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长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长拳是近五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拳种,是国家体委(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把在群众中流 传广泛的查拳、华拳、炮拳、洪拳、弹腿、少林拳等,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编而成的。由 于长拳是以民间流传的拳术为基础,虽然它创编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但是它的技击方法、战略思想仍然继承沿袭了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古典哲学、传统中医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长拳受其影响尤为明显长拳与古典哲学一名美国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 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J中华武术就是这样一 种技术。因此,认识长拳必须从哲学的层次研究武术思想的渊源,才能从本质-卜理解与把握 长拳的内涵和文化特征。

(一)道教哲学在长拳中的运用反者道之功”是老子哲学中的著名命题,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向转化是运动的规 律。老子这一辩证法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武术战略思想之中,成为武术战略的基本原则。长拳 套路首重节奏,在讲求劲顺击长的同时要求灵活多变、节奏鲜明,讲究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的 配合。《庄子•说剑篇》中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J说的 是技击一道,贵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敌变化,后发制人。其中一静一动、一先一后,正 是利用敌手[日力已过、新力未生的空隙,迅速攻击,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最高境界。这 一思想正是来源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示之以虚”旨在诱敌冒进,然 后看准机会予以反击,后发而先至。长拳套路重起伏转折,多闪展腾挪,在攻防意义上,这一 切身法动作都是为了避敌之锋,继而“承其中,击其末”,以收“四两拨千斤”之效《易经》哲学在长拳中的运用。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易经》主要是探讨阴阳变化广 泛存在的规律,指出世界上千奇万变都是阴阳对应使然。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一系列对应概念: 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起伏等,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 合,及其对立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华武术丰富繁杂、色彩各异的技击原理与方法。谚云: “拳起于易”,长拳中攻防进退、刚柔虚实等套路术语都源自于《易经》《少林拳谱》论“立足立身之法”时指出:“一身伫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 破,阳来阴破,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不妙J这是《易》的阴阳变化观念指导技击理论的例 子。长拳里许多动作方法都来自于少林拳,而且拳法风格至为接近,拳理相通。如长拳有动、 静、起、落、立、站、转、折、轻、重、缓、快十二种动静之势,技术要求动如涛、静如岳、 起如猿、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其技术特点表现出至 轻至重、至静至动、至刚至柔的统一和转化,这正是阴阳对立统一转化观念的运用而拳法中 攻中有守,守中寓攻,攻守并重的辩证统一关系,正是长拳套路创编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长拳与传统中医理论拳谚有云: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武术的保健技击理论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祖国医学。传统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武术在其发展衍化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了许多中医理论。经过许多武术家的实践、整合、补充和创新,渐渐地将武术和 祖国医学的一些重要理论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中医理论中的“人气学说”和“经络学说”对武 术理论体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的表里脏腑之间是通过经络及其中的气血相互贯通和属络的,经气是表里脏 腑联系成有机体的物质中介,是推动脏腑和各组织器官活动的原动力。所以,武术家们常提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只有内气充盈才能使动作轻灵、劲力顺畅。在长拳的基本技法中 要求“力要顺达气宜沉”。如何使力顺达?拳谱上说:“力由脊发”,“通于中”,“贯于梢”,其 中医理论依据非常明显。“力由脊发”即是说“气会膻中”,膻中是人体八会穴之一,以是心包 经的募穴,它不仅是“气”积聚的地方,也是一身之气运行和输布的出发点长拳强调“三节” “六合”正是理出于此。

长拳呼吸讲“气宜沉”,要求气沉丹田,即现在长拳运动的腹式呼吸方式。中医理论认为气 若不沉人丹田,则血气上浮,气血散乱,内部空虚,久动必衰。长拳运动的呼吸关系着运动的 持久性,也关系着劲力的催动。在长拳技法中随着动作方法的变化,配合有四种呼吸运气的方 式,即提、托、聚、沉,所谓以意指气,以气运身。一般来说,重心提升时用“提二即将气由 丹田提至膻中,使身法轻灵;腾空动作要求“托”气,使气在膻中游走以使身法飘逸;发力时 用“聚”,将气由膻中经经络送达力点。当呼吸方式随着动作方法变化的时候,应始终遵循“气 宜沉”的原则,以保证下盘稳固轻快、“落步赛粘”利用这些中医理论指导的呼吸和运动发力 方式,经实践证实,不仅能做到意、气、劲、形合一,而且能够使长拳演练形神兼备长拳与传统伦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始终贯穿着人生哲学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根植于中华传统文 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亦必然以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色彩为主要特色,使尚武与崇德成为密不 可分的两个方面。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长拳作为国家体委为适应广大社会而特意编 创的一个武术项目,仍然摆脱不了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武德伦理观念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核心“仁中国武术的根本特点是技击,有攻防格斗就意 味着暴力、流血甚至丧生。怎样去协调这个矛盾呢?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委创编了一种既 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武术运动特点,又不脱离孔盂仁学准则的运动形式一长拳对练。作为一个 比赛项目,对练有着严格的规则限制,以保证不会伤人,点到为止,体现了武德仁学的要义。

武德不光指“仁二也包含着“义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J自古以来,行侠仗义一 直是武林人物倡导力行的准则。它体现在民族大义上则是强烈的爱国洗国意识,这是一种传统 美德,一种民族精神。由于其他各家各派拳术大都专注于击打效果,未免失于狠毒,不利于在 社会上广泛流传,国家体委本着“尚德不尚力”的原则,整理创编了长拳,使武术文化得以顺 利地传承下去。使民族精神得以宏扬,使中国人的侠义风节得以光大长拳习练中武术文化内涵的拓展通过解析“长拳”名称的历史含义,使学生体会武术文化中“变通”的哲学思想。

何谓“长拳”?既然有“长拳”,是不是还有“短打”?答案是肯定的。关于“长拳”、“短 打”之说,可以追溯到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著录的《武编•拳》一文,《武编•拳》是中国武术 发展史上的第一篇拳学专论,文中明确记述了长拳、短打的概念以及二者不同的技法特点一 “长拳变势,短打不变势,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实战中对“长拳”与“短打”的选 择性运用,体现了武术具有“变通”的特点。相对“短打”而言,“长拳”施展空间更大,更 侧重于强调对敌方动作的预判,不仅考虑第一步动作,还要预测随后的战况,体现出一种战略 思想。武术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正是由于武学大师运用这一思想不断思索和探究的结果。知晓了 “长拳” 一词的历史由来、内在含义,不仅直接为“初级长拳第三路”的学习提供了武术技法理 论上的支持,而且揭示了武术学习的基本思想以“抱拳礼”和“虚步亮掌”动作为例,在课堂常规中渗透武德教育何谓“抱礼它是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个礼仪规范。具体做法为:左手出四指,并拢挺 直(四指寓意“四海”),同时,屈大拇指(大拇指代表自己,寓意永不自大);右手五指握拳 (五指寓意“五湖”兀 然后,左手掌心“抱”住右手拳面,两臂环形,高于胸齐(代表以武会 五湖四海之友,谦虚地向大家学习之意)。简言之:左掌右拳,环抱胸前,以武会友,虚心学 习。上课伊始,以郑重的“抱拳礼”开始,课堂上,套路演练前后都强调“抱拳礼”的使用, 授课结束,以郑重的“抱拳礼”结束。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抱拳礼”既表现了一种雄赳赳的 尚武精神,同时,它也是一种武术修养的外在表现。在常规教学中,通过不断强调“抱拳礼” 的行礼规范,逐步培养行礼习惯,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上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习武与为人之道。

浏览7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