发出几米以外,碰得北墙喷嗨作响。
崔毅士的夫人高云景(1899~ 1987),每天早晨不到5点起床,在自家庭院中走上几百步,扶着院子里的树干左右各踢上几百下腿,然后开始练拳,一练就是数趟,练完之后才操持家务。崔毅士教孙女崔仲萍和孙子崔仲三练拳时,由于仲三年幼,崔毅士常将冰糖葫芦插在方桌上,仲三练完一趟可以吃一粒冰糖葫芦,几串冰糖葫芦吃下去,几百个动作也就练完了。到后来,孩子有一定基础了,便经常是崔毅士讲完拳,由夫人带着练。
1963年,崔毅士邀请杨澄甫的夫人到北京旅游。崔毅士和夫人 对杨夫人尽心服侍。
崔毅士久居北京,广交武林朋友。形意拳大师王若斋、骆兴武、王达三,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田秀臣、孙枫秋,吴式太极拳名家吴图南、杨禹廷,八卦掌名家陈紫江,三皇炮锤名家李尧臣,孙式太极拳名家孙剑云和大悲拳高手史正刚(奇云和尚)以及后来远赴日本教拳的李天骥都是崔毅士家中常客。
浏览4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