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代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发展迅速,成绩卓著, 武术教育终于被纳入了正规国家教育的范畴。但是,必须看到,武 术进入大、中、小学,进入专业院校,进入硕士、博士的高层教育,在 提升武术社会地位的同时,并未阻挡武术文化的整体流失。大、 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停留在武术基本技术的阶段;专业院校的本科 教学仍以体育化的竞技武术为教学内容;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以西 方体育的视角研究武术理论;博士研究生侧重于对理论的深入探 索。任何一个阶段的武术教育均没有把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拳种 流派技术与理论纳入现代教育的范畴。因此,武术教育仍然任重道远,文化的缺失将使武术文化的传播流于表面,使武术教育逐渐 成为西方体育教育的一个分支,而失去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在讨论现代武术教育时,不得不讨论武术馆校的专业武术教 育问题。武术馆校是中国民间武术教育的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私学教育。现代武术馆校的蓬勃发展自20 世纪80年代《少林寺》影片播放之后,首先在登封市开始,之后便 席卷黄河两岸,蔓延到全国。文前有引文称,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 运动管理中心的《武术通讯》中曾载,全国有12 000多所武校。据 笔者调查,目前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部登记的 武术馆校大概1 200多所,实际数字应该大于此数,因为许多县级 武术学校与国家武术主管部门没有联系。武术馆校的在校人数非 常巨大。以河南省为例,2001年注册武校421所,其中最大的塔沟 武校人数超过8000人。据调查,武术馆校的办学层次以小学和 初中为主,分别占27%和46%,高中和职业中专分别占18% 和9%。如此大规模的青少年武术教育看似在为武术发展培养专业人 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以所学课程为例,“对各省市武术馆校的 调查表明,各馆校从小学至初中虽然都设置了全日制9年义务教 育的文化课程,表面上看保障了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 要,而实际上大部分武术馆校的文化课程形同虚设。在专业课方 面,开设的课程均是散打、套路、拳击、气功等,其中以竞技项目为主。”从全国武术馆校的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官方传播的武术以竞 技为主,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武术馆校的教学内容均以竞技武术项 目为主,而竞技武术属于体育,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容相去甚远, 对道德规范与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对较少,由此,培养的学生其素质 至多等同于体育学校的学生。所以,武术馆校也不能成为武术文 化传承的主阵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就业困难,大部分武术馆校 毕业的学生流入社会后,因缺乏武德教育,又掌握了一定的格斗技 术,成为危害社会的源头之一。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武术家邱丕相教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武术馆校要注重武德培 养,不能培养对社会有危害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武术馆校非但不 能很好地传承武术文化,反而为武术的健康发展设置了许多羁绊。文化的缺失与管理的落后,使武术馆校的发展岌岌可危。足 球学校规模的萎缩就为武术馆校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资料显示, 在全国范围,足球学校已从20世纪90年代最红火的4 000多所, 萎缩到目前的300多所,萎缩幅度十分惊人。根据上海足协政策 办公室统计,开展业余足球训练的青少年,1997年至2000年大致 维持在2500人左右,中国足球队打入韩日世界杯的2001年达到 3 200名,之后一路下滑,2004年2 887人,2005年进一步下滑至 2 234人,2006年跌至1 633人。随之而来的是足球俱乐部纷纷关 闭,如志毅俱乐部、韩山俱乐部、帅奇俱乐部等等。足校萎缩的原 因,首先是一窝蜂成立,缺乏科学管理;二是学校的教育跟不上。武 术馆校的快速发展和逐步萎缩,与足球学校的兴衰历程极为相似。武术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之瑰宝。19世纪末叶以后,西方近代体育的不断东渐,推动了 武术的体育化进程,使武术由大众化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向学校 体育发展。现在,武术隶属于体育学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的 民族传统体育学。面对武术文化传承尤其是传统武术继承的重要 历史时期,高等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武 术文化的历史重任。由于武术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传统文化项目,因此,传 播武术具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2004年4月, 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 要》中明确提出的“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把武术教育 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一方面明确了武 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给高等院校以武术为主干课程的民 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赋予了一个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即保障武术 文化的整体传承,提高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发展,自然地融汇了中国 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 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学体系——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项目之一,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有 近130个拳种和拳系。许多拳种和拳系还有不同的技术流派。但 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许多拳种流派正在萎缩或逐渐 消亡。以少林拳为例,以前有300多套拳术、100多套器械,总共 500多个套路,仅红拳就有10多套,但目前练习的主要只有2套。 为了保护少林武术,2002年12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 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之际,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为少林功夫申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其实,在传统武术项目中,少林武术属 于传播和发展较好的项目。他们都在申报保护,可见,整个武术文 化项目已经处于必须继承与保护的时期了,有学者就曾撰文认为, 传统武术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 欣喜的是,国际武联和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已经开始重视发展传统 武术,于2004年10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国内外 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其实,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1982年,国家体委召开武术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 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并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布置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计划》。在1983—1986年3年间,动员了 8 000多名专职和业余武术工作者,开展了我国武术史上空前的“普 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收集了大量文字和录像 资料。但是,由于武术文化是以身体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 任何细微的肢体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技击与健身效果,通过文字、录 像根本无法再现武术概貌,所以,只能说这次普查只是对武术进行 了部分保护,与整个武术文化相比,只是做了一部分工作。因为, 继承武术文化全部,需要一个有知识、懂技术的群体。高等院校民 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生正是这一群体的生力军,肩负着历史赋 予的重任。因为,以身体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武术文化,其真正传承 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传身授来完成,需要一个高层次的群体 来继承与研究。而这只有在高校以武术为主干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生身上才能变为现实,所以武术文化或传统武术的 继承只能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生来继承和传播。为此,高等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要注意招收传统武术 练习者中的优秀者进行培养,通过他们把传统武术带到高校,再由 高校向社会传播。各个地方、省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都应分别招收在本地流行的地方拳种流派习练者,通过高等院校来实现武术文化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浏览3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