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建立中国国家武术院,挂牌中国武术学会,创建学术会刊,形成武术学术传播中心。武术学术传播属于武术精英文化传播。1986年,国家体委成 立了武术研究院,旨在发展武术科学研究;1987年,中国体育科学 学会武术分会成立,随即各个省都建立了省级武术学会。作为官 方学术传播的机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与中国体育科学学 会武术分会在武术学术活动中处于组织、领导地位。2006年12月14日,中国国家画院揭牌,为中国国家武术研究 院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国家画院由原中国画研究院更名而来 的。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揭牌仪式上致辞说,中国国家画院的成 立必将为我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中国国 家画院建设成为全国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美术教育培训中心、中外 美术交流中心。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成立于1981 年。更名后的中国国家画院以创作、研究中国绘画、书法、篆刻等 艺术为主要职能,将立足于民族性,大力弘扬传统艺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成立于1985年,多年来,其主要职 能偏重于管理武术,成立中国国家武术院后,若能隶属于文化部, 其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武术的国家性、民族性,建成后的国家武术院须致力于中国武术的研究与在国内外传播。 需要指出,中国国家武术研究院要有文化影响力,超过韩国的国技 院。同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也应挂牌“中国武术学会”。第二,建立中国国家武术博物馆与国家武术图书馆,形成武术 文献传播中心。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历史 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半个多世纪以来,神州大地上,作为社会公益性的博物馆在不断发展 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文物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宣传 教育的三项基本功能。因此,建立博物馆十分有意义。武术博物馆也一样。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有许多优 秀的历史与文化,出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中国武术在国内外具有 广泛的影响,建立博物馆很有必要。博物馆以实物见证历史,因 此,具有传播文化与教育大众的功能。高校建立博物馆有局限性, 因此,要建立“中国国家武术博物馆”,使中国武术文化非物质文化 遗产获得国家的收藏与保护。武术文献是武术文化与学术传播的基石,是武术理论传播的 载体。然而在当今,武术文献传播尚处于落后地位,一些武术文献 被束之高阁,仅供少数研究传统武术的人翻阅,更多的武术古文献 需要保护开发。建立中国国家武术图书馆既能保护古文献,同时 可以促进武术文献的国际国内传播。当前,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 了古文献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相关保护政策。2007年3月,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为武术文献的 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对中国民间传统武术进行再挖掘,重点保护拳种流派的 传人。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曾组织了一次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但当时对武术保护的认识不足,仅仅保留了部分文字和录像,而没 有对武术传人进行保护,而武术的传人才是武术技艺保护的根本。 因为,传人是技艺的载体,技艺是无形的,需要在传人与传人之间 动态、活态传承。按照冯骥才先生所说,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活着 的遗产”。一旦失去传人,就会失去武术技艺,人亡艺绝。所以, 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要对民间武术进行再挖掘,对武术传人进行认 定和保护,建立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制度。戏剧中就有“戏保人”和“人保戏”之说。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 茅威涛说,“我必须守着这个老宅子”,其对艺术的追求值得敬 佩。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技艺精湛,需要系统 地加以挖掘、整理和研究。一些继承传统武术的大师和传人,有的 年事已高,他们作为传统武术的直接传承者,是活文物,在其有生 之年加强对这些人才和技艺的保护和研究,亦是十分迫切的课题。对此,可以借鉴中医的办法,卫生部近日发布《传统医学师承 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将考试资格考核简化 为“师承出师考核”和“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两种,尤其对确有专 长规定了凡依法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5年以上,掌握独具特 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的均可申请(2007年1月9日 《人民日报》)。与武术的发展类似,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这些年遭遇的困 境众所周知。从中医人才的培育模式上看,“学院派”显然已经占 据绝对主导地位;反之,过去沿袭几千年的师徒相承模式则日渐衰 微。为什么?因为,西医似乎成为“现代医学”的代名词,“只有学 校教育才是科学的”成为一种思维定式。1998年《执业医师法》实施后,民间中医由于现代医学知识上的欠缺,基本丧失了合法行医 的可能。新《办法》是对中医人才培养方式的尊重和认可,有助于 在医学院之外,多出一条师徒传承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同理,在 学院派成为主流传播方式的同时,武术的师徒传承也应该合法化。第四,使武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文化艺术教育项目,而不同 于体育,并争取在孔子学院中开设武术课。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使武术教育具有文化传承、道德教育和 艺术审美的功能。要在孔子学院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窗口的同时, 争取武术教育的进入,使其成为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基地。第五,争取武术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举办“中 国武术文化日”。武术“申遗”并非武术传承与传播的出路,但是通过武术“申 遗”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加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 而对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有全面的认识。武术要争取列入“中国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最终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国 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 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为了更 进一步明确保护民间传统武术的意义,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应举办 “中国武术文化日”,以唤起人们对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意识。在世界的古老文明系统中,中华民族因为数千年连续不断的 文明史而自立于世界之林。在全球的民族体育中,中华武术也由 于独有的民族特性而自成体系。然而,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传播,当 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主潮。毋庸讳言,全球化的 实质是西方文化的现代形态在全球的扩张,但是,拥抱全球化以求 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体育文化也自然随文化的大潮 而一起涌动。在体育的国际交流中,奥林匹克体育逐渐占据了世 界体育的主阵地,成为世界民族体育项目快速传播的通道。为此, 中国武术在20世纪即开始了漫长的奥林匹克之旅。直至2008年 北京奥运会,中国武术才算是真正走近了奥林匹克。尽管,“走近”并非“走进” o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 这样的走近,也是中国武术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自20世纪30年 代柏林奥运会表演之后,中国武术对奥林匹克的追求就从未间断。 抓住机遇,把握机遇,武术才能最终“走进”奥林匹克。研究武术的奥林匹克历程,我们可以把它大体分三个认识和 发展阶段。一是“体育想象”阶段。即把武术定位为体育运动项目 进行发展。为此,组建国家、省、市、县各级运动队,举行全国及世 界性武术赛事,健全武术竞赛体系,成为了武术申奥的主要工作。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一工作可谓卓有成效。二是“一面镜子”的阶 段。即以奥运会项目的同类项目为比照,进行技术体系的改革。 首先以体操等技能表现类项目为标杆,对规则进行不断修订。在 这种比较下,对中国武术进行重新认识和改造。然而,这种认识是 建立在西方体育的基础之上的。为此,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中体 西用”和“西体中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这都是在以“一面镜 子”对照下发生的认识与实践转变过程中的冲突。三是“多面镜 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武术对自己的认知更加宽容,对武术 的未来更加自信,不但从“ 一面镜子”看武术,更加从“多面镜子” 识武术。武术的认知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阶段。对 武术状况的评定也不单以“一面镜子”为成败标准了。“文化自 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成为主题,“体育的武术”、“教育的 武术”、“文化的武术”成为武术多元发展的主流。在这一认识与发 展的背景下,北京奥运会的紧迫感变得更加平和。中国武术面对即将来临的奥林匹克,既非狂热,也非淡漠,只是要走好坚实的每 一步。对此,北京奥运会应是“武术对话世界”的奥运会。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