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武术传承的主要特征是脆弱性、长期性、师承性及非标准性。中国的民间武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阶 段,甚至可以说是自生自灭状态。自然传承中的民间武术如果缺 乏农耕文明的社会背景会很快缺少传人。人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 波时,传承民间武术就会被放在次要地位。缺乏相关政策与资金 的扶持,民间武术的传承纽带表现出了明显的脆弱性。一旦出现传人的责任心不足或意外事件的发生,就会造成传承的断裂,从而 使该流派彻底消失。另一方面,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 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口传身授,最重要的是,这种传承需要10 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时间的长期 性,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必须是师徒传承。“太极十年不出门”,在师 徒传承方式下选择的传人必然有人数的限制,这同时又造成了传 人少的脆弱性状况。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潮与文化冲击下,新一代 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继承武术文化的传人越 来越少。缺少传人的民间武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必然受到重 大的影响。民间武术传承的非标准性特征是指民间武术的技术传承遵循 一定的拳理,但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不同,才使中 国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这也是武术“博大精深”称谓的原因之 一。而以竞技武术为特征的体育化的武术,动作量化、明确,是与 武术的博大精深联系不到一起的。武术传承的非标准性特征,使 拳种流派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非标准性特征符合中国文化 的传承特征,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不但使武术演练有不同的“意境”,也使武术能够终生追求而不懈,这是武术得以千百年来生存 于民间的主要因素之一。破坏武术的非标准性,将破坏武术的传 承结构,使武术传承停留在表层。竞技武术便是武术标准化的明例。民间武术传承的脆弱性特征,使其保护与传承绝不能执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国家武术政策,而是对濒危项目应采取马上 抢救。在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 台梅花拳”等六项武术项目位列其中。但其中的少林功夫、太极拳 是武术项目中传播最好的项目,已经成为国际化传播的典范。而 广大传播不好、濒临失传的地方性武术拳种流派却没有被列入其 中,缺乏关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极需要国家政策来对其保护发展。民间武术是产生于农耕时代、具有传统特质的民间技艺。随 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中国民间武术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冯骥才先生说,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 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 们对外来东西觉得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目前,外来文 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间艺术所生存的空间迅速消失。”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程遂营如是说。在经济越发达的 地方,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越小,所以,何振梁先生说武术在农村、 在中西部的发展比东南部好。其次,民间武术的发展受到了竞技武术的巨大冲击。竞技武 术是脱胎于民间武术的体育化项目。以竞赛为特征的竞技武术是 武术的主流传播项目,由于其属于官方传播,在短短的几十年获得 了快速的发展。各种国内外武术比赛、各类专业体育院校以及遍 布全国的武术学校中,竞技武术基本上都处于中心地位,即使是农 运会上的武术比赛项目也是竞技武术,拥有数千种技术套路的民 间武术却被只有几个竞赛套路的竞技武术冲击得越来越边缘化。 竞技武术是量化的体育项目,而民间武术是不可量化的文化项目, 尽管同属武术,但由于本质不同、传播主体不同,民间武术越来越 缺乏关注。跆拳道、空手道的社会习练群体众多,尤其是城市青少 年。我们只要看一看媒体对跆拳道、空手道、民间武术的关注程 度,就知道民间武术的价值与作用从来没有被真正认识,更谈不上 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竞技武术”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认知的“武术”的代名词,个别“民间武术”项目也以“传统武术”的名义进入 了武术赛事,只有具有非竞技武术特质的、代表广大拳种流派的 “民间武术”仍在民间苟延残喘。民间武术边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其习练群体的边缘化。由于 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是以农村为主的民间,其习练群体便以民间 社会人士为主,这极大限制了武术向主流社会传播。以空手道为 例,武术申请进入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倾向于空手道 进入奥运会,因素之一是其本身就是空手道习练者,对空手道项目 十分熟悉。进入学校教育途径的缺乏和传播方式的落后使民间武 术的习练群体越来越边缘化。由此,便形成在各类媒体中,民间武 术极少受到关注,于是,在媒体具有教育功能的今天,青少年对民 间武术的了解极少,更不用说去学练了。民间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唯一途径靠的是受过民间武术熏陶又 通过竞技武术考核进入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师或者学生。但由于专 业体育院校的授课内容都以竞技武术为核心,所以传习竞技武术 的院校,其学生毕业后必然传习竞技武术。值得欣喜的是,北京体 育大学等个别院校已经开始特招习练部分传统武术拳种的学生, 希望能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带来新的出路,但从日渐消亡的大部分 拳种流派的继承来看,这样的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与民间武术的边缘化相对应,民间武术的科学研究其实也已 经被边缘化了。目前,高等院校关于武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主要围 绕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与科学化训练等方面。关于民间拳种流派 的研究则越来越少。一些对民间传统武术情有独钟的学者尽管多 年来致力于此研究,但因势单力薄,并不能改变竞技武术一枝独秀 的现状。竞技武术是“时尚”的标识,研究“时帝化”的竞技武术能 够获得学术期刊的关注,获得短效的利益,但对武术的长远发展则 意义不大。“时尚化”的研究往往借助先进的试验仪器去获得所谓 的指标,但再先进的结论也只是对武术科学性的验证,对武术本体 的传承则没有价值。试想,如果真正的武术消失了 ,再多的验证又 有什么意义呢?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民间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真正的根基,远 离根基的武术传承与传播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造成武术文化传播 的断裂。一旦发生文化的断裂,中国武术在世界艺术、体育中的地 位将彻底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民间武术的地位与价值一直没有得到正确 的认识。传统武术的封建性与不科学性充斥着武术界尤其是竞技 武术界。于是,处于主流地位的竞技武术一直看不起传统武术,而 民间传统武术界则不承认竞技武术为武术。但是,由于竞技武术 居于官方传播处于主导地位,而民间武术属于民间传播,处于弱势 地位,“反传统”的群体必然处于优势。尽管民间传统武术认为竞 技武术是“中国式体操”,但也没有阻挡武术继续体育化、商业化以 至奥运之路。反之,民间武术的绝大部分项目一直没有进入主流 传播渠道,只有部分传统项目挤入了竞技武术的行列,但已经发生 了明显的变异。现在看来,与反思“五四”运动的反传统一样,在竞 技武术无缘奥运的今天,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需要我们重新反思 与认识。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政策已经开始重视文化项目的发展。 2006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2005年 9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暨揭牌仪式”在中国艺 术研究院举行,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之相对应,社会 上的文化自觉活动也空前繁荣。以最近几年“国学运动”的兴起为 例,以幼儿和中小学生为主体的读经运动以及传统经典的出版都异常繁荣。经典教育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然后是民族 文化的学习和积累。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育提升一个 人心灵和精神境界有巨大的影响。文化经典对于一个国家的价值 与意义不言而喻。“国学热”显示我们现在的文化观已彻底摆脱了 过去的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虐;其次在文化价值判断上,对过去遭到 否定的传统文化,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学热”同时给本土文 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契机:不仅在客观上推进了传统文化的研究, 还唤起了全社会的文化热情。以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为背景,武术的教育价值也得 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 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 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2006年9月颁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 也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传习传统技艺 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为武术教育功能提供了政策依据。赵启正先生说,“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党的十六大 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强调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文化复 兴的战略意义。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 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 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能 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上你的文化,你就开 始拥有了谁。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于世的中华 武术的根基,其当代价值在于文化价值,而非经济价值。
浏览3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