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馆传播武术技术的方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 是举办期限不等的各种训练班(所)、校。据文献显示,这种传播方 式中又包括了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等。中央国 术馆创办的青年和少年武术班是最有代表性的。首批学员有关福 全、张文广、李锡恩、温敬铭、刘玉华、杨松山等近20人。这些人中 许多在新中国武术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种训练班适应了 各种不同的武术习练者,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据不完全统计, 抗战前经中央国术馆各类武术学校训练过的学员达三四千。二 是派出人员进行武术辅导。各国术馆都派出过人员去军校、部队、 政府机关辅导武术。三是设立民众辅导站进行义务武术辅导。中 央国术馆1930年初在南京设立了一些民众国术练习场,每日义务 教授拳、械2小时,分为初、中、高级三班,3个月一期,每年4期。 教材内容各期不同。每期各级毕业均发给毕业证。学生不分性别,年满12岁以上者均可报名入学。这些民众辅导站免费传播武 术,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学习武术机会,同时也对弘扬武术文化 有重要意义。可见,举办义务的武术辅导站是一种传播武术的有 益模式。系统的组织传播模式。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国民党政府就通令各级行政区遍设相 应机构。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初,各地相继成立了地方国术馆 (社)。据不完全统计,到1933年年末,共有24个省、市建立了国 术馆,县级以上的国术馆就有300多所。许多地区、村也成立了国 术支(分)馆(社、所)。国内的各级国术馆都受上级国术馆和同级 政府领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国术馆系统。这种传播 模式,确保了武术传播的范围能够遍布全国,同时,在传播内容上 可以有所限制,比如,去除不科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传 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武术内容。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这 项传统项目的发展需要有群众基础,而这些群众基础的建立需要 群众对武术的认识、了解和懂得。现在中国的大部分群众对武术 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不深,成为向社会传播的主要障碍。武术向 大众传播,向社会传播,需要以技术为先导,以政府出面组织为外 因,鼓励人们习武。与中央国术馆相比,目前的官方武术传播机构 也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但缺少县级,而且,各个省级如武术院性质 的机构并未在理论上有太大建树,制约了武术的社会传播。 “术德并重,文武兼备”的传播思想。“术德并重,文武兼备”是中央国术馆的课程设置原则。这种 设置原则对武术的健康传播很重要。“术德并重”利于武术的健康 传播。只重“术”不重“德”的传播不利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且不 能培养出将来能为武术传播与发展做贡献的传播者。目前国内的 武术传播就非常需要加强武术道德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逐渐改 变社会对武术的认识误区,使武术能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有害于社 会。“文武兼备”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武术,这也是现代武术 馆校招生时向社会的许诺之一。“文武兼备”的思想可以提高武术 传播对象的文化理论水平,这对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整个文化界,武术人士的文化水平处于偏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是增 强武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文化理论水平的提高可以 使习武之人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把武术传播到具有较高社会地 位的人当中,使其提倡和发扬武术,提高武术的社会影响力。中央 国术馆就要求学员“学文习武”,开设的文科课程有国文、历史、地 理、生理、卫生、国术源流等,还有拳术方面的理论、图解等。中西结合的传播特点。中央国术馆在传播中国武术的同时,并不排斥西方体育,这与 精武体育会有共同之处,但方式不同。精武体育会在教授武术的 同时开设了西方体育的内容,而中央国术馆则单独成立了中央国 术馆体育专科学校,进行西方体育的传播。中西结合的传播方式, 可以吸收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中来,壮大武术的队伍,同时还可以 扩大中央国术馆的社会影响。据载,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的 篮球队就曾经取得过辉煌战绩,为学校及国术馆都扬了名,并向社 会传播了武术。通过“国术国考”带动武术传播。竞赛可以使武术的练习过程有个阶段性的目标,因此,竞赛可 以促进武术的传播。中央国术馆曾在1928年和1933年举行过两 届“国术国考”。虽然,其性质具有封建性,且在操作过程中有许多 落后和不可取因素,但其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显著的。首 先,通过“国术国考”可以扩大武术的影响,增加社会对武术的关注 程度,推动了武术文化的社会传播。如今天中国武术“散打王”赛 事,我们暂不论其社会效益如何,它毕竟提高了社会对武术的关注 程度。其次,“国术国考”由县逐级选拔,吸引了优秀的武术人士加 入到中央国术馆组织,壮大了传播者队伍。第三,“国术国考”类似 于古代的武举制度,它能够促进民间习武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努 力训练,以便有机会在“国术国考”中扬名,同时吸引社会上更多喜 好武术的人参加到武术者队伍中来。第四,“国术国考”对新中国 竞技武术的开展具有借鉴价值。“国术国考”在对抗项目以及武术 竞赛内容、竞赛规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对新中国竞技武术的 发展有重要意义。注重国际传播。中央国术馆传播中国武术的手段主要通过武术表演,以此让 世界了解和认识武术。首先是推向东南亚诸国。1936年1月,张 之江率领由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的“南洋旅行团” 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表演。所到之处,受到了 各国侨胞的热烈欢迎。新加坡的爱国侨领陈嘉庚激动地说:“…… 这是一支传播中国国术的先锋队,它将会把中国国术传遍东南亚 各国,乃至全世界。”旅行团武术队先后在新加坡大世界体育馆和 神仙世界体育馆进行了 10场表演,场场客满,座无虚席,且观众十 分热情,欢呼雀跃,掌声雷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离开新加坡时, 沿着铁路线,武术队还在金保、怡保进行了表演,受到了观众的热 烈欢迎。原怡保华侨黄济复先生就是受武术表演的影响,矢志学 习武术,后来在英国组建了“之江太极拳研究学院”,把武术传播到 了英国,可说是武术表演的强大效果所致。新加坡之后,旅行团又 到了吉隆坡、雪兰峨、霹雳、坛平、马六甲、槟榔屿等地。武术表演 的良好表现使各大报刊也参与了武术报道,促进了武术的传播。 这是传播的连锁反应,一种传播方式带动了另一种传播方式的介 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传播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最终将回馈于 传播事物本身。如这些表演促使东南亚的武术馆、武术会、武术学 校的建立。由于这些地方都需要武术教师,又促进了武术的技术1936年9月,第U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为了让世界认 识武术,促进武术走向世界,在张之江等人的建议下,组建了一支 武术队参加奥运会表演。武术队炉火纯青的技艺、出神入化的表 演,轰动了德国。这一届的奥运会主席李德华博士说:“没想到中 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德意志报》、《汉堡报》都发表了评 论,盛赞中国武术功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舞蹈性、高超精妙。 会后,法国、英国、德国一些城市都邀请中国队去表演,可见表演是 很成功的。奥运会是国际性体育盛会,有世界各国的体育代表团, 有范围更广的传播对象,因此此次赴德表演,可以说是中国真正向 世界传播的开始。张之江则可以说是使中国武术走向国际体坛的 第一人。除了进行表演、传播武术,武术队还印了三种小册子,如 太极拳、少林拳和武术宣传刊物,在每次表演时都分赠给来宾和官 员们。离开柏林时,将剩下的宣传品留给了中国大使馆,并留下 刀、枪、剑、棍等器械在大使馆陈列,供德国人参观学习,使武术传 播的效果能够继续延续下去。总之,中央国术馆虽然没有注重对武术技术进行国际传播,但 它通过表演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武术,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 了重要贡献。利用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体育盛会奥运会来表演、宣 传武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播方式与策略。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为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浏览3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