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术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 武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与武术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个子系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 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 方方面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 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 方面的影响。

从技术层面来看,道教的服气、行气、导引、吐纳之术直接为武术所借鉴, 从精神与理论层面来看道教无为、贵柔、主静等思想指导着武术自身的理论建 设和发展。太极拳等内家拳种就受这种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少林武术的发展则 表明武术与佛教之

间也具有不解之缘。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 使其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佛教精神、教义、戒律等对少林武术的 武德、武风、武技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武术与其他宗教如原始宗教、 民间宗教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宗教对于武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体现在武术内容分类、武功练 习方法上,而且还在理论体系、技术战术、内功修炼等方面都给予了深刻的影 响,其中道教文化对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内家拳的影响尤为突出。

(二) 武术与传统医学关系

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 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

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 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 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 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 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 行健身的。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总之,武 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长期相互融洽,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医学经络学说为武术的“点穴”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少拳种就 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 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中医当中的整体施治、辨证施治原则对武术的发展也 有影响。武术中的某些拳种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指导,合理地运用了五行相生 的原理,亦即水(肾)生木(肝)、木生火(心)、火生土(脾)、土生金

金生水的运化过程,调整气血平衡,补虚泻实达到“内外兼修” “扶正祛邪” 的功效。同时,武术也充分吸取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如根据不同年龄、 性别、体质来选择适合本人的锻炼项目,注重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 的健身效果。

武术既具有自发的医学成分,又具有移植或借鉴传统医学知识技能的医 学成分。武术中的中医成分,促进了武术技法的合理化,完善了武术运动训练 理论,促成了武术自身体系中药功、骨伤科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武术医疗体 系。从中医形成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医学是以总^中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 人们与疾患做斗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的。武术领域的医学实践经验,是传 统医学的一部分。练武用武的实践经验,拓广了中医对人体活动规律的认识; 武术内功法和健身拳术,丰富了中医的保健手段;武术医疗促进了传统医学治 疗手段的发展。

(三) 武术与兵家的发展

武术与军事可谓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二者的攻防格斗本质所 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不仅表现在技术上,更多则是反映在战略 战术等基本思想理论上,如“知己知彼” “兵之情主速”“避其锐气”“击其 惰归”等。这些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即使在当今的军事战争和武术竞赛中也同 样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 武术与传统艺术

从人类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武术与艺术是同源的。它们都产生于生产劳 动,并作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系统中按各自的发展规律逐 步成熟起来。

舞蹈,戏曲,影视中的武舞、武戏和武打,是采用武术攻防动作作为形 体表现手段的三种舞台艺术。武术是技击美和技艺美兼容的一项体育活动。前 后两者虽属不同的两个体系,但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武舞、武戏和武打,从 武术中吸取动作素材。武术从武舞、武戏和武打中借鉴表现手法。各自将吸收 借鉴来的方法,融入自身体系,促进自身的发展。


  1. 武术与杂技


杂技是一种通过超常的技巧反映人体各种技能的表演艺术。它与武术同 时出现,其基本形态与武术相接近,武术中许多超绝的武技元素可以直接加入 到杂技节目中去;古老的杂技艺术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使追求特技 性表演成为中国武术重要的特征之一。

古代武术与杂技经常交融在一起,许多兵器成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飞 叉”就是以武术器械为基础演化而成的。杂技艺术中也有许多武艺高强的人物, 不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普及起了积极的作用,有的还成为反抗封建官府、领 导被压迫者起义的领袖人物,如李自成起义大军中的红娘子,就是一位武艺高 超的走绳杂技艺人。至于(肺)

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自然也为杂技所运用。如“内 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正是武术与杂技共通的训练原则。中国武术的硬 功和柔术常常被杂技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节目,至今活跃在舞台上。

  1. 武术与中国舞蹈


中国舞蹈自创始之初就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吕氏春秋》载:“阴康 氏之始,阴多滞伏,民气郁阅。故作舞以宣导之。”史学家们将其视为武术套路、 养生导引术、舞蹈的共同源头。先秦古籍中常常可见“武” “舞”二字互相 通假的情况。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到后来许多文人都借舞戟、舞剑抒泄感 情和志趣。剑与戟这两种武器,实际上变成了舞具。民间舞蹈的兴衰更与武 术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如山东的“鼓子秧歌”文武并重,以武术基本功为 艺术基础。“胶州秧歌”分两大派,南派偏武,称为武花鼓,吸收武术;北 派偏文,称为文花鼓,同样吸收许多武术动作。鲁西的“柳林秧歌”更是有 名的“武花鼓”,角色行当都是以梁山泊好汉命名,自然有更多的武术表演。 曹县的.“花伞秧歌”多有武术的扑、蹲、抡、夺、背、窜、滚翻技巧,女子 都做飞脚、虎跳、抢背动作。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舞剧作品《小刀会》《雷 峰塔》都从武术中吸收了大量素材。《秦岭游击队》甚至完全运用了拳术的 动作来抒情造型。

  1. 武术与其他文化形态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除了与杂技和舞蹈等动态的艺术关系密切外,在诸 如壁画、武侠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静态艺术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到武术 的影子。古代在宫室、庙堂中绘制的壁画,狩猎、武士、侍卫和相扑图、角抵 图等都以武术的形式表现在壁画之中。例如,武侠文学就是在武术影响下产生 的独特的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武侠文学通过描述武术和武 功修炼,表现出英雄人物对于正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使人们的精神得以慰藉, 愤郁得以宣泄,情感得以认同。武侠文学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等相 结合,更增强了其感染力。

总之,武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都不可比拟的。随 着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逐步走向世界,其丰富多彩、博大精 深的武术文化也会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节武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 武德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社会生活要有序地运转,人类要和谐地发 展,就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道德就是被人类或某个社会群体 所认同的重要的通用规则体系。

“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它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 主体,侧重于个人意志的选择,而且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以及参与其他 社会活动的秩序规范。并且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决定其品格的高 低;同时,武德也只有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对 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 应贯穿于习武者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

 

浏览4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