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 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但被引用到武术中却是比较 晚的事。武德的主要内容有“仁、义、礼、信、勇”等方面,它要求习武者在 生活处世、择徒拜师、授艺习武、施武用武等方面都必须遵守“武德”要求。 如在生活处世方面要求习武者为人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宽厚谦逊,诚实守 诺;俭朴素淡,戒酒避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在择徒拜师方面强调“学 拳宜以德为先”“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在授艺习武方面崇 尚以身行道,以技显德。在施武用武方面要求习武者必须要有手德、口德、公德。 手德指比武对擂时不能以武伤人,不能轻易出手,讲究“点到为止”。口德是 指不能以恶语伤人。公德是指习武者必须遵纪守法,以武济世,伸张正义,扶 危救困,见义勇为,要具备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忠诚的爱国热情。这说明,武术 已由"术”升华为一种“道",是一种人生哲理。武术要求习武者注重体魄和 心性的统一与和谐,这种教化已经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蕴涵了丰富的人 文精神。

武德是中国历代习武者的共同信仰和精神价值取向,也是调节、规范习 武者行为的最基本手段。武德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 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准则、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 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传统武德的内涵

传统武德是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历史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 求的总和。它是历史上流传、积淀下来的武德。这一传统道德体系是以儒家伦 理思想为主导

兼容道、墨、释等伦理思想,它规定了传统习武者所应当承担 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形成了诸如誓言、承诺、清规、戒律等道德准则和规范体 系,并以此来约束传统习武者群体的武术行为和社会行为。

传统武德的存在是以构成一个武术群体社会为前提的。它是人类的一种 精神活动和现实社会的反映,也是对可能性行为的一种规范。它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一是与习武者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社会生活伦理规范要求。这是习武者 个体的社会化,从而保障正常的社会自律秩序。二是与择徒、授武、习武过程 相适应的道德品质要求。这是习武者在武术传承过程中实践的,也是培养武术 人格的过程。三是与用武相适应的社会伦理规范。这是为习武者群体所设计的 人生理想价值尺度,以便每一个体在自觉承担维护社会秩序与规范的道义重任 中获得自由,即“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宗旨。

传统武德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行、道家的道心和释家的佛性构成。 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 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它的内容虽然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地 补充和丰富,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仁:在一定程度 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这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最高 境界。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仁的核心是孝,要求武林 中人具有师慈徒孝、朋亲友爱。忠、恕则是为仁之方。要求习武者忠于师门。 广义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和社稷,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 人,求及安宁、祥和。义:义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 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 标准,“义”在武德中还可理解为秩序、等级。“义者,宜也”,就是习武者 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称。君臣父子,师徒兄弟的纲常不能乱,这是武 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伦。礼: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 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林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 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习武者道德践 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礼”还直接包括制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 予处罚。“礼”在武德中具有实践意义,它不但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 而且还告诉其“应该怎么做”,是“仁”与“义”向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 节。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 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 “义”,并保证它的实践。它根源于人们 的是非判断之心,其功用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只有如此才 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侠义之人。信:“信,诚也”,就是说做人要诚实,守信用,诚守诺言是武 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实践诺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艰难险阻, 甚至甘愿牺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迹,历代多有所闻。可见,守信重诺是武德 的重要内容之一。

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 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 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 良,惩恶扬善,扶弱济贫等,即为“大勇”之举,在武林中是被极力推崇和效 仿的。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虏”,也称作“匹夫之勇”, 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三、武德的价值

(一)现代社会的武德


  1. 树立理想,弘扬武术


理想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 求。树理想,古人称为"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此,理想是每 个习武者坚强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目标和成就事业的原动力。而要实现自 己的理想,必须经过努力奋斗才能达到。习武者的崇高理想,应该是振兴中华 武术,弘扬民族文化,为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于世界人民和为祖国争光而不懈 努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为全民健身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贡献力量。

  1. 爱国爱民,见义勇为


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 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 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要建立起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是当今习武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决不能做出有辱国格人格的 事情。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应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当人民的利 益受到坏人损害时,应见义勇为,以正当的防卫保护人民群众。当祖国受到侵 犯时,更应万众一心,为捍卫祖国,英勇奋战,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1. 尊师爱生,团结互助


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习武者应尊敬师长和前辈。不仅在行为举止上要 谦和礼下,恭敬从命,更应该聆听教诲,认真实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前 辈的辛勤付出。师长、前辈应在政治上,学业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学生,要 尽心尽责,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在敬业精神上,教师更应该忠诚武术事业,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学者应该热爱事业,勤学苦练,学而不厌。 在人格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要发扬民主,不搞“家长制” “一言堂”=学 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谦虚谨慎,互相尊重。“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互相 学习,共同提高。另外,师生都应该打破门户之见,破除

循规保守、故步自封 的旧习,搞好武术界的团结,取长补短,勇于探索,共同进步。在继承优秀传 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1. 文明礼貌,举止端正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有悠久的道德传统。武林界曾流传着“未曾学艺先 识礼”“学拳先习礼”的传统。习武者平时的举止要端庄大方,有礼貌。言谈 话语要有素养,并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待人处处热情诚恳,和蔼可亲。服饰 要整洁得体。在表演竞技、教学训练、社会武术和国际武术交往等活动中,都 要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进行操作,表现出个人立身风度,以及容端体正的 尚武本色,充分反映出习武者的良好素质。

(二) 现代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传统武德源远流长,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十分有益。但随着社会发展,其 中一些内容已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甚至成为武术发展的桎梏。所以,在弘 扬我国古代优秀武德的同时,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对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有用的部分,摒弃过时的、糟粕的内容,建立起新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社 会主义特色的新时期武德。这是武术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总要求。现代武德内容应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相一致,并是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新时期的武德,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

 

浏览9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