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一词,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过程。“商业”不 同于“产业”。“产业”解释有二:一是土地、房屋、工厂等财产;二 是指关于工业生产的(用于定语),如产业部门、产业革命等。“商 业”也不同于“经济”,“经济”者,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 产的活动。从商业、产业、经济的概念出发,“武术商业”较之“武术 产业”、“武术经济”更切合实际。在现实中,借助武术所开展的经 济活动均可归为“武术商业传播”活动。武术商业传播的典型代表是“竞技武术散打”。竞技武术散打 中的成功案例就是“散打王”。“散打王”停办之后,“武林风”异军 突起,成为继“散打王”之后又一借助电视媒体进行的武术商业传 播活动。把此类活动归为“商业”性活动,源自举办武术活动的起始就 是希望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播获得经济利益。为此,该类活动的主 办者会把武术当成所谓的商品,认为把“武术商品”推向市场,就可 以获得经济效益。一切活动围绕吸引人们的关注,通过广告等赞 助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往往对武术文化的社会效益置之不顾。 以经济利益为重的“生意”活动,只会有两个结果:一是赚钱,二是 亏本。无论哪种状况,都不应牺牲武术的社会效应。因此,从总体 上,主办者在追求商业价值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社会效益与文化 效益。所以,武术传播者的“把关人”的责任感就很重要,是否从武 术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等正面着手,找到与经济功能的契合点是 武术商业传播的关键。一、"散打王"赛事与武术传播,武术商业化传播的代表赛事是“散打王”。中国武术“散打王” 是有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北京国武公司联合打造的 武术商业赛事。2000年3月25日,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 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武术散打馆正式开赛。它借鉴了国外相关搏击 类项目赛事的成功经验,在比赛中引进了娱乐化的概念,强调灯 光、音响、舞美等元素,把武术散打竞技的惊险刺激与视听欣赏融 合起来,增强了比赛的欣赏性和娱乐性。按照初衷,“散打王”赛 事,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竞技体育规则+商业化的运作手 段+现代舞台包装”等诸多元素融合起来。然而,其所谓的“传统 文化”只是流于表层。追求经济利益,是商人们的终极价值目标。由 于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曾经辉煌的“散打王”赛事于2004年 终结。作为武术商业化传播“散打王”赛事有以下特点:第一,“散打王”属于具有完全官方传播性质的武术传播活动。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尽管只是以“技术入股20%” 而成为股东之一,但事实上,“散打王”的影响是完全由官方的权威 性辅射开来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这一机构,同 时还挂着“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两块牌 子。与之合作的“北京国武公司”员工的对外名片中一致使用“国 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武术协会”的“帽子”,因 此,在外界看来,“散打王”就是“中国武术协会”办的,“散打王”的 传播者就是国家。第二,“散打王”借助了“中国武术”的文化魅力。用“借助”一 词,说明散打运动本身与中国武术之间具有很大的距离。从传承 上,散打属于体育项目,无需传承。而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 国具有广泛的传播与认可,是中国人的符号与象征。“散打王”所 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在“散打王”之前冠以“中国武术”,拿武 术的影响为自己“鸣锣开道”。第三,“散打王”借助了电视的传播作用。在当前中国,整个社 会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农村。“散打王”在举办之 初,就不以门票收入为主,而是通过电视转播获得广告费用。电视 转播借助了当前电视的传播效果,使人们在认可电视的同时,也接 受了 “散打王”。第四,“散打王”由于其浓郁的“血腥”与“暴力”,在获得经济 效益的同时,也失去了中国武术的学练“受众”。通观“散打王”比 赛,人们从中看到的只是厮打与恶斗,血腥与暴力贯穿了比赛的始 终。人们在获得感官刺激的同时对“中国武术”之“散打王”有了一 个切身的认识——武术太野蛮,不能让孩子学习武术。所以,“散 打王”缀在“中国武术”的名称后,对武术文化造成了客观上的破 坏。在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在传播较量失败后,“散打王”的传 播对整个武术事业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可以确定地说,“散打 王”看的人越多,练的人就越少。第五,从传播效果上,“散打”一词通过媒体扩大了社会影响, 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散打王”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只有负价 值。贯穿于“散打王”赛事的“美女与英雄”完全借鉴了职业拳击的 组织模式,赛间的表演也非武术,从任何一个角度,即使是无形的 “武德”传播也未有体现。因此,“散打王”对武术文化传播无任何 积极意义。二、“武林风”赛事与武术传播“武林风”赛事也是武术商业传播的案例之一。“武林风”是河南卫视打造的武术综艺娱乐节目。据该栏目总导演兼制片人吴立 新介绍,“武林风”以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为 己任,融竞技、趣味、参与于一体,以武术艺术化、娱乐化为宗旨,采 用电视手段的行为与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中华武学的博大 精深,以偶像派的武术文化为尝试,强烈的视觉冲击、激烈勇猛的 武士精神,鲜活地展现了中国武术蕴含的强大、威猛、刚劲,成为了 解中国武术、武术文化的一个近距离平台。事实真是如此吗? “武林风”所播内容主要为“散打”,而“散 打”本为具有西方体育、搏击性质,而冠以武术之名的西方体育项 目,如何能通过传播“散打”而传播武术文化呢?显然,这一初衷是 不能实现的。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仅拳种、拳系就有129种之 多,其拳术、器械、功法练习内容更是难以胜计。“武林风”赛事既 然没有传播中国武术,又怎能为人们提供与武术文化的近距离接 触呢?武士精神是日本的文化核心,又怎么能与中国的武术相提 并论呢?中国素来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中国武术所弘扬的尊 师重道、重仁守信、谦虚谨慎本是中国文质文化的表现,而不是该 节目所提出的激烈勇猛。所以,“武林风”节目对武术本身就存在 文化的“误读”。“武林风”赛事与“散打王”比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在“散打王”终止之后,“武林风”转接了其已经形成的电 视受众群,从而为提高收视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武林风”赛事仍然以“武术文化”为名,通过传播搏击、 对抗来获得人们的关注。“武林风”与“散打王”不同之处在于,其 名称之中就有人们熟悉的“武林”二字,将其归入了武术传播的 范畴。第三,“武林风”与“散打王”的传播者明显不同。如果“散打 王”属于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组织,那么,“武林风”则是非武术组织——河南卫视打造的。在这 样一个角度,如果说国家武术主管部门有责任为传播武术文化、弘扬武术精神服务,河南卫视作为非武术组织,则无此责任,其所谓的展现武术文化,完全是为了博取中国武术广大的传播“受众” 眼球。第四,“武林风”与“散打王”比较,其“娱乐化”属性更加明显。 “武林风”以搏击为主线,由“争霸赛”、“百姓擂台”、“武侠梦工厂” 三大板块构成,以“武林一绝”、“武界名师”、“观众参与”、“武风武 韵”等板块作为补充和调节。其中的“百姓擂台”等同于民间的“打 野架”,与武术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为了娱乐观众。更为滑稽的 是,该节目竟然搬到了长城上面,现场直播。从这个节目上,也显 示了 “武林风”栏目的经济本质。第五,“武林风”与“散打王”相同的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其传 播效果也与“散打王”类似,均未对武术文化传播贡献价值。但由于其属于非武术组织举办的节目,武术界对此只能研究,却无法限 制其运营发展。尽管“武林风”栏目收视率一直走高,但仅凭收视 率无法对其文化价值做出评判,就如战争、灾难、疾病等节目往往 收视率高,但并非好事。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从未因为进 入电视等媒体增加了它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浏览3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