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率测定的意义
1.心率是体内生理机能的综合反应
要从众多的生理指标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并有效地将其应用于训练实践,那么,这种指标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对运动刺激的反应比较敏感,能够确切地反映身体负荷的不同变化;第二,概念上比较简单,理解难度较小,并且不易产生歧义;第三,不仅便于在实验室进行,而且应该有利于现场测定和实时测定;第四,易于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与评价;第五,易于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用。而心率则基本能够同时满足这些条件。表面上看来,心率似乎仅仅反映了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但实质上,它是综合反映体内各种生理变化的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身体机能对运动刺激的即刻反应或者慢性适应。心率之所以能够充当“窗口”的角色,是由于它的变化与运动负荷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身体运动必然会使得能量代谢增加,能量代谢增加必然引起心率增加。因此,在相当大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心率相应升高越多;反之亦然。
2.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的可靠指标
要使运动训练效果最佳化,取决于对训练三要素,即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与训练频度的有效安排与监控。在这三者之中,训练持续时间与训练频度比较容易控制,最难控制的是训练强度。所谓训练强度,并非指教练员在训练课中给运动员所施加的外部负荷,如速度、距离、间歇时间与方式、练习频率等,而是指这些外部负荷作用于运动员机体后,能够引起运动员机体所发生的真实的身体反应程度,例如机体在单位时间所消耗的热卡或在单位时间所消耗的氧气数量等。但遗憾的是,这些指标测定难度较大,测定仪器价格比较昂贵,难于进行实时动态显示,且一般只能在实验室内测定。因此,无论是对训练过程中生物反馈信息的实时性和实用性都不及心率。
研究已经证实,心率与运动强度、摄氧量与能量代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尤其当心率变化范围介于110~180bpm(次/分)区间时。换言之,在递增负荷运动直至次最大负荷运动中,随着负荷强度逐渐加大,随着能量代谢需求越来越高,摄氧量越来越高,心率也会越来越高。运动员的多数训练和比赛强度处于次最大强度以内,在这种强度范围,心率就像汽车内的“速度计” 一样,随着运动强度的变化,心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若通过实时监控掌握运动员心率的动态变化,等于源源不断地将机体对运动负荷发生反应的生物反馈信息及时传送出来。这样,教练员和运动员借助心率这个“速度计”提供的信息,便可对运动强度随时进行调整,提高训练效果。
3.心率监控是保证机体安全的“保险杠”
心率是评价运动员是否从大强度训练课或比赛中得到恢复的良好指标。这可以通过测量运动员的清晨心率(晨脉)来实现。清晨心率升高是运动员尚未完全恢复的重要迹象。有时候,运动员自我感觉已经完全恢复了,但心率却显著高于平日,这表明尚未完全恢复,并提示需要适当调整当日的训练计划。当运动员发生过度训练或者过度疲劳现象之后,在负荷过程中达到同样心率,主观用力程度会增加。例如,在进行某一强度间歇训练时,按照教练员的意图,运动员主观用力应该很吃力,而且心率应介于170~180bpm之间。但若运动员恢复程度不足,会在练习中出现下述情况:运动员自我感觉很吃力,难于完成规定负荷,但心率仅仅徘徊于150~160bpm之间。这个现象提示教练员,运动员体能尚未完全恢复,应该适当减量减强度。
此外,心率监测还有助于运动员从运动伤病中尽快得到恢复。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或运动性疾病后,一般都需要停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体能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因而在恢复最初,运动员在完成很小的工作量时,自我感觉用力程度很小,但心率反应往往很高。这就是说,在恢复初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自我用力感觉与对此负荷所发生的实际的生理反应不相吻合。在缺乏心率监测时,教练员与运动员往往难于觉察这一点。若能够利用心率监控,逐渐通过练习,有助于运动员建立起正常的与心率反应相吻合的主观用力感觉,并逐步过渡到正常训练。
(二)影响心率测试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机体内外的任何变化,包括心理方面的变化,都可影响到心率水平。因此,心率既是一个实用指标,又是一个易变指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心率安排训练强度或评价训练和恢复效果时,除身体活动的影响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心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主要影响最大心率。人的最大心率大约为220次/分左右。一般从20岁以后,最大心率开始降低,降低速率约为每年1次/分左右。所以,计算某人的最大心率时, 一般的推算公式为:220-年龄。但应注意,运动训练可以明显地延缓最大心率的降低速率,使最大心率始终保持于较高水平。
经过良好训练的女运动员与同等水平的男运动员相比,最大心率略有降低,但在完成同样绝对负荷的次最大强度运动过程中,女运动员的心率反应会高于男运动员。女子心率的恢复速度一般也慢于男子。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主要归因于女子的心脏体积较小, 导致每搏输出量较少,因此,要获得某一心输出量,就必须以加快心率来补偿每搏输出量的不足。
2.事与运动的肌群
这要区分两种情况。第一,完成最大负荷时,下肢参与活动者的最大心率会明显高于仅有上肢参与活动者。第二,完成次最大及其以下负荷时,上肢参与活动者的心率会明显大于下肢活动者,一般会高出1〜15次/分之多。这主要归因于,与腿部参与运动相比,手臂完成动作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较少,外周血流阻力较大(由于非活动肌群血管被压缩所致)。因此,在按照%最大心率安排运动强度时,一定要注意这个区别。若完成以上肢动作为主的负荷运动,则应采用以上肢动作进行尽全力运动所获得的最大心率作为参照。同理,下肢运动负荷的安排则应参照下肢运动所获得的最大心率。
因此,在安排上肢训练负荷时应当注意:尽管在完成最大负荷运动时腿部运动所引起的生理反应一般会大于上肢运动,但在完成任何既定的次最大工作负荷时,上肢运动所导致的血压、心率以及摄氧量一般却高于腿部运动。这样,对于腿部运动而言比较适宜的负荷相对于上肢来说就过高了。
3.心理压力
压力与情绪能够影响运动前和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相信几乎每位运动员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比赛之前,甚至在比赛的前几天,心率已经逐渐加快。这种现象称为身体机能对比赛的预先动员。赛前心率升高与比赛的重要性直接有关,而且与比赛性质也有极大的关系。这表明心率并不总是反映身体活动水平的良好指标,尤其是运动员处于焦虑状态或处于压力之下时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若利用心率评定训练负荷,往往会过高估计运动员的负荷强度。但若负荷强度为最大负荷或接近最大负荷,则心理压力对心率的影响就微不足道了。
4.海拔高度
在完成任何既定的次最大工作负荷时,在高原的心率总是要高于海平面水平。在高原训练时,若如同平原那样按照MHR(最大心率%)安排强度,则运动员实际承受的工作负荷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在高原,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的氧气少于平原,所以必须加快心率进行补偿。
5.温度和衣着
分析运动期间的心率变化时,必须考虑环境温度和衣着的影响。外界温度较高时,机体需要加大皮肤血流量以加强散热;而外界温度较低时,机体又需要加强产热以保持体温。这些都需要机体额外增加能量,并导致心率相应提高。而且,在高温下进行长时间运动时,随着出汗,会导致失水和血容量减少,引起每搏输出量减少。此时为了维持心输出量以满足运动强度需求,必须加快心率进行补偿。
衣着对运动期间和运动之后的心率反应也有影响。衣着相当于将身体与外界环境隔开,所以会起到防止散热的作用。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较厚的衣着会起到维持安静心率的作用。但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较厚的衣着会影响散热,从而机体需要分配更多的皮肤血流加强散热,这会使得心率进一步升高。在次最大运动期间,较厚的衣着会使得心率较高;而在间歇训练的间歇恢复期中,较厚的衣着会使得心率的恢复速度变慢。
6.日间差异
即使严格控制测试条件,也能观察到同一运动员在相邻两天完成等量的次最大负荷时,所测得的心率可能并不相等,日间的差异约为±5次/分。造成日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运动员慢性脱水、循环激素水平不等、糖元消耗程度不等、尚未从前日训练 或比赛中恢复以及睡眠不足等。
7.体液丢失以及脱水状态
训练时间较长时,如果忽视了运动员的适宜补水(以及电解质),会使运动员发生程度不等的脱水现象。发生这种情况时,运动员的出汗会发生障碍,导致体温相应升高,并由此导致心率相应上升。

浏览2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