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甚至适当地夸张武术的击技含义,从而使武术套路表现出独具个性 特色的美。:虽然许多观念比较保守的正统的武术家们对于现代武术套路的艺 术化倾向表示难以接受,但这却正是现代的武术家们为传统武术套路的技法 发展所做出的一大贡献。专用于表演的艺术性武术套路,流行歌曲中带有武 术套路的伴舞,街舞中带有武术套路的舞步,健身操中带有武术套路的动作等,都是可以被纳入武术套路的范畴当中的。我们提倡武术套路的艺术化创新,反对武术套路必须以记载击技动作和 表现击技思想为唯一目的的传统思想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武术套路可以完 全脱离击技性而独立发展。武术套路是由武术击技招法组合而成的套路,是 对武术击技的功能再造与艺术表现,是武术击技的扩展形态,没有武术击技 招法的武术套路便只是名不副实的摆设。即使我们可以建立一种纯粹的艺术 性武术套路,为展现出其自身所固有的美,对于武术套路中击技含义的张扬 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对艺术性武术套路中的美进行表现的时候,虽没有把击 技含义捧得过高的必要,更不必以真和善来完全代替美。但是艺术性武术套 路的创编,是不应该脱离击技含义这一原始内核的。已经具有了很强表演性质的传统武术套路,单就表演这一性质来说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技成分,然而,这与专门的竞技毕竟还是有着本质区别 的。对传统武术套路固有价值的开发与利用,还可以创新与建构出一类专门运用于竞技比赛的竞技武术套路。创新与构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竞技武术套路,有助于使传统武术套路在任何不同的时期都能够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地焕发青春。
(三)新型技法体系的多元重构
除了对传统武术击技与传统武术套路进行创新构建之外,我们还可以把传统武术击技或套路训练体系中的某些方法、某些环节独立出来,并将它们 开发建构为相对独立的技法体系。如武术功法体系、条件实战体系等。武术功法体系包括流传至今的、历代武术家都十分重视的各种功法, 如无极桩、太极桩三体式桩等;条件实战体系是一种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而 设置的有较多条件限制的击技对抗,包括太极推手体系、其他拳种的推手体 系、各家的假设性攻防练习体系等。各种桩功,本只是传统武术击技或传统武术套路训练的一些辅助性训练 方法,但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其所固有的健身养生甚至是娱乐表演与竞 技比赛的价值,已使其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如现今广为人知的太极推手本 是太极拳技术训练中的一个环节,但由于它具有健身养生与竞技比赛价值, 人们便已将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河北王锋朝先生积极提倡的“无伤害武术击技”,其实质乃是传统武术 击技训练的一个中间环节与友好交流方式,也具有很大的击技价值、游戏价 值以及健身价值。随着这种对抗形式体系化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 技法体系。太极推手比赛和功力大赛的举办,正是“无伤害武术击技”的最好体现。在击技领域、套路领域以及训练环节等中尽可能多地重构一些技法体 系,实现传统武术技法体系的多样化,乃是当今传统武术技法体系发展的一 个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的举措,新型技法体系并不必须都是一些功能单一、 独立分存的技法体系。正像古代中国的传统武术击技与传统武术套路共同组 成了传统武术技法一样,我们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将现在所提倡建构的多样 化的功法体系、条件实战技法体系等自由组合成各种价值取向各异的复合性 的现代武术技法体系。如在健身性武术技法体系,可将一切以健身养生为核心目的的击技、套路、功法、观念进行融合,以服务于所有类型的健身养生 需要。总的来说,我们必须在弘扬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正视与引导现代社会已 经出现的武术技法体系的多元化问题,并根据社会需要与条件要求来重新建 构与组合更多的武术技法体系。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体状况以及学习传统武术的目的等,都是建构现代武术技法体系的基本依据。第六章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研究
第一节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与任务
一、传统武术的教育意义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传统武术不断摄入民族文化的精髓,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非常多的西方人都很喜爱我国的传统武术, 并积极投身于这项凝结了中国人智慧的古老技艺。尤其是李小龙的出现,更 是在西方掀起了 “功夫”热潮。他让西方人在牛津词典中怀着敬意创造了- 个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 “Kungfu (功夫)”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 西方人乐于接受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称谓“Sifu (师傅)”,这些都是专属 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不仅征服了西方人,而且征服了西方世界,与 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输出。在国外,虽然面临着跆拳道、空手道与拳击等域外武技的冲击,但是中 国传统武术丰富的流派、悠久的历史以及充满招法变换的武术意境,都会让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无法割舍。传统武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素材以及民族文化。对于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来讲,其所具有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传统武术的魅力,一方面,在于 传统武术技艺本身;另一方面,在于渗透在传统武术中的几千年深厚积淀的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岳飞的“精忠报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二十九军的 “抗日大刀会”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蔡云龙以15岁的年纪将美国拳击手 打败,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传统武术教育事业等。这些爱国武术家的 故事经久不衰,被历代赞颂。近些年来,中国功夫片的热度未减,霍元甲、黄飞鸿、叶问的故事虽不 断被搬上荧幕,可观众依旧非常喜欢这些故事。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视剧 《霍甲》的主题曲一《万里长城永不倒》,激励了一代中国人的成长,很多人都受到了霍元甲爱国情怀的感染。当然,武术人不仅有在国难面前当仁不让的风骨,而且更有“止戈为 武”的气度,将原本属于“嗜血”的格斗技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即讲求“点到为止”。进而衍生出了体现中国人击技思维的太极哲学,在“随曲就伸”与“舍己从人”中,体会击技的招数以及分出胜负的雅趣。传统武 术的招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习练者能够在一招一式 中,体悟中华文化的精深及独到之处,最终,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 中,太极拳与八极拳的名字,就具有相当深奥的文化底蕴。西方拳击中的“直拳”,在中国拳法中被称为“撑拳”,无论是从技术 规范,还是从劲力要求方面,都显得厚重了很多。其有一种直来直往的简洁 与意念的渗透,更有一种任意出击的洒脱,并且是在迅猛快捷与劲力饱满中 伺机而发。一个流传下来的古典传统武术套路,通常都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 与心血,其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与情节,与此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 传统武术的尊重。传统武术教育中对“武德”的强调,将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充分地体现 了出来。原因在于其将对道德的约束与规范融入习武者的日常生活当中,并 且贯穿于习武过程的始终。在“武德”当中,依旧有非常多积极的成分值得 当今的青少年继承与学习。只要是传统武术流派,均会对本门派弟子有不同的道德约束,一些门派 甚至需要经过长期的品格考验,才能够成为本门派的衣钵传人。被习武之人 视为生命的准则还有诚信,正所谓“言必信,行必果” 重信守诺是传统武术习练者乐于接受的职业形象,那些言而无信的小人,即便功夫再高强,依 旧不会受到传统武术习练者的尊重。传统文化中的典籍注解,是“武德”中内容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 “武德”也是“武”文化与“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习武者对武德的敬重 和尊崇,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敬畏,以及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一种顶礼膜拜,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文化的制约与束缚,并且愿意接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与道德评判。
浏览3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