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衡素质测试
1.平衡的概念与性别差异
平衡有两个概念,一种是静态平衡,另一种是动态平衡。前者是指人体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保持姿势稳定的能力。后者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维持平衡的能力。一个人的平衡能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平衡能力在发育到成人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提高。
性别与平衡能力的关系,有人认为女性比男性平衡能力强,理由是女性的上体窄细,下肢粗短,重心较低。但通过对同年龄组的男女性的测量发现,男性的平衡能力并不比女性差,原因是人体控制平衡能力的环节有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肌肉的反馈能力、感官的反馈作用及大脑皮层的分析作用,后者最为重要。一般来说,平衡能力主要 取决于后天的训练,而与性别的关系不大。
2.平衡素质的测验方法
(1)睁眼动力平衡的测验:让受试者在3.8厘米宽的平衡木上往返行进4次,记录时间及掉下来的次数。
(2)睁眼静力平衡的测验:令受试者用优势脚在2.5厘米宽的木板条上站立,记录站立的时间。
(3)闭眼静力平衡能力测验:试验方法同前,不同之处是让受试者闭眼,然后比较睁眼与闭眼时的平衡能力。
(4)金鸡独立测验:测验受试者用优势腿站立时身体的静态平衡能力。方法是用优势脚站立,另一脚置于支撑腿的膝关节处,双手叉腰。当受试者听到“开始”信号后,尽量使自己身体保持不动,一直到不能坚持为止。如果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算作失败:支撑腿脚掌发生移动;叉腰的双手离开叉腰的位置,用双臂来帮助维持平衡;另一脚离开支撑腿的膝关节。计算从开始到失去平衡之间的时间。共做3次,以维持平衡时间最长的一次作为测验的成绩。
(5)头手倒立测验:测量改变体位后保持平衡的能力。让受试者在垫子上做头手倒立,测定其倒立的时间。
(六)协调素质测验
协调性是指人体各肌肉群同步活动及有序配合的能力,如伸肌和屈肌、上肢与下肢、躯干和肢体等。协调是柔道运动员高质量完成动作的重要素质之一。在此介绍一种方法。
1.准备四块木板(15厘米*15厘米),两块放在桌上,两块放在地上。两块木板之间的距离为30厘米。
2.让受试者面向桌子坐好,两只手分别靠近桌上的两块木板,两只脚分别靠近地上的两块木板。当受试者听到“开始”的口令后,用手(食指)和脚(脚掌)按下列顺序以最快的速度反复接触木板:左手——右脚——右手一一左脚,持续1分钟,计算在 接触木板时的正误次数,每接触错一个部位,算作一次错误,共测3次,每次间隔1分钟。
3.上一组测验完成后,进行第二组测验。在进行第二组测验时,加上语言刺激,即让受试者在做动作的同时背诵,左手——右脚——右手——左脚。
4.计算与分析:第一,分别计算测试中每分钟接触木板正确与错误的次数;第二,计算3次接触木板正确与错误的总次数;第三,比较第一分钟和第三分钟正误数值的差异;第四,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测验3分钟所得的正误次数。最后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本测验方法还可以加大难度,如改变触板的顺序为右脚——左手一一左脚——右手等,以及在疲劳状态下进行测试。
(七)耐力素质测验
耐力指机体能够维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耐力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所动用的能量供应系统。前者主要利用有氧系统供能,强度较低但维持时间较长;后者主要利用无氧系统供能,可维持较高强度但持续时间较短。柔道项目所需要的耐力主要为后者。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场地测试和实验室测试。
(1)场地测试:可在场地上采用200~400米跑距离测试无氧耐力,采用更长距离测试一般耐力(有氧耐力)。
(2)实验室测试:可采用乳酸能商法测定无氧耐力,采用VOzmax和无氧阈测定有氧耐力。
1.无氧耐力的测试与评价
柔道运动员供能系统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尤其是磷酸原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对运动成绩影响更大。磷酸原供能系统主要完成数秒钟之内的运动,糖酵解供能系统主要完成2分钟之内的高强度运动。下面简要介绍这两种供能系统的测试与评价方法。
(1)磷酸原能商法
①测试程序:
甲、测定安静时血乳酸值。
乙、进行准备活动。
丙、自行车功率计最大运动:功率600W,转速100RPM,时间15秒钟。在第5秒钟达到最大功率。记录在此期间运动员所完成的总功(TWP)。
丁、运动结束后6分钟测定血乳酸,然后将运动后所测定的血乳酸值减去安静时所测得的血乳酸值,即得出最大运动15秒钟血乳酸值所产生的增量,记为HL415秒。
戊、按以下公式计算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
磷酸原能商= TWP15秒/HLZU5秒
②测试原理:在15秒钟最大强度运动时,机体主要动用磷酸原供能系统与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完成15秒钟最大运动的总的能量消耗应该是相同的。这样,若糖酵解供能系统所供应的能量越少,则磷酸原供能系统所供应的能量必然越多。由磷酸原能商的计算公式中可见,分子为15秒钟最大运动所完成的总功,而分母则为15秒钟内所引起的乳酸增量。由于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所以,15秒钟最大运动所运用的糖酵解供能的数量越多,公式中分母的值就越大,从而使得所求之商就越小。
③测试结果的评价思路:从上述测定与计算原理可看出,若所求得的磷酸原能商越大,则表明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2)定量负荷法
①测试程序:
甲、测试运动员安静时(运动前)血乳酸值。
乙、令运动员在活动跑台上进行定量负荷运动:
男,速度 22km/h (6.11m/sec),坡度 7.5%;
女,速度 20km/h ( 5.56m/sec ),坡度 5%。
丙、跑台运动时间:4.5秒。
丁、跑台运动强度:最大用力。
戊、运动结束后即刻采血测试血乳酸。
己、恢复期第2、3、6、8分钟采血测试血乳酸。
②测试原理:在4.5秒钟最大强度运动时,机体主要动用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少量能量由糖酵解系统供给。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所供应的能量越少,生成的乳酸也会越少。这样,用运动后血乳酸的最高值减去安静乳酸值,其差值可以反映出糖醇解供能系统在运动中参与供能的多少。在运动后恢复期,我们之所以要连续多次采集血样测试乳酸,其目的是试图找出在负荷后血乳酸的峰值。
③测试结果评价的基本思路:从测试原理即可看出,在这种短时间定量负荷运动中,磷酸原供给能量的份额越多,糖酵解供能的份额就越少,所生成的乳酸就相应越少。反之,运动后乳酸的增量越大,表明完成该负荷动用了较多的糖酵解参与供能,间接反映磷酸原供能能力较差。
(3)反复30米冲刺法
①测试程序:
甲、采集血样,测试运动员安静时(运动前)血乳酸值。
乙、令运动员在运动场地上进行3组30米最大速度冲刺跑,次间间歇2分钟。
丙、这组第三次30米冲刺跑后,在恢复期1分钟采集血样测试乳酸水平。
丁、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4组30米最大速度冲刺跑,次间间歇仍为2分钟。
戊、这组第四次30米冲刺跑后,在恢复期1分钟采集血样测试乳酸水平。
己、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5组30米最大速度冲刺跑,次间间歇仍为2分钟。
庚、这组最后一次30米冲刺跑后,在恢复期第一分钟和第四分钟分别采集血样测试血乳酸。
辛、所有30米全力冲刺跑均须记录成绩(跑的时间)
②测试原理:完成30米全力冲刺跑也是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因此,同上述两个测试所用负荷的基本目标一致,在此测试中,运用多组(总计3组)、多次(总计12次)的30米全力冲刺跑,其主要目的也是在充分动员磷酸原供能系统供给能量的前提下,检查糖酵解供能系统参与供能的份额大小。衡量糖酵解供能多少同样也是通过多次乳酸测定所获得的最高值减去安静值,得出运动员完成该项测试所产生的乳酸增量。运用多次乳酸测定,其目的就是试图比较准确地找出运动过程中乳酸的最高值,以便提高测试的可靠性。
③测试结果评价的基本思路:由于每名运动员的个人运动能力不同,所以完成30米全力冲刺跑的速度也不尽一致,而且由于个体运动程度的差异,加之每名运动员的供能系统的供能效率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利用这个场地测试项目评价运动员磷酸原供能能力时,应当结合30米冲刺跑的速度进行分析。
评价思路是:第一,同等速度情况下运动后的乳酸增量越少,表明其璘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越强;第二,同等乳酸增量情况下,速度越快者,其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越强。总之,必须将跑速与乳酸增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浏览3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