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兴,武术兴。中华武术,自秦汉时期成型之后,先后经历 了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由盛而衰、民国时期的逐渐没 落、新中国成立后十多年的日趋式微、改革开放后的再度昌兴,这 样几个历史阶段。所幸的是,中华武术的国粹精华未因历史沿革而 埋没。可喜的是,中华武术随着今日中国的日益昌盛而走出国门, 扬威四海。


  1. 角抵手搏的艺术


——先秦两汉的促进,武术成型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武术文化体系,这点从 我国现存古籍中亦可觅得踪影。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 先秦、西汉的兵家五十三家,论著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内 “兵技巧”之类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手搏》六篇、《剑道》 三十八篇、各家射法共八种五十一篇。虽多数遗失,但班固仍肯定 这些都是论述“习手足、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 著作。有了如越女之剑的高超之技和如此众多理论著作的先秦武术, 怎能不说它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呢!

概括起来,先秦武术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有三个重要 特点:

其一,与帝王武功结合形成纪功武舞,它既成为周代国学的重 要内容、社会文化的中心,又成为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了原 始武术的舞练性质。

其二,与诸子百家的学术结合,产生了射艺与剑道的文化特色, 增加了武术的哲理、伦理内涵。

其三,先秦之士,特别是游侠与刺客对武艺的影响,使中国武 术自古与义侠相连,为后世武侠文学和武戏的兴起的先声,影响 深远。

《稗史汇编》称“秦武王好做角抵戏”,这说明秦末一统天下时 已经将燕赵地域的角抵戏引入西秦。秦始皇承先人之好,倡导此艺 自然很好理解。当然,他把宣扬三代武功的武舞,改为游戏性的角 抵,是为了突出他始皇帝的威风的政治目的,但对于武技向体育文 艺方面发展,却实实在在起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效法前皇,大兴角 抵,并称之为“百戏”,反映了当时的角抵已远远不止三五人相抵触 的角力。可能古人把一切带有武技的争斗、竞技的活动,都归于角 抵范围,当然也有可能是众多的百戏节目中,角抵一项最吸引人, 最具代表性,因此以角抵代称百戏杂技。不管怎样,武术在汉、唐 时代,除一部分军事武技外,大部分在宫廷和民间的角抵百戏节目 中,得到了交融发展。这从大量汉画像砖关于飞剑、跳丸、戟盾对 练的百戏刻绘中可以看出,这是民俗武术的一个特点。东汉末年出 现了 “武艺”之说,说明武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1. 十八般武艺全面发展


标志着武术成熟的唐宋盛况

隋唐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时期,武术也从两晋南北朝时

 

期的缓慢发展转而逐渐崛起。先秦时期出现的角抵活动在晋代改名 为“相扑”,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相当兴盛,这种兴盛之风延续 到了隋唐时期。角抵活动在唐代宫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唐代 统治者招募了很多角抵好手以备用,“内园恒排角抵之徒以备卒招” (《角力记》)。朝廷还专门设有管理角抵相扑的机构,叫“左右军”, 亦称“二军”。另外,朝廷也会通过角抵活动选拔武术人才。

从隋代开始,中国有了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 续到清代,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科举制度主要是取“士”,选拔的 是文官。与此相对应,在唐代武后时期创立了 “武举制”,是专门为 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立的一项考试制度。

隋唐也是古代兵器发展的繁荣期。这个时期,兵器形制多种多 样,有刀、剑、枪、棍、矛等。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刀已成为军队 中最基本的武器装备。到了唐代,刀出现了四种形制:仪刀即仪 仗用刀;障刀即御敌之刀;横刀即佩刀;陌刀为长刀,即“古之斩 马剑”。

中国古代的剑形基本定型于唐代,而且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在军队中,剑逐渐被刀取代,朝着个体强身健体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剑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发展出了具有表演功能的 剑舞。

唐代的枪技较之前代也有很大进步,发展出了 “避枪”、“夺 枪”等技能。唐代出现了很多善使枪的人,如秦琼、尉迟恭等人。 五代时会使铁枪的人也很多。隋唐五代还有其他的兵器出现,如锤、 鞭等,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宋代延承了唐代的武术表演之风,“相扑”表演仍十分流行。在 宋代宫廷生活中,只要有重大的节日或宴会,就会有相扑表演。宋 代诗人杨万里在《角抵诗》中就形象地说出了当时的盛况“角抵罢 时还罢宴,卷班出殿带花回”。

宋代的剑舞表演亦有所发展,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这项活动,以 宋太宗为最。李煮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记载,宋太宗选拔 勇士,“教以剑舞,皆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 惧”。从这段话中还可以看出,宋时的剑舞较唐代有所发展,比如剑 舞不仅要“掷剑于空中”,还要能“跃其身左右承之”才行。

武术发展到宋代,已经十分繁荣,尤其是“套子”的形成,更 促进了武术朝规模化发展,形成了许多武术团体。虽然统治者不断 进行镇压,但是这种武术团体还是层出不穷。《水浒传》中描写的 “梁山好汉”就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反映。

宋明时期武术已趋成熟,其中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生了以拳 术为主体、配以十八般武器的训练体系,十八般武艺和十八种兵器 实际是相近而不同的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十八般武艺之说是宋代南 戏《张协状元》戏文中,是泛指各种武艺俱精通的意思。后来在文 学作品中都有各不相同的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施耐庵的《水浒全 传•第二回》说:“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 并戈戟、牌棒与枪扒。”这里却把《水浒》中使用最多的兵器朴刀 忘记了。明万历年间谢肇涮《五杂俎》称:“十八般:一弓、二弩、 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 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又、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 白打。”“白打”指的是徒手格斗,显然这十八般中除“白打”外皆 有艺有器,可称“武艺”。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兵器已不止十八种之多。一般说法是九长九短,也有一种说法为“武艺十八般,兵器三 十六”。即使三十六之数,也只能说是中国武艺的概貌,如蛾眉刺、 鸳鸯钺、阴阳锐、子午概等尚不在内。

文人谈兵、武将著书,更为武术文化的成熟和丰富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北宋仁宗皇帝命大臣曾公亮、丁度等人用了五年时间编写出一 部大型兵书《武经总要》,共四十卷。这部书是由朝廷出面编写的第 一部兵书,气魄宏大、影响深远,又非私家著述可比拟。

南宋名将岳飞对武术的贡献主要也表现在他的兵学思想中。岳 飞有“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思想, 直接被形意拳家引为造拳之据:“夫一本者,心意之灵也。”故而岳 飞素被形意拳家奉为祖师。

  1. 天下英才入我毂中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武举制度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据史书记载:长安二年(公 元702年),武则天颁旨,要求每年都像选进士一样,在全国招选善 习武者,并由兵部统管。考中者称“武贡人”,并委以重任。武举之 制,从此确立下来。

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坐射

射箭在当时称为“长垛”。应试方法为:在105步开外,立有箭 垛,垛上设有标明“五规(环)”的环首。应试者以坐姿用石弓和 六钱之箭每人引射三十发,不出第三规者中选,射入中心者为上, 入第二规(环)者为次上,三规(环)以外为次,淘汰。

骑射

“骑射”又名“马射”。应试方法为:立土垛上面覆盖鹿首,应 试者于马上持七斗力的弓,驰马弓射,全部射中为上,或中或不全 中为次上,全都不中为次。马枪

“马枪”是测试习武者马上用枪技能的方法。应试方法为:在 比赛场地四周分列四个木人,应试者骑马持枪在快速奔跑中以枪 击倒木人而应试者不能堕落。“马枪”课试法规定,“所用枪长一 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刺中三个木人以上者高中,其余 被淘汰。举重

举重在唐时称为“翘关”。应试方法为:应试者手举“翘关” (即门关)十次。“'翘关'是一种举重力课试方法,长一丈七尺, 径三寸半。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

“负重”是测试负重力和耐力。应试方法为:背负米五斛,行走 约二十步,为中第。材貌

“材貌”是身体素质外形挑选。应试者须在以身高六尺以上, “躯干雄伟”。不到六尺者被淘汰。

浏览2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