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抱的特性
武术的抱拿进攻,不仅具有较强的捞抱、揽抱、拢抱、搂抱、伏抱、降抱特性,而且还具有极为鲜明的原始特性、本能特性、常规特性。其动作难度比较小,且具有超常的控制性、破坏性、捣毁性、践踏性、无奈性。
(五)影响抱拿运动的因素
影响拿技抱拿运动的因素很多,除劲力、柔韧、耐力、战机、战法、战术、方法、技巧、照制等一般的因素外,主要是抱的绝对劲气把握、相对力度把持、熟练技巧拿捏和手足的巧妙配合以及抓拿能力、得手、得劲、得力、得势、得时程度的有机结合。
(六)抱的功能
抱拿的主要功能是在攻击中使对手在瞬间散失其他所有的正常攻击。其次,出色的抱法运动不仅能提高自己正常搂抱的水平,而且对敌我合璧的空间把持能力、自动抱转能力以及控制、附着、锁定等能力的培养、维持、提高、提升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其三,合理的抱拿技术修炼,对人体瞬间感悟能力的改善,对人体位觉的建设,对身心应变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鲜明的。
从深层影响上来讲,抱拿技术的修炼不仅会使自己的意、志、胆、识、情、欲得以积极向上的重树、改造、发泄,还会使自己的精、气、神、血、津、液得以良好的疏通、代谢、调整,更会使自己的劲、力、能、量、度、态得以充分的建设、强化、增长。
从攻守层面来讲,抱拿技术的修炼不仅具有较大的上盘抱控力、把持力、制动力,还具有相当的着附性、干扰性、破坏性,更具有让人难解难分的捞抱、揽抱、拢抱、搂抱、伏抱、降抱功能,是武术攻守中最令人难以摆脱的擒拿技术,
(七)抱拿运动的影响
长期从事武术的抱拿运动,除可使上肢、下肢、躯干骨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外,还可使自己的运动操控水平、承受水平、应受水平得以提高,控制能力、运化能力、操持能力加大;也可使自己的骨关节牢固性加强、支撑力加大、稳定性增加。更可大大增强运动者的斗志、胆略、认识和体质、素质、品质以及力气、劲气、心气、勇气、盛气等。
(八)抱拿间法
抱拿间法由抱拿产生,存在、运动、游离于抱法之间,是抱拿运动的外环境,具有连接、转变、运化、保护、得先、破坏的作用,与中国武术的化功紧密相连,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拨乱反正的功效。从攻击角度来讲,抱拿间法不仅具有维护攻击抱法的作用,还具有辅助、变通、支撑攻守抱法的作用,更具有充实、弥补、填补攻守缺陷的作用。
第四节拿技技法解析
拿技是武术运动技术中特别缠手、柔狠、和毒的运动进攻系统,是由许多手足、腿胯、臂膀、臀腰、头肩等武术功夫组成的,是拿住、拿获、拿下对手的一种武术进攻技术,是摔技以及其他所有武术攻守技术的保底技术,是武术攻守修炼的终极技术。
一、拿技技法概述
拿技技法包括两手的逮抓技术和臂膀、腿足、腰胯、头肩的缠绕锁控技术,是以扭转、运化、拧别为依托擒拿,是直接与对手展开擒拿与反擒拿的擒拿对抗。它以最拿技术、捕拿技术、锁拿技术、抱拿技术、摞拿技术、捉拿技术为核心,具有变被动为主动、变动打为静较、变狂攻为雅斗的攻守特点。
(一)拿技技法概念
拿技技法又名擒拿技法,俗称贴打技法,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和改造手足、腿胯、臂膀、臀腰、肩头擒拿功击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搏拿厮杀中体现出来的拿技方法总称。它是以上肢、下肢、躯干等锁扣、拧别、扭摞、固定功夫联合动作的结果,由捻拿技术、捕拿技术、锁拿技术、抱拿技术、摸拿技术、捉拿技术等六大技术构成。
所谓捡拿技术,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肢节擒拿和改造擒拿功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攻杀战守中体现出来的捡拿方法、手段、技巧总和。捕拿技术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肢节擒拿和改造擒拿功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攻杀战守中体现出来的捕拿方法、手段、技巧总和。锁拿技术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肢节擒拿和改造擒拿功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攻杀战守中体现出来的锁拿方法、手段、技巧总和。抱拿技术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肢节擒拿和改造擒拿功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攻杀战守中体现出来的抱拿方法、手段、技巧总和。擦拿技术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肢节擒拿和改造擒拿功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攻杀战守中体现出来的摞拿方法、手段、技巧总和。捉拿技术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肢节擒拿和改造擒拿功力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攻杀战守中体现出来的捉拿方法、手段、技巧总和。
(二)拿技技法源流
拿是人类站立行走的始作俑者,是极为本能的能力,拿是极为原始的攻守。对一个正常人来讲纯属先天的本能反应,是与生俱来搏打厮杀本领。所以说,中国武术擒拿技术的起源问题,就是生存在华夏古老大地民族的起源、立足、存活、发展问题。中国武术的擒拿技术,就是中国古人在利用肢节擒拿和改造擒拿功力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应用、升华的结果。
武术擒拿技术在所有中国武术的九大技术中,排行第四,是拿住、拿下、拿倒、拿定、拿死对手的核心技术。它在黄河文化发源地的三晋大地上的积累是极为厚实、丰富、多彩的,尤其在晋北极具古今代表意义的北路拳中,始终占据着武术六大核心技术即踢打摔拿搏撕的中心位置。
(三)拿技技法传承
拿技技法的传承问题,一直是武术传承的重大问题,一直是大才、大智、大慧者所必须首先关注的问题,一直是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者所必须倡导的问题,一直是血性青年、钢铁战士、英雄儿女所始终提倡的问题,一直是开国帝王盛世将相所首先高度解决的问题。
拿技技法是人类擒拿本能升华的结果,自然拿技技法的传承也是最古老而原始的传承。这与其他高级动物一样都是从身教开始的,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完善又升华为言传身教(其中的言传是人类所特有的,身教则是高级动物所普遍的),随着人类文字的产生完善又升华为集身教、言传、文字为一体的传承,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科学的产生完善才有了今天集身教、言传、文字、音像、电脑为一体的传承模式。 拿技技法与其他武术技术一样,永远是人类斗争的底线,具有极为显明的擒获、拿下、制服、赢得、取胜、获利作用,如此传承足显当代中华儿女的伟大振兴。
在现行的武术拿技技法传承中,身教传承仍然是第一性的,其次才是口碑传承、文字传承、音像传承、电脑传承。
(四)拿技技法构筑
武术拿技由拿技技法构成,许多形式、结构、功力相近的拿技技法以它们之间的间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打探功能的拿技照法。几种不同的照法结合在一起构成行使一定章法进攻的拿技招法,几种招法依次结合在一起构成执行连续拿技攻守运动的制法,这些制法构成了以擒拿技术为主体的武术攻守进退、武术运动套路、武术保健模式。
(五)拿技技法研究范围
武术拿技技法的研究分析,主要是古今人与人常见捡法、捕法、锁法、抱法、摞法、捉法等拿攻技法的优化、探讨、发明。一般包括捡拿的技术方法、捕拿的技术方法、锁拿的技术方法、抱拿的技术方法、摞拿的技术方法、捉拿的技术方法和方法实施所必需的抓法、把法、操法、控法、持法、握法以及所有武术擒拿技术所涉及的功法与功法之间、技法与技法之间、功法与技法之间相互联合、相互配合、相互组合、相互集合的内在外在联系。
二、拿技进攻
拿技进攻是指武术运动中用一定的技巧、手段、方法将对手抓逮、把持、操控在自己手里的进攻技术,是最为稳妥、温和、高雅、文明的进攻技术,是生擒、活拿、不要命的进攻技术,是伴有威胁、震慑、强迫等思想工作的进攻技术,是在对手放弃拼命、玩命、要命前提下方可展开的进攻技术。其进攻基本程序有六,即动线、动因、动理、章法、格理、作战。
(一)拿技动线
动线在中国武学中是指正常人做事、做局、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路径。拿技动线即拿技行动的基本路线,是指置对手于自己擒拿之中所必需的基本铺垫,其首先必须选好学练、比赛、格打、决斗、修炼的场地和备好拿场四宝、亦称拿房四宝(锦、绳、套、索),然后动气启功走招,方可进行功夫、技艺、招法的对抗。
所谓锦即可用来捆绑的布条和带子,绳即可用来捆绑的绳子,套即可用来捆绑的环形布条、带子、绳子,索即可用来缩绑的技巧布条、技巧带子、技巧绳子。
浏览5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