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的角度,国际传播界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受众的激烈 竞争,是以更为生动地展示本民族的文化为手段的。从文化的角度讲,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和中国 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 超”,存在“文化赤字” 在体育文化方面,中国民族体育和西方体 育的交流也处于严重的逆差状态,从国内跆拳道、空手道的火热程 度就可见一斑。这说明武术的“传播力”不够强大,武术的“文化 力”——文化的活力、生命力、时代性和先进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和 显不出来。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 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 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 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有可能成为文化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武术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瑰宝。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发展,自然地融会 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 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学体系——武术文化。让世界人民认识武术、学习武术,是武术国际传播的 占比“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是中国文化向国际传播的重要机 遇,中国武术有责任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通过展示武术文化,达 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断言:“随着资本主 义市场的开拓和物质生产的世界化,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精神生产 的世界化,导致由众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化融合而成为世界文化。” 也就是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会被纳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洪 流中,为全世界所共享。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在经济全 球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从冲突、碰撞走向融 会互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新世纪人类文化的基本走向。以中 华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应通过国际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传播 民族精神。 “中国武术”与“中国功夫”的等同传播策略。由于李小龙的功夫影片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公映,在许多国 外人看来,“中国功夫”就是“中国武术”,甚至“中国功夫” 一词的 在世界各地流行度远大于“中国武术”。在“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 比赛”期间,应在宣传“中国武术”的同时,传播“中国功夫”的概 念,让人们知道,“中国武术”就是“中国功夫”。在增加人们熟知 度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向国外入士传播中国武术。“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是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武术的一 次重要机遇,也是历史赋予武术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应该把握机 遇,承担责任,在此期间传播中国武术、展示中国文化,为武术的未来奥运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光添彩,使本次比赛成为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制定国家武术政策,首先要厘清武术传播的学界争论,明确以 下几点。武术的博大精深是指传统武术与武术的文化特质,是否需要 传承是体育的竞技武术与文化的传统武术区别的试金石;武术进入大中小学,进入国家教育领域,只能发挥武术文化 的教育功能,而不能真正传承武术;武术的传承一定要通过师徒传承,国家武术政策要以此为 基准;武术广泛传播更多的体现了 “文”质,而非“武”质;“遗产化”与“现代化”均不是武术发展的出路,武术需要“活 态”传播;传统武术塑造神秘,竞技武术破坏神秘,武侠影视与武侠文 学创造神秘;武术走向世界不能急于求成,要自己强大。武术的国家对策如下。建立中国国家武术院,挂牌中国武术学会,创建学术会刊,形 成武术学术传播中心;建立中国国家武术博物馆与国家武术图书馆,形成武术文献 传播中心;对中国民间传统武术进行再挖掘,重点保护拳种流派的 传人;使武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文化艺术教育项目,而不同于体 育,并争取在孔子学院中开设武术课;争取武术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举办“中国武 术文化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比赛是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 机遇,武术界要承担历史责任、把握历史机遇,更好地传播中国武 术,弘扬民族文化,在“让世界了解武术”的同时,更应强调“让武术 认识世界”,使之成为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逐渐衍生为“竞技武 术”和“传统武术”两大体系。“竞技武术”作为官方传播为主的主 流现代武术,其实不存在传承问题。“传统武术”作为本土化的、文 化的武术,或者说与竞技武术相对应的“非竞技武术”,在不断增多 的所谓“传统武术”赛事下,其概念已逐渐异化,已经不是“源流有 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称体系”的“中国拳”的代名词。从概念 上讲,“竞技武术”对应的是“非竞技武术”,但学校体育教学中的 武术也是非竞技的,因此“传统武术”所涵盖的内容是不全面的。 “传统武术”对应的是“现代武术”,而非竞技武术。依此类推,目前使用较多的“健身武术”又会从功能的角度对应“技击武术”、 “娱乐武术”等等,也不具有科学性。因为“传统武术”在竞技武术 比赛中有设项,“民间武术”中也有非传统的武术项目,只有“民间 传统武术”能够基本反映在中国流传千年的武术拳种流派。“竞技武术”不需要传承,因为竞技武术只是武术体育功能扩大化的表现形式,是体育化的武术。目前竞技武术的发展十分迅 速,已成为除奥运会以外大多数体育赛事的项目。“民间传统武 术”需要传承,在现代社会,以“口传身授”为传承特征的“民间传 统武术”越来越边缘化,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逝去的武 林”。“少林功夫”不遗余力地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文化需要传承,传承方能延续。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粹代 表,“民间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基,其传承意味着武术文化的血脉相传,是武术界最大的事。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经给《人民日 报》撰文《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告诫人们“只有清晰地知道 我们从何处来,才能以更坚实的步伐和自信向未来走去”。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 (杨式、陈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6项武术项目列入“杂技与竞 技”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武术项目说明两方 面的情况:一是“武术”指的是“民间传统武术”而并非“竞技武术”;二是“武术”处于需要“抢救”和“保护”的状态。该名录又存 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等多元功能,归为 “杂技与竞技”显然是不准确的;二是包括至少129个拳种和拳系, 其中发展最好的应为少林拳、太极拳,他们并非濒危的、最需抢救 的重点项目。以名录中所列的杨氏、陈氏太极拳为例,这两项又是 太极拳项目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太极拳中发展最 好的。武术是艺术,更是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是整体的、全面的。 单纯的技术传承只是武术整体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项 目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以“教育”为传承的首选,以 进入学校为传承的重要途径。戏曲、武术等项目都在不遗余力地 进行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文化艺术类项目进入学校只是重于“传播”而非“传承”。单从技术的角度讲,通过学校的教育一定是培养不出“传人”的,武术技术的整体传承一定要“师徒传承”、“ 口传身授”,经年累月,才能保证源远的武术实现流长。在此 方面,武术更等同于“中医”。“文化空间”的提出使对武术文化整 体传承的认识迈开了新的一步。

浏览3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