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播的功能是指武术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 社会所起的作用和效能。它是武术传播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实,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武术桎播的功能认识得越清楚,武术传 播的方向就越明确,效果则越显著,这是武术传播功能的意义所 在。武术传播者如果能够充分认识武术传播活动的功能,就会运 用各种传播手段和方式去展示和释放这些功能。研究武术传播的功能对武术传播活动的方向性、连续性和整 体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武术传播功能的深层次分析,有利于把握 武术传播功能的全面性。从呈现的方式来看,武术传播的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人们可以明显看出或感觉到的作用和效能;而隐 性功能则是人们不易察觉的作用和效应。这两者有可能产生正面作 用,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 Merton) 在《明显的和潜在的功能》一文中,把显性功能解释为有意图的、有意 识的、预想的功能效果,把隐性功能叫做无意图的、无意识的、未能预 想的功能效应。显性功能是武术传播者为实现传播目标而明确 提出来的,容易得到实现和发挥,而隐性功能则是在传播活动的过程中隐藏着,在很长时间后才反映出来或者为传播者所没有考虑 到的。比如,目前流行的武术学校,在武术传播过程中,其经济功 能是显而易见的,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却少有人探讨。从功能释放的效应来看,武术传播的功能又可分为正功能和 负功能。正功能是武术传播的正常效果,而负功能则是由传播者 或武术本身的价值功能的异化所造成的。比如,在师徒传承过程 中,师傅把武术技术与文化传授给徒弟,希望其获得道德和技艺的 提高,起到武术的教育功能,这是正功能的发挥。但若徒弟得到这 一技艺,却去危害社会,就会产生由于价值的转换而造成的武术传播的负功能。武术传播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性质的功能。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武术传播具有文化功能,对武术传播文化功能进行理解首先要明确武术自身的文化 性。首先,武术本身是一种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像中国武术这样 拳种丰富、流派众多的文化形态是极其罕见的。只有在中国传统 文化的背景下,才能产生这样丰富多彩的技击艺术。这种特殊性 形成了武术的文化性,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其 次,武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 经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其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自 然地融汇了易学、兵法、伦理、美学、养生、舞蹈等多方面的内容,使 武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以技术为载体在武术传播 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传播。由于武术首先是文化,所以文 化属性为其主要属性,武术传播的首要功能是文化功能。武术传播对武术文化本身发展至关重要,这是武术经久不衰 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术之所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不得不归功 于传播了。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在考察人类文化的发展 进程时说:“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是一系列 事件的流程,是一个时代纵向传递到另一个时代,并且横向地从一个种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个种族或地域。”怀特从传播的角 度,把文化看作是纵向和横向传播流程的统一体,对文化本质的 解释可谓独树一帜。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样具有这一特点。从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角度,武术传播主要有三方面功能。促进了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代代相传。武术传播的重要功能是承接和传播文化。它可以将武术技术 和武术文化继承并传播下来,使之世代相传并与其他文化相互作 用。不论是拳种流派的纵向传播,还是横向传播,都使武术技术与 文化得到了流传与保存。促进了武术拳种流派的交流和新的拳种流派的产生。武术传播能够促进不同拳种流派的技术与文化交流,在这种 交流中产生新的拳种或流派。如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陈 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赵堡等不同流派;南拳中蔡拳、李拳、佛 拳在传播中形成蔡李佛拳;王若斋集多家武技之长创立了意拳(大成拳);在少林寺佛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形式的 少林拳,等等。总之,武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 拳种,这是武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表现。在武术传播的过程中,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曾在社会上迅速发展的 木兰拳,就是一个创新的实例。竞技武术是武术体育化创新的典 型案例,少林拳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竞赛体系,但创新不能远离传 统或失去传统。促进了武术拳种流派理论和技术的增殖。武术传播的另一个功能是积淀和增殖文化。武术传播使武术 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以沉淀和积累。武术传播的时间越长久,文 化积淀就越深厚。这种积淀使武术理论逐渐丰富和完善,使武术技术更加精细和多变,使武术内涵越加丰富和深邃。这一特点符 合文化传播的规律。因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离不开世世代代的 传播活动。文化不是零碎的、瞬间即逝的画面,而是一种大浪淘沙 般的沉积,时间越久,内容越淳厚。不过文化的传承和沉积不是一 个简单机械而又僵化的传递过程,而是有所扬弃、有所借鉴、有所 创造的文化增殖过程。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完成了这种增殖,因为 武术传播过程中,考虑了如何通过更好的传播方式来促进武术技 术和理论传承和积累,为武术未来的发展服务。从武术传播对象的角度出发,武术传播具有教育功能,武术传播过程对传播对象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首 先体现在武德培养上,在传统武术中,武德的传播是一以贯之的, 由一般弟子到入室弟子需要进行武德的培养与考验,成为入室弟 子后,仍然要进行武德的考验与加强才能最后得到老师的真传。 其次,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意志力的磨炼、自信心的培养本身也 是一种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教育功能的实质是对武术习练者的身心调节和锻炼。从弗 洛伊德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自我作为社会的存在,首先有意识和 潜意识之分;其次,自我的各种冲动从里到外受到社会协调的干 预,即潜意识被压抑在人的心灵深处,企望获得解放。因此,人类 反复寻求释放压抑的途径,寻求各种各样的隐秘、迂回的途径,以逃避意识形态部门的检查。寻求成功便是转移升华,通过武术等 形式,以不违背道德约束的合理手段来释放被压抑的潜能,成为 社会可容纳的形式。武术运动,可以消除紧张与拘束,使人精神振奋,让人的潜在能量向无害的方向发展,让人的情感在武术习练过程中得到完善。因此武术传播对传播对象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教育过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武术传播的教育功能 逐渐由过去主要靠师徒传承转变为现在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学 校来承担。从武术传播者的角度出发,武术传播具有经济功能,武术传播的经济功能并非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而是武术 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功能。在 历史上,许多拳家名师都曾通过传拳授艺来谋生。太极拳名家杨 露蝉就在京教拳,许多民间拳师也把传播武术作为职业。武术传 播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得到发挥,各种各样的武 术馆、武术院、武术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据不完全统计,全 国武术馆校大约1 200多所,在校学生数百万。如此大的社会需 求,使武术传播者逐渐专业化、职业化。部分习武者只需要传播武 术便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从而达到生活所需。武校的教师、大学的 武术教师、体工队的武术教练等都在以传播武术作为自己的工作 和职业,许多拳种流派的传人也在世界各地通过传播武术达到谋 生的目的。武术传播者在发挥武术传播的经济功能时,其传播内容多以 武术技术为主,且以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的传播总体上处于弱势,这与竞技武术属于官方传播而民间传统武术属于民间传播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在开发武术经济价值的同时,要注重传播武术 的文化内容,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点,以利于武术在未 来能够越走越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急功近利,在获得眼前利益的同时,也将面临把武术的未来葬送的风险。

浏览3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