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 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 一个国家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它是人民生命创造力的高度展 现,也是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剧团和辽宁芭蕾舞剧团推出芭蕾舞剧《二 泉映月》、《梅兰芳》、《末代皇帝》等,在海外获得成功。张艺谋导 演的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找到了国际审美意识。西方 人并没有因为这种芭蕾的东方色彩而将其拒之门外,反而感到耳 目一新,如闻天籁。既然保护传统武术意义重大,那么,以国家力量尚不能保护的 传统武术如何完成传承与保护呢?我们认为,以身体艺术为表现 形式的武术文化,其真正传承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传身授来 完成。武术传承需要两类人继承:一类是民间武术传人,这类传人 要由国家武术主管部门管理,并提供展示技艺的机会,操作方法如 下:再次开展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对认定的拳种与传人提供参 加每年一度的“全国武术大会”的权利与机会;另一类是高等院校 以武术为主干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生。高等院校的民 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要注意招收传统武术练习者中的优秀者进行培 养,通过他们把传统武术带到高校,进而通过高校向社会传播。各 个省份、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都应分别招收在本地流行的 地方拳种流派习练者。通过高等院校实现武术文化与传统武术的 继承与发展。高校传统武术的传承者,应注重传统武术的文化性、 科学性与传统性。期待在将来,民间部分传统武术消失后,我们能 在高等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院系找到它们。在武术文献中,关于武术发展出路的研究主要围绕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以及所谓的健身武术,其他发展之路却研究颇少。在竞 技武术无缘奥运、传统武术尚待发展之时,武术的折中发展之路就 颇有意义了,而且值得深入探讨。“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的确定,是武术界始料不及的。 日本借承办奥运会之机把柔道推进了奥运,韩国借承办奥运会之 机把跆拳道推进了奥运,我们当然也希望借北京奥运会之机把武 术推进奥运。为此,中国奥委会和国家武术主管部门都做了大量 的工作,但最终仍未能如愿。中国武术难道就只有进入奥运会这一条道路吗?在前面我们论述过这个问题,中国武术是民族艺术类项目,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文化,它就不只是通过“比赛”传播,武术 传播最重要的途径应该是“教育”。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才是武术 发展的长久之计。这是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争的折中之路,是 武术无缘奥运之后发展的最佳出路。历史与现实的共识也是如此:民族文化可以传承和培育民族 精神,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武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武术教育可以起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发挥武术的教育 功能,在学校和社会开展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最佳出路。中国武术的出路大致有三条:全盘西化——竞技武术的发展 之路;保持传统一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折中发展——武术教育 的发展之路。在武术无缘奥运的今天,这三条道路是武术发展的几种选择。 武术应以传统武术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继续 完成武术的奥运进程。中国的文化传统,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破坏,已经到了岌岌 可危的境地。现在随着国力的增强,复兴中华文化的时机已经来 临。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赖于对它做出与时俱进的全新的诠释,有 赖于对它做出科学的改造与重构。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已 逐渐成为了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体育项目。如何在新时期来临,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及之后传承与传播武术项目,是国 家武术政策的重点。武术属于文化,武术的国家政策要从文化的角度着手。为此, “文化自觉”的提出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中国人应有自己的文 化自觉,应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如“汉 学”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马可波罗东游中国开始向西方介绍中 国,还有明朝的利玛窦等很多传教士都是汉学的鼻祖。中国武术 多年来一直围绕进入奥运会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文化自觉要 求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项目要有新的认识。“中国学”现象便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2004年举办了首届 世界中国学论坛,主题为“和而不同:多元视野下的中国”。2006 年,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300余名中外专家汇聚一 堂,以历史文化的纵深和国际视野探索中国“和平发展”与“和谐社 会”的深刻内涵。论坛的主题为“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中国 武术与西方奥林匹克体育的关系与此雷同。近年来,“国学”的兴起也是人们对本土文化重新认识。其实, 国学研究在20世纪初就出现衰落,后来几乎中断。现在出现“国学热”,是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在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同 时,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全世界出现的中国文化热、中国语言 热、中国孔学热便是一个很好的明证。重新认识中国,是中国学蓬 勃发展的内在动力。重新认识武术,也是武术发展的动力。是国 家武术发展对策的基础。武术学界关于武术传播与发展的研究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但武术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现在又形成以官方传播 竞技武术、民间传播传统武术为特征的现状,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各自以“武术”的整体概念进行传播。“大武术”与“小武术”在研 究过程中极易混淆,又在各自需要时随时“拿来”。因此,厘清武术 传播与传承的学界争论对形成清晰的国家对策十分重要。第一,武术的博大精深是指传统武术与武术的文化特质,是否 需要传承是区别体育的竞技武术与文化的传统武术的试金石。“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一直是武术传播中常用的词 句。然而,这一词句只是针对民间传统武术而言。就“历史悠久” 而言,民间传统武术经历了由古至今的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而 “竞技武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形成的,技术目标与传统武术相 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不能称为“历史悠久”。就“博大精 深”而言,武术的“博大精深” 一方面体现在武术的拳种流派众多, 仅拳种就达120多种,流派自是不计其数,另一方面体现在武术中 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元素。反观竞技武术,由于融入了 太多的体育元素,使其技术已经量化、标准化,与体操运动极为相 似,因此,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以互画等号。竞技武术与传统武 术最核心的不同是“传承”。竞技武术由于内容的标准化与训练目 标的统一化,使其易于广泛开展而缺乏“传承”,不论是在学校还是 专业队,“教”与“学”都是指定的、强制的。而传统武术的主要特 征之一就是“师承有序”,必须有“传承” 第二,武术进入大中小学,进入国家教育领域,只能发挥武术 文化的教育功能,而不能真正传承民间传统武术。民间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是中国众多文化艺术类项目或者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努力的目标,如京剧、昆曲、绘画等等,认为进入学 校,进入青少年中就可以达到传承的目的。其实,“教育”由于师 资、时间等的限制,这些项目进入学校只能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 能,是不能保障项目的真正传承的。以“中医”为例,遍布全国的中 医学院、中医大学尚不能阻止中医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普通学 校开展具有传承长期性的民族艺术类项目怎能保障传承?尽管武 术在全国各个省市都有高等专业教育,也难以阻止民间传统武术 的消亡。所以,武术界力争增加武术在大中小学的课时比例,也只 能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增加武术的社会影响,而不能真正传 承武术。第三,武术的传承一定要通过师徒传承,口传心授。“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师承性、长期性和 非标准性”。“太极十年不出门。”武术传承的长期性,使通过武 术教育,即使是专业武术教育,由于时间的不足,难以真正传承武 术。而且,教育传承由于没有“择徒拜师”的程式,对学生(徒弟) 没有选择,使学生基本上不能真正“登堂入室”,成为传人。在当代 社会,人们往往忽略择徒拜师的仪式,其实,看似简单的仪式却具 有非凡的意义。拜师仪式对徒弟来说是赐予机会,对师傅来说是 赋予责任,是庄严而神圣的,师傅的重责与徒弟的珍惜才会使武艺 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学校的“轻授”往往造成学生的不珍惜,从 而难以达到学艺的境界。唐僧西天取经时,第一次得到的却是无  字经。如来佛祖坦言,“经”不可轻传、不可轻授,一语道破了武术 传承的核心理念,也说出了民间传统武术拳师的心声。由此,国家 武术政策在保护武术时,要以此为基准,才能确保武术这一文化遗 产的代代相传。

浏览4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