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术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 武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与武术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个子系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 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 方方面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 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 方面的影响。
从技术层面来看,道教的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所借鉴, 从精神与理论层面来看道教无为、贵柔、主静等思想指导着武术自身的理论建 设和发展。太极拳等内家拳种就受这种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少林武术的发展则 表明武术与佛教之
间也具有不解之缘。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 使其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佛教精神、教义、戒律等对少林武术的 武德、武风、武技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武术与其他宗教如原始宗教、 民间宗教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宗教对于武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体现在武术内容分类、武功练 习方法上,而且还在理论体系、技术战术、内功修炼等方面都给予了深刻的影 响,其中道教文化对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内家拳的影响尤为突出。
(二) 武术与传统医学关系
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 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
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 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 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 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 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 行健身的。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总之,武 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长期相互融洽,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医学经络学说为武术的“点穴”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少拳种就 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 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中医当中的整体施治、辨证施治原则对武术的发展也 有影响。武术中的某些拳种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指导,合理地运用了五行相生 的原理,亦即水(肾)生木(肝)、木生火(心)、火生土(脾)、土生金
金生水的运化过程,调整气血平衡,补虚泻实达到“内外兼修” “扶正祛邪” 的功效。同时,武术也充分吸取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如根据不同年龄、 性别、体质来选择适合本人的锻炼项目,注重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 的健身效果。
武术既具有自发的医学成分,又具有移植或借鉴传统医学知识技能的医 学成分。武术中的中医成分,促进了武术技法的合理化,完善了武术运动训练 理论,促成了武术自身体系中药功、骨伤科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武术医疗体 系。从中医形成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医学是以总^中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 人们与疾患做斗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的。武术领域的医学实践经验,是传 统医学的一部分。练武用武的实践经验,拓广了中医对人体活动规律的认识; 武术内功法和健身拳术,丰富了中医的保健手段;武术医疗促进了传统医学治 疗手段的发展。
(三) 武术与兵家的发展
武术与军事可谓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二者的攻防格斗本质所 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不仅表现在技术上,更多则是反映在战略 战术等基本思想理论上,如“知己知彼” “兵之情主速”“避其锐气”“击其 惰归”等。这些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即使在当今的军事战争和武术竞赛中也同 样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 武术与传统艺术
从人类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武术与艺术是同源的。它们都产生于生产劳 动,并作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系统中按各自的发展规律逐 步成熟起来。
舞蹈,戏曲,影视中的武舞、武戏和武打,是采用武术攻防动作作为形 体表现手段的三种舞台艺术。武术是技击美和技艺美兼容的一项体育活动。前 后两者虽属不同的两个体系,但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武舞、武戏和武打,从 武术中吸取动作素材。武术从武舞、武戏和武打中借鉴表现手法。各自将吸收 借鉴来的方法,融入自身体系,促进自身的发展。
浏览4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