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一词,较早见于《论语•八僧》:“子曰: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 吾能征之矣。”这里说的是“文献”作用。宋末元初,马端临以“文 献”命名其著作《文献通考》,并在总序中对“文献”做了如下解释: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 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 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 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杂志1985年第4期开辟 专栏进行讨论,一种观点把“文献”看作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名词性 词组,“文”之文章,“献”指贤人;另一种观点把“文献”指作图籍和 文物。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记 载:“文献是记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四个要素:所记录 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 识和信息借助文字、图标、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的并为人们所感 知的;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是 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记录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如铸刻、书 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 该定义属于广义文献的范畴,对“文献”涉及的要素做了全面系统 的考虑。武术文献属于专门性文献范畴。按照历史分段,可以分为明 清以前的武术文献、明清武术文献、民国时期武术文献、新中国成 立以后的武术文献。按照类别可以分为,综合类文献中的武术文 献、军事文献中的武术文献、综合性武术论著、专门性武术论著、技 术与理论、民间武术拳谱。武术文献又可以简单分为古文献与近现代文献。武术史学专 家马明达教授把古文献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武术专著,如明俞大 猷的《剑经》、赵光裕的《棍法》、程宗猷的《耕余剩技》等;第二类是 以篇章形式附见于某些兵书和其他著作者,如唐顺之《武编》、戚继 光《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等;第三类是公私收藏的抄本、 稿本;第四类分三种情况:一是流传于海外的武艺著作,二是周邻 国家刊行的武术著作,三是港、台的公私收藏和海外华人的收藏。 他指出,我国武术古文献的总数约40多种,其中,除《纪效新书》、 《手臂录》及太极拳部分资料曾点校出版过外,大多数只有数量极 少的明清刊本和抄本存世,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人所罕知的孤本。武术文献是武术学术的基础。随着武术高等教育的不断深 化,武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制度已经确立起来,武术文献 传播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理论的构架与完善 自然是重中之重,否则,武术学科就缺乏了厚重的基石,只能停留 在体育的层面。武术古文献虽然十分稀少,但已可以勾勒出古代 武术理论发展的概貌。只要武术整体技术能够传承,现代武术文 献还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因为武术技术是武术文献建设的基础。按照历史分段,明清以前的武术文献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 《吴越春秋》之“越女论剑”、《庄子•说剑》之击剑理论;汉代《汉书•艺文志》之《手搏》6篇和《剑道》38篇(资料显示,这可能是目 前所知最早的武术专著);两晋南北朝的《马槊谱》、《刀剑录》(其 书收录在《汉魏丛书》、《百川学海》、《四库全书》、《指海》、《古今 图书集成》刀剑部中);五代十国至宋初的《角力记》(它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角力专著)。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有:明朝的《纪效 新书》之《拳经捷要篇》、《长兵短用说篇》;《正气堂集》、《武编》、 《耕余剩技》、《武备志》、《拳经拳法备要》、《涌幢小品》之“十八般 武艺说”、《阵记》、《唐荆川先生文集》中的武术资料、《三才图会》 中的武术资料、《江南经略》、《五杂俎》、《易筋经》;清朝的《手臂 录》、《内家拳法》、《蓑氏武技书》、《太极拳谱》、《心意六合拳谱》° 民国时期的有《陈氏太极拳图说》、《少林武当考》、《中国武艺图籍 考》、《行健斋随笔》、《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国 术概论》、《国技论略》、《中华新武术》(这是一部借鉴西方体育并 结合中国武术的专著)、《形意母拳》、《少林拳术秘诀》、《写真秘宗 拳》、《国术史》、《武当拳术秘诀》、《八卦掌真传》、《少林拳术精 义》、《国术论丛》、《拳经》、《北拳汇编》、《国术名人录》、《国术源 流考》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文献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其数量每年都在 快速增长。但许多文献都属于竞技武术和传统套路技术的重复拍 照,然后再编写成文字,价值不大。较有代表性的有《武术》(体育 学院通用教材)、《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中国武术拳械录》、《中华 武术大辞典》、《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华 武术图典》、《中国查拳》、《形意拳理论研究》、《陈氏太极拳》、《太 极拳谱》、《中国散手》、《戳脚》、《南拳汇宗》、《武术科学探秘》、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四川武术大全》、 《广东武术史》、《湖北武术史》、《沧州武术志》、《太极拳研究》、《吴式太极拳》、《八卦掌》、《中国武术史》、《武术学概论》、《武术 理论基础》等。当代武术文献中竞技武术文献多的原因在于,竞技武术套路 和散打是目前社会上的武术传播的主流内容。武术的科研中心高 等院校的武术教学、训练内容均以竞技武术为主,全国武术馆校中 的教学也是竞技武术占据主要内容。此外,传统武术的边缘化地 位,使其研究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传统武术文献的著者多为民 间习武者,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较少有造诣的论著出现。像 《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等有价值的著述也是由非武术的专业研究 者所著。武术文献的现代阐释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过分现代化又会使 武术缺乏文化底蕴。关于历史文化的通俗化,易中天教授认为,讲 历史必须用现代的眼光。只有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才能更深刻地 理解历史。他认为,传统转化为现代,除了现代视角、现代理解外, 还要有现代的表述方式,即“现代化才是文化传承的目标”。但是 该论点需要一分为二地看,武术文献的现代化阐释利于被现代人 理解,但武术名称、术语、技术的现代化就会造成武术文化的流失。武术文献传播中,人们往往忽视武术谚语的价值。其实,武术 谚语是中国武术的真正理论,它凝聚了无数历代武术传习者的心 血和智慧。在武术界不立文字的古代,武术谚语传播发挥着重要 的理论传播作用。每一句武术谚语其实就是一个短小精悍的、经 过实践检验的武术论文。如倡导练功时严肃认真、勤学苦练、精益 求精的谚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内练一 口气,外练筋骨 皮”、“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要练惊人艺,须下死功夫”等 等。而当前所谓的武术科研论文,充斥着急功近利思想,大多为低 水平的重复研究,鲜见新意。与这些言简意赅、鲜活生动的武术谚 语比较,实在是不能相提并论。武术谚语是武术理论中的奇葩,是 武术理论最精华的部分。武术谚语文献进入武术教育领域与社会,对武术的传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武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形成,上海体 育学院目前已经培养了 20多位武术博士。他们逐步把武术文化 研究推向深入,其著述中许多将成为有价值的武术文献。如《传统 武术训练理论论绎》、《太极劲技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 自尊》等,既有理论建构,也有技术深入,还有文化拓展。把武术文 化、历史、哲学方面的研究确定为武术博士研究的重点,会不断推 进武术文献的发展。

浏览3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