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术文献的繁荣固然是好事,但一味地追求数量化与竞 技化,必然会对武术文献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技术文献的 不断增多、重复,会使人对武术文献产生“滥、杂”的感觉,降低武术 文献的总体质量。武术技术文献的大量增加,使武术“阅读”成为“看图”。尤其 是以竞技武术套路、散打以及各类现代武术类技术图书的增加,大 大降低了人们对武术的阅读需求。于是,人们对武术文献的阅读 开始转向武侠文学。2006年一次关于大众阅读的调查显示,武侠 文学成为了人们的首选。当代武术文献传播应注重人文学科方面的著述,充分发挥武 术的文化教育作用,而不是仅仅向人们展示武术的技术图片。在 2007年年初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 美术学院院长、著名油画家许江教授大声呼吁“心灵的文化阅读”, 仲呈祥研究员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认为这是繁荣先进文化、建 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语境下, 要真正做到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各美其美”,全民族需要呼噢养心的文化阅读。武术文献的发展也应以此为鉴, 使武术“阅读”走近大众,走进生活。武术文献中以竞技武术技术书籍为主,致使武术仅仅停留在 了“体育”的层面,武术的文化价值难以体现。.体育无需传承,由此 则竞技武术文献传承的价值也不大。综观当代武术文献出版—— “术”的多,“学”的少,能够“留得住、传下去”的文献少之又少,即 使是进入武术教育的许多图书依然十分浅薄。该类图书不但出现 于普通大学的武术教材中,即便在专业武术教材中也有许多。劣 质图书充斥武术教育领域的原因在于体制。中国工程院院土、中 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 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体制、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化,官本位、 急功近利、小农意识等,本质上是一种落后的精神文化。”武术教育 文献的滞后与当前的“官本位”不无关系。“留得住、传下去”应是武术文献传播的文化定位。如《中国武 术实用大全》一书,不断再版,其中的许多内容被广泛引用,促进了 武术文献的传播。再如《中国散手》一书,虽属十多年前的老书,但 直到现在仍然有市场,这是武术文献社会化传播的典范。需要指出的是,武术文献尽管对传播武术具有很高的价值,但 其文化传承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武术是活态的身体艺术,文 献对其记述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武术的真正传承仍然需要人与 人之间的传承。武术文献是武术文化与学术传播的基石,是武术理论传播的 载体。然而在当今,武术文献,尤其是古文献,并未进入武术教育的范畴,一些束之高阁仅供少数研究传统武术的人翻阅,更多的武 术古文献需要保护开发。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曾进行了古文献的挖掘整理,但时 隔20多年,这些古文献依然静静地躺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 理中心的资料室。缺乏政策和资金、人员来传播的武术瑰宝,正需 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古文献的重要性,并开 始实施相关保护政策。从2006年5月26日起,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全国 14家公共、高校和科研图书馆共同参与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展览厅进行为期一 个月的展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我国现存古籍一会儿被 报道有2 000万件,一会儿又说是3000万件,为什么说法不一,就 在于家底不清。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所藏古籍还没有一个实 数,仅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少数图书馆做了 清点和编目。我国所藏古籍有多少、破损量多大、价值怎样?这些 都还是未知数。再生性保护可以部分保存文献承载的信息,但无 法具有原件本身的价值。只有展开原生性的保护,才能把文献所 具有的所有看得见、看不见的信息都保护起来。天津图书馆馆长 陆行素认为,在原生性保护中,保护应先于修复。如今,古文献的 保护开始有了资金支持。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 室透露,2006年38家出版社申报的105个项目获得该年度古籍 整理出版补贴。中央政府首次发布实施保护方案,国务院要求加强古籍保护。 据新华社北京2007年3月1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 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由中央政府首次发布并统筹实施的古籍保护方案。《意见》指出,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 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 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 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 籍流失海外。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意见》提出,“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 地方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 籍保护工作。根据《意见》布署,从2007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 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 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建立中华古籍 联合目录、古籍数字资源库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 的古籍保护制度;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 位;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 业人员;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据文化部新闻发 言人介绍,古籍是指编纂、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古籍保护一 般分为原本保护和再生保护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古籍原本进 行妥善保存和修复;后者是对古籍进行影印或整理,对古籍的形式 和内容进行转移保存和再揭示,通过开展出版、缩微和数字化等工 作,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传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武术古籍需要再生保护。 利用数字化技术系统抢救整理古籍,是当前最紧迫、最有效的方 法。数字化技术是当今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是信息现代化的基 础工作。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应用系统研究,将能使数字 化的古籍信息资源快速转化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利用信息数字 化技术进行古籍的抢救整理有较大的优越性,如费用低,可原貌储存,可检索,可在网络上传输、共享等。武术文献是武术传播的宝贵资源。武术文献进入学校教育、 学术研究、社会大众领域,对武术传播具有重大的价值。武术古文 献的挖掘、整理、传播是当前武术文献传播的主要问题。当代武术 文献表面繁荣,但由于其以竞技性体育武术为主要内容,注重技术 传播,有价值的文献比例不大,“术”的多,“学”的少。当代武术文 献传播的价值定位应是“留得住、传下去”。武术古文献的保护与 开发要依靠当前国家政策,重点对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以及散落民间的武术文献进行整理、保护、传播。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 成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分。“竞技武术”作为武术体育 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已形成较为完 备的赛事体系,成为非奥运项目中的重要国内外体育项目之一。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拳种流派的代称,在竞技武术的冲击下, 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分化,已经不能代表“非竞技武术”, 且其传承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文化语境中,“民间武术”的称谓则更准确,更能代表具有民间技艺 特征的中国武术的生存与传承状态。“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2006年3月,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就“奥运精神与 中国文化”答《文汇报》读者问时说,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武术协会,这样的传 播速度值得称道。但另一个重大问题是,不进奥运会的那些部分 怎么继续发扬?不能因为发展进入奥运会的几个武术项目而置其 余更大量的武术项目于不顾。他说,还有个问题要研究,我们的武 术在农村,在中部、西部地区受欢迎的程度,比在东部城市里要高。 为什么不少城市里面的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愿意学跆拳道,而 没有同样多的人愿意学武术?因此,他希望搞武术的同志好好总结,后面的人把问题解决得更好一点。

浏览3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