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对武术传播的作用很大。但是中国武术虽然源远流 长,绵延数千年,然而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代史籍中,却 很难寻觅到武术资料。直至明清时期,才出现了为数不多的较有 代表性的与武术有关的典籍或武术论著,如明代的《纪效新书》、 《武编》、《耕余剩技》、《武备志》;清代的《手臂录》、《拳经拳法备 要》、《内家拳法》、《蓑氏武技书》、《太极拳谱》等。其中一些还是 兵书。由此可见武术理论著述在历史上处于落后状况。这使武术 拳法、拳理的阐释只能以“口传身授”为主,缺乏理论传播的有力支 撑。许多技术方法都由于这个原因在同一个拳术不同版本的拳谱 中出现音同字不同或音字都相近的现象。至于在民间辗转传抄的 拳械谱之类的武术资料,却因极少示人使许多老拳家总结的经验 理论也毁于战乱或者丢失。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武术理论的滞 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传播。经分析,原因在于,一方面古代社会习武之人在整个文化界中的文化层次处于较低水平;另 一方面,由于社会上的重文轻武风气,武术没有在学校很好地传 播,致使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未能得到很好的武术教育。儒术武师 武禹襄阅读了《太极拳论》后撰写成了言简意赅的《打手要言》、 《四字不传秘诀》、《十三势行功心解》和《身法十要》等,还在钻研 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武氏太极拳,极大地促 进了太极拳的社会化进程。可见理论传播的作用是很大的。从武术文献的现状来看,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占据了武术古 籍的主要部分。武术史学专家马明达指出,汉以前的武术图书,绝 大多数在隋唐以前就失传了,因为它们未被《隋书•经籍志》和《唐 书•艺文志》所著录。魏晋人的武术著作,如《马槊谱》之类,后来 也失传了。总体上,汉魏以前的武术图书基本上没有传存下来,今 天只能在汉魏简牍和某些古类书中见到只言片语,隐约窥见一鳞 半爪。宋元以前的武术古籍,只有少量射箭图书幸存,其他的兵械 武术图书基本上一无存遗①。因此,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在武术古 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武术古文献少的原因与武术理论滞后的原因类似,一是古代 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文人不屑于为武术著书立说;二是民间武术 人士缺乏立文字的能力,主要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武术。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活态”保护武术的重要性,即人与人之间通过 师徒传承制进行传承。因为,只要武术的传承人活着,则可以重建 文献,人一旦离去,则武术的全部都将流失。这也提示“保护传承 人”对保护武术具有重要作用。四、民国武术传播的历史要件述评飕獭麴谶,马良之“中华新武术”述评民国初年,马良发起创编和推广《中华新武术》。马良(1878— 1947),河北保阳人。幼承家学,师从平敬一学少林拳和摔跤术。 1901年马良在山西陆军学堂任教习时,即以他所编的“拳脚科”和 “率角科”教授学生。1911年,马良任陆军第九协统驻扎山东潍县 时,邀集一些武术名家,编辑武术教材,定名为《中华新武术》。 1914年,马良任陆军第47旅旅长兼任济南卫戍司令时,再次邀请 武术界专家修订《中华新武术》。1917年,陆军部咨行训练总督和 警察总监定《中华新武术》为军警必学之术。同年夏,全国中学学 校校长会议决议,“以《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各中学校的正式体操”。1918年秋,国会表决通过“以《中华新武术》定为全国正式 体操”。中华新武术分为率角(摔跤)科、拳脚科、棍术科、剑术科,内容 上以传统武术为素材,借鉴兵势体操的操练方法,分段分节地配以 口令,制定出团体教练法,并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练到 对手的渐进训练原则,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 方式。中华新武术改变了原有的师徒传承的单一形式,从普及角度 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改变传承制度,使传统武术军事化、 体育化,注重技术,缺乏文化传承,对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有很大 的冲击作用。可以说,中华新武术的出现以及之后形成的教练模 式,对武术本身的真正传承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 整体传承,只是为学校武术教学提供了借鉴模式。“中华全国武术大会”述评,1923年4月,马良、唐豪、许禹生等联络全国武术界人士,发起 组织“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这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 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山东的20多 个武术社团参加了团体、单练、对练三种形式共上百个项目的表 演。此次武术大会,套路演练没有规则和裁判,与现在的竞赛有显 著区别,更接近于观摩交流大会,对武术传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它改变了庙会献技与擂台打擂的武术传统竞赛形式,对 武术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全国武术运动会给武 术界的人士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各个拳种流派在武术界内 部的传播,同时以竞赛的形式向社会传播武术,是一种武术文化的 传播。第三,全国性武术运动会不同于现在的武术全国锦标赛,锦 标赛只是武术中少部分内容在传播。所以,它为现代武术提供了 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即举办全国以及世界武术运动会,利用丰富多 彩的武术项目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全国武术大会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当今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 提供了一种模式。中国武术本属于文化而高于体育,从整个武术 文化体系来看,传统民间武术并不适于体育竞赛。新中国成立初 期,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也曾提出过武术的表演而非竞技的思路,但 最终武术还是走上了竞技的道路。从现在武术发展的境遇来看, 举办世界、全国武术大会更利于武术的广泛传播与文化传承。精武体育会的武术组织传播述评,精武体育会是近代最成功的传播中国武术的民间武术组织。 研究它传播武术的方式方法,可以为现代民间武术组织传播武术 提供借鉴。精武体育会创建于1910年7月,其前身是陈英士、霍元 甲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因为“学校”这个名称限制了招生范围, 所以,为了更加广泛地传播武术,改名为精武体育会。它是我国较 早的以研究武术、提倡体育为宗旨的综合性群众体育组织。总会 设在上海,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精武体育会在传播武术的 过程中有许多成功之处。主旨定位高,高举“爱国、修身、助人、正义”的旗帜,以“提 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精武会旗,又称三星旗,分别为黄、蓝、红,三星是代表体、德、 智三育,意即炎黄子孙都要以“三育修身”,强国健身,振兴中华。 其主旨得到了国内外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从而促进了精武会的 武术传播活动。注重武德传播,培养德艺兼备的武术人士。精武会训言:“凡我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以我所 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之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群;忠心待人,廉政守 己;见义勇为,积功于天爵,重振风教,多行而寡言;禀遵斯旨,庶几 完人。”精武会为会员制订的十条行为规范为:精武式之人物:三育训练,文武均能。精武式之人格:公正廉明,尊人守己。精武式之风度:诚实坦白,博爱平等。精武式之言行:坐言其行,证以事实。精武式之信守:一言一诺,重于订约。精武式之守时:约会守时,不求原谅。精武式之正义:尊重正义,不讲私情。精武式之服务: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精武式之福利:乃予于人,非取诸人。精武式之友道,爱己及人,视同兄弟。精武会章,外形如盾牌,盾者守也,矛者攻也。意即练武即保 身为国,绝非以此来攻击伤害他人,包含了武德教育的意义。精武会宗旨是:“以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体现了注重 武德传播的思想。注重武德培养,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使精武 会获得了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的专业武术组织如武术馆校等需要 借鉴精武会注重武德的思想。注重建立分会。通过分会加强组织传播是精武体育会的一个主要特点。1914 年,精武会在横滨桥福德里设第一分会,在南市中国商团设第二分 会,在萨坡赛路山东会馆设第三分会,并在浙江绍兴开设了第一个 沪外精武分会。1915年制定的《中国精武会章程》,正式将上海精 武会称为总会。设总部管理下属工作,开始向南方大中城市,以及 海外华侨集中地方发展。汉口、广州、佛山、汕头、肇庆、厦门、南 昌、南宁、天津等地相继建成精武会分会。在1920年之后,开始向 国外发展。

浏览3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