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举制度形成完整体系
唐末五代的时局混乱,武则天时正式确立的“武举制”已不复 存在,直到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正式恢复。宋元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四邻屡屡进犯中原,战争频发,因此 执政者非常重视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军事训练。这无形中加速了武 术的发展成熟。虽然民族矛盾尖锐,冲突四起,但也促进了各民族 武术的交融。
宋朝是一个内忧外患并存的国家,内有叛乱起义,外有辽、金、 西夏虎视眈眈,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权,统治者一直重视武备力量的 发展。
后来由于宋朝与西夏议和,武举制被废止,宋英宗治平元年 (公元1064年)才又重新设置。宋代的武举制考试科目分为武艺和 程文两类,武艺考验应试者的武术技能、兵器技能等,程文是宋代 武举制的创新之处,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兵书、策略的熟悉和理解能 力。整个考试过程分为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个等级,与科举 制的考试等级相同。
比试是参加武举应试者的资格试,有时又称为“引试”。比试在 首都京师举行,由中央官员主持。也有部分边远地区则在当地举行, 由地方官员主持。考试科目为武艺与程文两项。应试人数限制在二 百人左右。但边远地区,因兵事需要没有一定限制。
武举解试由朝廷兵部主持。比试中的优胜者集中参加解试。每 场参加名额在七八十人左右。比试科目仍分作弓马武艺和程文试。 其中程文试以兵法《七书》为考试大纲,测试应考武举的谋略策问。 最后根据应举人武艺或谋略的特点,发解做出“绝伦”与“平等” 的最后应试结果。
省试也是由朝廷兵部主持。考课内容同样分为弓马武艺和程文 策问。其中比试武艺增加了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器械 等课目,其中又以步、马射为主。在不同项目中都有力量和技艺的 要求,要求中选者最少掌握其中三项武艺并考试合格。
依武举省试程序,一般先试弓马。弓马不精者被淘汰。程文考 试要求参试者讲释《韬》、《略》、《孙》、《吴》、《司马》诸兵书大 义,“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说解释义理明畅者为通”。并以时务边 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问题,限七百字成文。最后考取七十人左右。
殿试是由皇帝亲点的测试。参加者为省试中的佼佼者,一般只 有十余人有资格参加殿试。北宋天圣八年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是 为宋武举殿试之始。殿试虽也有阅视弓马武艺一项,但以策问为主。
文武并举是宋代武举制的新发展,是宋代对武举制的一种创新。 为了配合武举制,就有了培养军事武艺人才的“武学”。这种专门练 习武艺的学校在宋代十分兴盛。入武学主要教授兵弓骑射等技能, 还教授兵法策问等知识,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免解试或者省试。到了 元代,武举制和武学都被废止了,直到明代才得以恢复。
- 流派林立,拳法众多
明清两朝我国武术的繁荣
明清两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明代 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武术专著大量涌现,对于人们了解
武术的源流、现状和原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 《武篇》、《耕余剩技》、《纪效新书》等。而在明清之际,则出现了 不少新的武术项目和门派,如在现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的太极拳、 八卦掌、形意拳等,就是在那个时期创立的。在清代,由于统治者 禁止民间练武,因此,一些武术组织常常以秘密会社的形式出现, 当时的许多会社如天地会、哥老会等,大多在会员中传授武艺。
明朝实行武举制,首先是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如 戚继光、俞大猷等都是通过武举制选拔出来的;其次,也为普通习 武者提供了一条晋升之路,武学历来是与武举制相配合的,因此, 元代被废止的武学也在明朝被重新设置。武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弓 马及《武经七书》等相关军事书籍,同时还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资格、科目、考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到了清代,统治者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对武术军事人才 求贤若渴,武举制更加受到重视。
明清两代,各种兵器技艺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明代军队的武技训练中,除了练习刀、枪、棍等,还要进行拳 术练习。虽然很多人认为拳术对于战争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基于 拳术是使用兵器的基础,又可强身健体,所以还是会在锻炼军队作 战技能时训练拳术。
事实上,作为一种两两相斗的搏击技能,拳术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民间,明代拳术的各种套路层出不穷,拳种增多,拳派林立。到 了清代,这种景象蔚为壮观,拳种拳派更为繁多,许多流传至今的 拳种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明清时期著名的拳种拳派有:太祖拳、 少林拳、八卦掌、内家拳、梅花拳、太极拳、形意拳、洪拳,等等。
中国武术的练习方法十分独特,不仅讲究外功练习,同时还要 练就过硬的内功,这种内外功结合的武术训练方式,到了明清时期 已基本形成。
武术中所谓的外功便是“硬功”,主要是通过外在练习方式,比 如主动击打或被动抗打等方式练就过硬的功夫。主动击打,便是采 取打沙袋、踢桩等方式练习。被动抗打,就是通过忍受被击打的方 式练就功夫,旧时所说的“金钟罩” “铁布衫”等就是通过这种方 式练成的。
内功实际上是以练气为主,也被称为气功。在运用气功的方法 上,一种是把气功作为拳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拳谱上都把练习 气功作为重要的心法口诀;一种是气功与拳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 个新的拳种。清初,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将气功与武术融为一体,肯 定了气功在武术中的重要作用。
明清是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前最后的辉煌时期,无论政治、经济, 还是文学、艺术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武术亦如此。明清时期 武术门派林立,各种武术技法异彩纷呈,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景象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
- 一举成名天下知
明清两代武举制度由盛至衰
明清是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前最后的辉煌时期,无论政治、经济, 还是文学、艺术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武术亦如此。明清时期 武术门派林立,各种武术技法异彩纷呈,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景象及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
南宋之后,元代禁武,武举制因而废止。直到明英宗之时,武 举制才重新举行。明代武举制依照文帝制的模式也分乡试、会试、 殿试三级。
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三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京师,初由兵 部,后由翰林院主持。应试者为各地乡试中榜的武举人,考中者称 “武进士”。明清武举考试初时尚无殿试一级。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思宗朱由检依从方逢年、倪元璐的奏请,开始了武举殿试。在 当年的武举殿试中,王来聘便成了明代武举的第一位武状元。
武举考中者一般都会被加授官职。天顺八年,按会试成绩,分 为二等。原有武职者官职会加升两级。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武举“皇上钦定一甲三名,授都司佥事;二甲三十名,授守备;三 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职方司遇缺便补,定限三年内选定”。崇 祯时,殿试一甲第一名授副总兵。
武举考试的方法,在明代大体一致,只是先后顺序略有变化。 一般情况下,每六年举行一次,考试课业分为策略与弓马两种。应 试者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后又改为每三年一试, 由皇上亲自“出榜赐宴”。武举考试方法有了一些改变,武举考试分 为三场,第一场在教场中试马射箭,以30步为距。第二场在教场步 射,以80步为距。第三场在考场笔试策论。这样,不管是偏重于策 论,还是偏重于武技的考生,都有了应试终场的机会。这种向武技 方面倾斜的考试,与明末边疆告急、急需武勇人才有关。
到了清代,与明代有所不同,武举制在乡试之前增加童试一级, 共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中举者也被相应地称为“武秀 才”、“武举人”、“武进士”、“武状元”。考试内容也依然分为武考 射箭、文考策论两类。
清中叶后,世界列强皆以枪炮为军械。清军火器装备也逐渐增 加。至晚清甲午战争后募集的新军,全用洋枪装备。显然,武科考 试的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军事无涉,由此培养成的武举人、 武进士,也已无法担任训练军队、指挥作战之职。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内外臣恭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改 试枪、炮。康有为甚至还提出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
在“举国上下,莫不知其无用”的呼声中,光绪二十七年(公 元1901年),清廷下令废止武科。
武举制自唐武则天创立至清末废除,历经了 1200多年。虽然存 在很大缺陷的武举制,并不能全面衡量习武者的水平,而且有些人 即便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中举后在军事方面也未必有所建树,但在当时为选拔军事人才所起的作用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无形中 推动了中国武术的普及与发展。这一点,历史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浏览3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