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精武本纪》记载:“本会教员,各派俱备,惟初级科目有规 定,以正始基,初级科目共十种,潭腿、工力拳、接潭腿、八卦刀、五 虎枪、大战拳、套拳、群羊棍、单刀、串枪,必熟悉此十种,方及他 技。”这就是闻名武坛的“精武十套”。据文献显示,其技击术名目 中就有黄河流域拳术66套、兵械89套、空手入白刃6套;长江流域 拳术7套、兵械18套;珠江流域拳术39套、兵械8套。技术内容的 丰富保障了武术技术的全面性,并且能适应不同爱好的武术传播 对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且,武术技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精 髓,是武术具有文化特征而不同于国外武技的主要方面。注重理论传播。为了更好地传播武术921年,总会创办了《中央杂志》(后改 名为《精武杂志》)来向社会传播精武精神和武术文化。此外,精武 会还编辑出版了各类武术书籍教材,如《精武本纪》、《精武外传》、 《潭腿》、《功力拳》、《十字战》、《合战》、《达摩剑》、《五虎枪》等数 十种,各分会亦出版月刊及专著。据上海体育文史委员会搜集,目 前已发现精武书目达63种。1990年9月,精武会还在上海举行 了精武国际武术邀请赛暨精武历史论文报告会。这也是精武会注 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明证。理论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通 过文字的传播,既传播了精武会,同时又弥补了技术传播的不足, 达到了提升武术魅力,扩大武术影响的作用。打破宗派门户,废除师徒私授,扩大了传播范围。精武体育会还“不争门户长短”,融南北于一炉,改“固袭宗法, 师徒秘传”为“公诸于世,团体传授”。传播内容多,范围广,把武术 展现在了国际国内大众的面前。精武体育会邀请了许多全国各地 的武术名家来传艺授课,如黄河流域拳师赵连和、张富献、霍元庆, 长江流域拳师陈维贤、孙赞轩、孙玉峰、霍东阁、罗玉刚等。他们各 有专长:赵连和善工力拳、节拳、单刀、夜战枪,陈维贤善五虎枪,孙 玉峰善双枪,罗玉刚善螳螂拳,等等。打破宗派门户公开授拳传 艺,扩大了传播者和传播内容,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注重吸收女子学武,极大地扩大了武术传播的对象。精武会认为,“健全女界,才能养育健全民族”,所以十分强调 开展妇女体育,提出“发展女子体育是实现妇女解放和振兴民族之阶梯”。1917年特别成立了“精武女子模范团”,不久又扩展为“精 武女子体育会”,以振奋女界,增进女界德、智、体三育为宗旨。同 时,还派员赴沿海城市和东南亚倡导女子体育。在这一方针的指 引下,广州、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相继成立了精武女会或女 子部。提倡女子体育与女子武术,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武术传播 的对象,增进了传播的效果。根据武术内容创编的新武术类项目 木兰拳以中老年妇女为传播对象,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中西结合的传播内容,备受社会的欢迎。精武体育会改“专事技击”与近代体育并举,使民族体育与西 方近代体育相映生辉。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给 我国的体育运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动摇了传统体育的主导地位。 其时中国体育界产生了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主张“全盘西化”,二 是主张“保存国粹” o针对这种情况,精武会审时度势,改“专事技 击”为中西体育兼容。在活动科目中分设“技击、兵操、文学、游艺” 四部。在游艺部的活动内容中,就包括足球、网球、铁球、铁饼、垒 球、体操、溜冰等西方近代体育,尔后又增加了举重、游泳等项。20 年代,许多地方的精武分会和精武总部都建立了排球队、篮球队、 足球队。这种既有民族项目,又有西方体育项目的传播方式,使精 武体育会能够适应更加广泛的群众,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使用了电影传播。电影作为新的传播途径能够把武术文化更快、更广泛地传播 到社会上。为了更好地传播武术,精武会使用了电影这一在当时 最先进的传播工具。据载,为了摄制精武影片,精武会召集学校 团体会操于精武公园,参加者逾千人。1918年6月,总会陈公 哲、姚蟾伯等赴汉口,放映精武影片,广为传播武术,获得了良好 的效果。注重国际传播。精武体育会下设技击部,专门负责传播与推广武术。1910年 至1920年期间,主要是向全国范围内推广传播,各地陆续建立起 了精武分会。1920年之后,精武会开始着手建立海外分会,扩大范 围,很快就遍及了东南亚一带华人较多的国家和地区。1920年,越 南西贡成立精武分会,同年9月新加坡分会成立,而后,吉隆坡、爪 哇、三宝垄相继建立了精武分会组织,开展活动。新加坡、吉隆坡、 槟榔屿等地区还成立了精武女子会或女子部。据不完全统计,到 1929年,精武会已有42个分会,总会员数逾40万。精武体育会国 际传播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技术传播。在武术技术方面,精武会 总部负责委任各地分会技击科(国操科)主任,并派武术教员与当 地武术教师一同执教,印发武术教材,统一总部开设武术拳械项目 的教范。各地分会选举人员到总部学习,学成后回所在分会执教。 注重技术传播使武术在各地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了武术 的国际传播。设有专门传播与推广武术的部门——技击部。精武体育会下设技击部,负责传播与推广武术。这一举措值 得现代武术工作借鉴。韩国也设有专门的技术研究部门国技院, 负责研究建立跆拳道的竞技体系,获得了成功。精武体育会是中国近代最成功的民间武术传播组织,为现代 武术的传播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现代武术中许多项目都可以以组织的形式进行传播,不断发展壮大。中央国术馆的武术组织传播述评,中央国术馆在中国历史上曾为继承、发展和推动中国武术乃 至传播武术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中央国术馆的成立 有官方色彩,因此,它是武术官方组织传播的典型范例。中央国术 馆成立于1928年3月24日,始称国术研究馆,馆址设在南京,6月 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中央国术馆在传播武术的过程 中有许多成功之处。取得了当时政府的支持,成为以官方传播为主的武术传 播形式。中央国术馆在筹建以及后来发展全国组织的过程中一直是由 政府支持的,所以,中央国术馆实际上是官方性质的武术传播组 织。相对于民间武术传播组织来讲,官方性质的传播无疑具有更 大的优势。中央国术馆是在1928年3月由政府要人钮永建、蔡元 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张之江等发起建立的,并由冯玉祥担 任理事长。在向全国建立国术馆组织的过程中,中央国术馆号召 各省、市、县成立省国术馆、市国术馆、县国术馆,馆长由各省主席、 市、县长担任,副馆长由武术名家担任。不少国民党军政要人如: 何键、白崇禧、刘湘、邵力子、傅作义等均为国术馆馆长。这些措 施起到了以国家力量传播武术的作用。在第一届国术国考时,中央国术馆特聘了国民党元老及实力 人物:谭延凯、李烈钧、张人杰、于右任、蔡元培、永建、马良为主 委。第二届国术国考时,参加者级别更高,有蒋介石、汪精卫、林 森、冯玉祥、李烈钧、蔡元培、戴传贤、于右任、孔祥熙、何应钦、孙科、钮永建等。这些政府高级官员的参与使武术的社会地位得到 了提高,从而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从传播的角度看,是利用了 “名人”效应来传播武术。与现在经常引用邓小平同志写给日本友 人的四个字“太极拳好”来宣传武术具有相同的传播思路。在民国 时期,中央国术馆通过得到政府官员的支持,一是可以获得国术馆 活动的经费,二是通过这些高级官员,提升武术的社会地位,使广 大人民习武的积极性提高,吸引更大范围的人参与到武术中来。
浏览3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