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还存在对武术整体模糊不清的门派之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仍难辨武术 种类的好与差,造成许多人盲目练武。“含三为一”的方法,应用中国哲学的天理之道,提出人练武术,要遵循生命的规律。在武术训练的效果上,把武术动作的内涵和训练效果分为三类,从表演、养生和技击效果上检测与量化。
一类: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表演类武术。有的纯属娱乐和表演,表演难度以青少年为适 应人群,包括走钢丝表演等杂技武术项目。一指禅、梅花桩等特技都是体能有难度的技能, 要用不少的时间与精力去练成的一技之长,此表演类武术年纪大了的人不要去练习。
二类:可强国、强种,可称雄于世界技击竞赛的技击类武术。这类武术严格的说是智能、 体能、技能上有功夫,是道艺、是学问,学问可继承,可一代更比一代强。技击类武术的文化 丰富,其中的阴阳是技击武术训练中的唯物辩证法;八卦的象、数、理是以阴阳的矛盾而思变 的智慧,可指导武术训练者认识武术事物的本质,了解人的空间、方位、质量、能量及运动的 变化;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产生正确的武术技击变化细节。训练技击类武术的人一定要有 崇高的武德,一定是正人君子,决不会用精湛的武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危害,技击取胜是为 国争光。
三类:可全民健身的养生类武术,养生类武术充满中医学的身心养生和医学保健文化, 《上古天真论》的“天人相应”学说,从天、地、人的大生态角度上指出,养生要从道德修养开 始“正心、诚意、修身”,从仁、向善可清除心理障碍,达到心里平衡,使人的五脏之气得到和 谐与安定,不仅能够获得健康长寿,而且使思想健康,产生浩然正气,有益“齐家、治国、平天 下”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身体、精神、社会的安定状态,并非仅仅是不处于 疾病或病弱状态” 。不生病并不等于健康,身心健康才是健康,而且思想健康更重要。
中国武术有丰富的训练内容让人心身健康,单说中国道教的养生方法,本书100个篇幅 也装不下,主要是提倡讲卫生和符合生理卫生的运动。民间趣味类武术简单实用,小孩游戏类的武术生动活泼,这些都是健身的好方法。例如:中小学的眼保健操、广播体操是适应普 及的养生武术,养生类武术也包括经络锻炼方法,总之民间处处有这样的好武术。还有多如 牛毛的好拳种,能增强健康。但在训练中,既要动作简单,又不费过多的时间,还得让人们立 竿见影的受益,这就是含有医理可让人身心健康受益的传统养生武术,养生武术决不能有摧 残身心的训练方法。
选择练什么样的武功,比努力更重要。武术中有多元化、多学科的学问,某一门科学理 论只能有限地解释武术,挂一漏万,有的忽视武术的修身养性,有的忽视技击作用等,由此武 术传播、普及、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分类后的表演类、技击类、养生类武术,使训练者目标 明确,可促进各类武术,今后都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发展,武术一代不如一代的历史将 永远结束,社会教育与伦理对武术学问有这种要求。
第二节:实事求是,研究改革武术
1956年,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曾指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科学地改革武术是打开 武术发展大门的金钥匙,科学地进行武术改革要剖析武术,我们把传统武术自身拟人为娇 子,可发现传统武术自身卫生条件很差,封建、迷信、伪武术(神功)等病毒,侵害了中国传统 武术的健康,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尊重科学,方能有发展与创新,否则改变不了落后于外国 武术发展的状况。长期以来传统武术发展,以没有创新意思的挖掘整理为重点,走了弯路。 传统武术是学问,学问不是越古老越好,而是越科学越有先进性。
研究改革武术,只有用科学文化从思想上重新认识传统武术,尽量提高训练武术和爱好 武术人群的武术文化和是非辨别能力。练武没有明朗的武术文化,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 传统武术的内家拳,应用了中华民族华夏传统文化的太极、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当前任何 练武术的人都可学习应用,武术与时俱进需要更多与传统武术相关的边缘科学文化。改革 武术应该提倡中国武术双向发展,继承和保护传统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各传统门派的十 八般武艺和传统百家姓的武术都可原汁原味地保留和发展,保护现有的表演类的武术结构, 但不能有那些暗器、药物功夫和含魔术的伪武术等冒充上乘武术的行为存在。本书认为武 术与人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科学的改革可使武术不仅可形成有中国特色武术竞技项目,而 且可满足和丰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使学练武术者一生受益。
孙中山先生曾经号召:“以国术强壮中华民族”,并希望武术传递要青出于蓝胜于蓝,一 代更比一代强。国家因此在全国大、中城市小学、中学、大学开设武术训练,直至今天的武术 套路表演,国家对武术都非常重视,有许多为武术而奋斗的工作者。但由于传统武术是相对 封闭保守的,所以武术老师自己也很难学到传统武术的精髓所在,后学者真正懂得传统武术 深层文化很不容易,原因是中国武术长期以来失去了 一些科学文化,缺少科学规范,就连敢 于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武术精神也勉为其难,这是武术社会化的一个问题:武术社会化对 个人而言,是指个体学习武术文化,训练武术动作,熟悉并掌握武术走向社会所需要的规范、 礼节、风俗、技艺、传统、习惯等各项知识。并取得被社会所承认的身份和地位,在武术上成 为一个完整的、充实的社会人。武术社会化也是社会对个人学习、传授武术文化和武术各项 知识的过程,也是使个人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对社会而言,武术社会化是 指传统武术真才实学的本领和社会武术文化的积累,不断地从老一代人传递、过渡到新一代 人身上,社会的武术存在和发展因此不致中断,以前许多老一代的传统武术名师,为了自己 和自己的武术门派利益封闭保守,有些武术文化渐渐失传。导致现在许多青少年都是用宝 贵的学习时间,训练丰富舞台的表演武术,使武术缺乏养生和技击学问。
国家始终重视武术的发展,努力培养武术运动员。在几十年的全国武术表演比赛中,成 绩突出的是原北京武术队,北京武术队的前身是北京什海刹业余体校武术班,该队有优秀的 武术教练吴彬、李俊峰等人,使北京队曾在全运会等武术表演大赛中连续十几年夺得团体总 分第一的好成绩,培养了许多以郝致华、李连杰等为代表的武术表演冠军。训练表演的武 术,运动生涯很短,人的生命历程进入到中、老年就练不出青少年时期的许多动作,只能回忆 孩时的英姿,所以国家武术套路的难度和运动强度只适合小孩训练与表演,自然把想习武练 拳的中老年人拒之门外,中老年人也只有找适合他们锻炼的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来强身健体。 传统武术是顺应人体生命规律的武术训练活动,合理训练有养生和技击的作用,并可收到延 年益寿的效果。所以当今的传统武术太极拳发展得好,由原来的陈式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有 百家姓的练拳者,就有百家姓的太极拳。
中国传统武术社会化的目的就是:使练武者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养生和技击能力,突出 强国、强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武术运动、爱工作、爱科学。此外,还要遵守法律、遵守 公共生活规则,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拳与拳之间 互相促进等。时代在进步,人们训练武术的目的,在向健康生命历程、使人健康长寿转变,武 术改革应该以强壮中华民族为主,倡导科学规范后的中国武术成为世界体育赛场的竞技项 目。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和技击的技艺非常深奥,像海纳百川一样汇集了中华民族的许多 优秀文化,所以武术改革不可缺少的是科学文化。
浏览3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