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步亮掌”是整个套路的第一个动作,仅从动作定势上看一头上是架掌,脚下是虚步, 似乎并无深意。其实不然。整个“虚步亮掌”动作是以退步开始,这一个小小的退步动作乃是 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包含着丰富的武学内容。武术谚语有云:“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出手J该 退步是右脚退步,却不是随随便便地直线后退,而是要求向右后方斜退,同时,右手做出拦挡 动作,如此一退,避开了对手进攻锋芒,而且在紧挨对手的侧面构建了利于我方下一步进攻或 防守的新阵地,表现的便是具有鲜明中国武术特色的“斜闪”技法。该技法属于武术当中的柔 性技法,在武术古典论著上早有论及,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中明确论道:“而其柔也,知当斜闪。”通过以上分析,“虚步亮掌”的退步动作要点便是,“斜 闪”退防;其用意为:能不打则不打,能让先让,同时,防守到位,有备无患。这个简单的退 步动作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的美德在武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虚步亮掌”的第二步,紧接退步动作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手勾手下按,一 手摆掌贯耳,脚下似触电一般变为虚步,一气呵成地完成“虚步亮掌”动作定势。从攻防含义 上分析,“虚步亮掌”是一个搂手、击头的动作,若是仅仅局限于关注动作的攻防技法,有失偏 颇,因为该动作背后还有约束其打法的一面,那就是有关武德的要求“a出手不打两太阳,脑 后耳根一命亡”,这句武术谚语明确地告诉我们,武术当中的击头技法是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盲目地打,不是不负责地打,而是要知道何处能打,何处不能打。谚语中“太阳”指的是 “太阳穴”,其位置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寸处的凹陷中,此部位骨质脆弱,有颍叶神 经通向大脑,击打后轻则脑震荡,重则死亡。谚语中所言“耳后”位置同样是距离大脑较近, 受到击打后易损伤脑膜中的动脉,轻则击穿耳膜或耳内出血,重则致脑震荡或死亡脑后” 则是指脑干部位,是人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所在位置,被称为“生命中枢”。所以,对 待“虚步亮掌”中的“击头”技法,我们必须心存谨慎,做到既知攻防之用法,又明武德之规 范。无德之武,此“武”便是横行无忌的脱缰之马;有德之武,此“武”则为韬光养晦的在鞘 之剑。中华武术极具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宽厚”与“仁爱”在学习武术 中更是必须强调的,因为学武尚德,教学中亦是以德育为先。

(三)以“并步对拳”动作为例,挖掘武术当中蕴涵的中国古典兵法思想并步对拳”是预备动作当中的第二个动作,其定式动作可以简单概括为:并步挺立,颈项 后提,双拳下栽击小腹,拧胯转头瞧左侧。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往往忽视转头这一细节动作。 这时,教师若能利用中国古典兵法阐明“并步对拳”包含的意义,问题很快迎刃而解。该动作 的攻击目标在于对手的小腹部位,而“转头瞧左侧”,示意敌人我要攻击“左侧”,实际攻击点 却在他小腹。这一小小的转头之举便是《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之策,其源头更可以追 溯到世界兵法之鼻祖《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计篇》强调,“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 用”,借以隐蔽自己的意图,迷惑敌人,以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经过以上阐 述,学生对“并步对拳”动作中击打“小腹,,却“瞧左侧”的做法,便可以从战术角度理解 了,从而在演练“并步对拳”的过程中容易做到有意为之,甚至是有趣为之中国古典兵法是武术理论的来源之一,在教学中,利用中国古典兵法来阐明动作的技战术 方法,既能让学生对武术动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研究中华武术热情,同 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基本研究方法,避免走入“只继承不发展”的误区以“提膝穿掌”动作为例,引申出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微妙联系“提膝穿掌”是第二段的第二个动作,其定势动作可以描述为:右脚独立支撑,左脚屈膝上 抬;右手直臂前插掌,左手按掌于右腋下;目视右手。教师可从攻防技法角度讲解“插掌”的 几种进攻用法以及“按掌”的防守深意,而后稍加补充,便可从中医角度阐述该动作的良好健 身功效。即整个动作基本不变,仅仅加上一条“,闭目”练习。只要坚持闭目练习“提膝穿掌” 定式动作一分钟以上,便能起到静心安神、调整血压、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在单脚独立情 况下,若闭上眼睛,人体为保持平衡,自然会聚精会神,将注意力集中到足底,大脑神经马上 调动起来,气血随之下行,人体脚下的六条重要的经脉一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 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阳明胃经,自动得到锻炼,这些经脉对应的脏腑以及 它们所循行的部位得到相应的调节,从而让人体全身心受益。武术的功效一为防身驱敌,二为 养生保健,而在当今的和谐社会中,人们对后者的关注度大大增强,因此我们因势利导地加以 宣传,必然会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关注和热爱,而且这种讲解也会使学生更有意识地规范动作,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从“初级长拳第三路”教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解析“长拳”名称以及代表性动作所蕴藏的武术 文化内涵,使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具体理解。中华武术文化有着“变通”的哲学思 想,有着中华民族“礼,“仁”的文化内核,有中国古典兵法的战略战术以及中国传统医学的 理论基础。而高校课堂是宣传武术的广阔平台,武术动作教学中挖掘和拓展武术的文化内涵定 能吸引更多人关注、热爱武术,加快中华武术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长拳不光是一个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它还是中国传承文化的载体。长拳作为一个比 较稚嫩的拳种,它在继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必须植根于中华武术的土壤。这样才能被广大 群众接受,并逐步走向国际体坛第七章长拳运加实用技法学练第一节长拳基本动作及练习方法手型拳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五指第一指节捏拢在一起,屈腕勾顶步型弓步右脚向前一大步(为本人脚长的4 ~5倍),脚尖微内扣,右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膝与脚尖垂直;左腿挺膝伸直,脚尖内扣(斜向前方),两脚全脚着地。上体正对前方,眼向前 平视,两手抱拳于腰间,拳心向上。弓右腿为右弓步,弓左腿为左弓步。

要点: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沉髓;前脚同后脚成一直线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约为本人脚长的3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膝部不超过脚尖,大腿 接近水平,全脚着地,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手抱拳于腰间,拳心向上要点:挺胸、塌腰、脚跟外蹬仆步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右脚全脚着地,脚尖和 膝关节外展;左腿挺直平仆,脚尖里扣,全脚着地。两手抱拳于腰间,拳心向上。跟向左方平 视。仆左腿为左仆步,仆右腿为右仆步要点:挺胸、塌腰、沉髓。虚步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外展45。,屈膝半蹲;左脚脚跟离地,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 面,膝微屈。重心落在后腿上。两手叉腰,眼向前平视。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右脚在前为右 虚步要点:挺胸、塌腰、虚实分明歇步两腿交叉靠拢全蹲,右(左)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左(右)脚前脚掌着地,膝部贴近 右(左)脚跟处。两手抱拳于腰间,拳心向上。眼向左前方平视。左脚在前为左歇步,右脚在 前为右歇步要点:挺胸、塌腰、两腿靠拢并贴手法冲拳。

分平拳与立拳两种。平拳拳心向下,立拳拳眼向上。预备姿势: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拳抱于腰间,拳心向上,肘尖向后动作说明:挺胸、收腹、直腰,右拳从腰间向前猛力冲出,转腰、顺肩,在肘关节过腰后, 右前臂内旋,力达拳面,臂要伸直,高与肩平。同时左肘向后牵拉。练习时,左右可交替进行要点:出拳要快速有力,要有寸劲(即爆发力),做好拧腰、顺肩、急旋前臂的动作架拳预备姿势:与冲拳同动作说明:右拳向下、向左、向上经头前向右上方画弧架起,拳眼向下,眼看左方。练习 时。

浏览3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