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认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载体, 彰显着不容忽视的民族凝聚力,充分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征。无论是何样的民间文化,在其本民族影响力日益深远,甚至在世界这一大范围内它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日趋现代化、商品化、工业化、旅游化的今天,民间文化并未受到多大重视和推崇,相反这些 珍贵且优秀的民间文化正在以一种不可见的速度走向消亡,难以挽回。由 此可见,武术真正处于一种“前后夹击”的危机下,前为西方等外来武技冲 击,后为现代竞技体育挤压下,武术传承艰难,后继无人。在此种现实问题 的考验下,我们必须及时就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究,必须警醒过来,中国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中“武”文化的标 志,是历史的滚滚车轮人民奋斗的智慧结晶,不可以也不允许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生尘堆灰。

一、传统武术文化的抢救与继承

格斗与搏杀为武术的本质,其中有一些被改造使其适应于大众健身需 求,而更多的传统武术招式并不适于广大人群,其中招法及训练方式难懂难学,需要真正热爱武术,且具有武术精神,不惧清贫与寂寞的人才能挑 起武术传承的历史使命。曾经,原国家体委开展过一次声势浩大的“传统武 术挖掘整理”工作,然而并不能一蹴而就,做不到“毕其功于一役”,它是 需要时间去反复连续推进的历史性工程。传统武术与当代竞技武术的发展联系出现断层,当年的挖掘整理所得成就配合不了竞技武术的发展,最后这一 浩浩荡荡的工作中得到的成果最终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及应用因此,我们 呼吁,传统武术发展日益凋敝的今天,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我们应该 加大对它的保护力度,能留则留,应弃则弃丝利用相机等现代数码科技及文 字记载来保留武术文化印记。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应当妥善科学地保护下来 那些记录,抢救得来的珍贵原始资料及重要文物,最好投入一定的资金及人 力修建相关武术博物馆或民间资料馆,更好地收集及保存传统武术的珍贵资料及文物。另外除了保存武术资料外,还要尽可能做到资料中武术技艺得到流传推广。传统武术的传承任务需要人来完成,如果失去人这一主体便成为 一纸空谈,因此我们只能寻找真正热爱武术的人群,寄希望于在这些少数人 群,借他们对武术文化不可动摇的情愫,忠诚于武术的武术精神来捍卫武术文化的尊严。从古至今,传统武术的传承一直沿袭着师徒制,它非封建糟粕,相反是 一种最适宜民间文化传承的绝佳方式,它体现东方文化中鲜明的责任感强和 丰富感性这一特点。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 由师父和徒弟结合而成的传习双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被界定后的师与徒,便自然而然地与儒家中师与徒的礼仪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从此,师与徒的礼仪规范,便成了其身份地位的最佳形象代表,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无不培养着师徒之间的深厚情感,无不孕育着师父超强的 责任心和徒弟发自内心的敬畏感,无不聚集着作为门派团体的无以言表的精神力量。目前,中国相声、戏曲、中医界仍然承袭与古时一样的拜师递帖意识。上海和北京等地区,一些民间的拳术个人或群体已进行了公开的拜师仪 式,也吸引了一些外国人前去拜师学武,他们用此种传统方式去学习传统武术,接收中国武术文化的熏陶,承担了本门派技艺的继承与传播,他们认为 这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责任,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二、将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本国及民族特有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 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表现明显不同,精神文化常常是人们忽视的部分。中科 院杨叔子院士曾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 文化,不打自垮。” “正因为中华文化有了不起的凝聚力、创造力,所以中 国有了不起的生命力、战斗力。"文化的逐渐流失消亡已成为各个国家都面 临着的严峻问题,民间乃至政府及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去挽救和保护即将流失 的优秀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尤为重视。武术界限模糊,其概念比较笼统,若将传统武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不可能。可以看出的是,传统武术中具备良好条件的武术流派率先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不可能的,是切实可行的,它会在武术领域中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的有少林功夫、沧州重刀梅花拳及回族武术。另有陕西的红拳和沧州的八极拳也正在为申报非 物质文化遗产做着积极的准备。申报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传统武术相关的一切,比如史料及其经典套路和功法等将会重新得到人 们的关注。总的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对武术进行挖掘 整理的好机会。自古以来,传统武术流派众多,尽管发展到现在,当年统计 的129个拳种中很多拳种已经不存在,并且一些偏僻稀有的拳种和高深晦涩 的武术理论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希望并期盼着真正热爱及理解传统武术的武术爱好者去做这件事情,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建一座桥、筑一道保护 之林,使传统武术能够在肥沃的土壤和新鲜的空气中健康而茁壮地成长。除 此之外,我们也要弄清楚传统武术之中真正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有哪 些部分,以前留存下来的兵器及设施也可以说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是真 正需要保存及保护的是武术练功的技巧和方法,而真正需要保护的则是那些 言传身授的格斗技法和劲力、练功的方法和技巧、传统的拳谱歌诀的编纂方 法等种种相关的文化链接。在审视和研究一种单一的拳种时,我们需要从文 化的立场角度去看待其拳种本身,比如,少林寺申遗并非以“少林武术”为 名而是以“少林功夫”进行申报,显而易见,与“少林武术”相比,“少林功夫”所显示的文化内涵和容量要更深更多。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 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才是有价值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悠久,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不仅有秀丽的自 然风景和壮观雄伟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建筑,还有丰富灿烂的为国人所骄傲的优秀文化艺术,这些全部都是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热潮席卷全国,其中,杨柳青年画、古琴、纳 西古乐等已经成功申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令人欣慰鼓舞的是,武术中一些武术拳种也列入了第二批目录,这很大程度肯定了传统武术文化的重 要地位,为困顿原地踌躇不前的传统武术发展带来了一丝希望和一线曙光。 现在我们的任务应是积极抓住申遗这一历史机遇,投入申报工作中,因为传 统武术并不是简单的“现代化转型的体育”,而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本民族独特特色的文化,是一种身体的文化和击技的文化,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对我国发展尤其重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奋斗和拼搏,是时代与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文化全球化对我们本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这时,我们更应该站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我国传统文 化在本国乃至世界上夺得一席之地,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有利于提高本民族 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民协调发展,促进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传统武术成功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武术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结束,它更需要我们付出真情,怀着对它的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牺牲精神,支持并且呵护 它,这样,传统武术才能回到历史轨迹,涌动着一股新鲜的血液,焕发它独特的魅力。

浏览3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