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术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武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世界人民需要中国武术,武 术在中外交
往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随着我国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把 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这一议题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1987年到1989年 先后两次分别在日本、香港举办了亚洲武术锦标赛。1990年,武术首次被 列入第^一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4年广岛亚运会和1998年举 办的第十三届亚运会,武术都被列入了正式的比赛项目。这表明中国武术 已经完全被亚洲人民所接受。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 成立,1991年10月,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表演和比赛。1997年11月在意 大利罗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有60个国家800多名运动员参 加了比赛,是历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参赛国和运动员最多的一次。目前,亚 洲、欧洲、非洲都已经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国际武联主席、国家体委主任 伍绍祖表示,国际武联代表大会将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交一份报告,以寻 求国际奥委会对国际武联的承认。武术作为中国的一项兼有竞技和健身的 运动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将是东西方在体育和文化上的一次重大的融合。 现在中国武术教练遍布世界,正在起着推进武术走向世界的作用。中国武 术工作者,正在奋发不懈地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武术必将成为奥运会 正式比赛项目。
第三节传统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一、传统武术的特点
(一)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
- 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
自古中国武林崇尚“武以观德” “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修德”的信条。 历史上各个武术流派几乎都把武德摆在首位,这同中国是个重伦理的国家,或 如有的学者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 注重和谐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艺术形式如书法、戏曲等都以“和谐”为最高标准, 武术也不例外。当然,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要求协调,受中国传统哲学“一天人, 合内外”思想的影响,武术中的协调却上升到了一种更高的高度——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这里的“内”和“神”主要指通过外在形体运动所表达的内在心神 意气,“外”和“形”主要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所组成的外在形体动作。 和谐不仅是武术的技术要求,而且是武术追求的技术目标,甚至成为行家里手 们一生的追寻探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
响,使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注重和谐,就是指要实现人与物的和谐, 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习武者正是由于重 视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故习武者尚武而不随意滥用武,在解决矛盾之时遵 从先礼后兵,遵循《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是传统武术各 拳种的一个共同要求。武术所强调的“合”,其实质就是协调、和谐。所以武 术的“合”不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领和要求,更是武术的一种重要 理论,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武术这种既讲究形体规整,又求精神传意的协调已经超越了一般体育项 目所讲的协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要领,更是武术的终身追求。这种周身上下、 由内及外、由此及彼的和谐是整体意义上的高度和谐,是传统的“天人合一” 武术中的具体体现。武术追求内外和谐的技术特色是其区别于只追求外在身体 协调的各类体育项目的主要特色。
- 注重内外兼修
中国文化是在长期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是一种以农耕经济 为主的文化。中国人的理想追求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并不喜欢向外扩张和 远征。不向外,则必然向内倾,反观自身,重视个人的完善,讲究自身的修炼, “内圣外王”被奉为最高境界。正如王阳明所总结的中国人的思维“不离日用 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它既是最实际的,也是很理想化的。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演变也离不开内修外炼的内倾性文化模式。无论哪一 种拳种流派,除了外在技术的要求,都有对内的约束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 习练武术过程中去约束行为,遵守门规,修炼道德,陶冶境界。尤其在明清 时期形成的各个拳种流派,都有相应的清规、戒条,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 武德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德为艺先、武以德立、未曾习武先习德、尊师重 道、礼仪为上、宽容谦和、不凌弱逞强,等等,生动地说明了武术重德修内 的特点。古代比武较艺的“点到为止” “八打八不打”,,择徒授艺的“五不 传”等都是武德的具体条目。最初的武德本来是对习武者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机制,它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制约着习武者不随便滥用武力。在习武者以此 为镜而不断进行的技艺身心的修炼过程中,逐渐将这种要求内化为自身精神 品质,发展成为如何做人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说,经过了历代的演进以及无 数习武者长时期“内外兼修”的锤炼,武德己经升华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并内化于习武者深层意识之中。习武者正是通过“内外兼修”的习武过程从 而达到了 “内圣”的要求,以其独具特色的侠义精神作用于社会,而实现''外 王”的目标。
正是在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武术由一门单纯的技击术发展成为一条 修身的实践途径,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防卫性特色。儒家思想提出以“仁”为 核心的智、仁、勇“三达德”,而武术具有以“仁”的心境进行对抗的特点。 武术比试的“点到为止”,太极推手的较艺形式、中国式摔跤的三点着地为输, 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
- 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整体的思维方式,即在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 规律的把握上,更注重对立面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道观的重要特点。把 这种观点运用于方法论上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传统武术中表现为 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与细节,又更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 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气势,动作的衔接要顺畅,全套的演练要气韵生动、气 势连贯、一气呵成。如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这正体 现了太极拳演练时整体上气势宏大的要求。
与医药学、美学等密不可分
武术与中医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基础理 论与天人合一说、阴阳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是相通的。同属 中国人体文化的武术与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以致 使武术的一些拳种具有防疾治病的功能,而形成武术养生学和武术医学。
体育和美自古相连。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还是一种审美文化,中国人 的泛艺术观自古就有一种诗情思维和诗情态度,中国人的泛艺术观念使之看待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自觉的审美意识,善于将生活日用的事物加以清远高雅 的美化,富有诗意的理想化,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桃花源世界。正是这种审美文 化,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善于将技术艺术化”的特点。
古希腊把裸体运动当作人体美的最佳体现,但是把体育作为美学的一个 确定领域,形成体育美学却是20世纪的事情,而在中国,古人很早就对自己 的身体有了审美意识。《诗经》里不少篇章都有歌颂人体美的内容。武术是 中国古代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一项活动。武术表演中以踢、打、摔、拿、 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组成的套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例如太极拳就是由 连贯不断的圆形所构成的柔中有刚的优美运动。它所表现的内外合一、形神兼 备、舒展大方、节奏鲜明等特征,以及手眼身法步等,都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 之美。武术除具有技术美、动作美、形体美等形式美外,还具有内外兼修、形 神兼备的内在美。
- 技击性
技击是中华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不管武术的技击体系如何发生变化, 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传统武术也正是由于攻防技击的特点而 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既有强身养心功能,也有一定的防卫 功能。
- 与养生术的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术几乎如影随形。特别是秦汉以后,养生术与传统 武术更是密不可分。它们共同发展、互相提高。
- 娱乐性
中国传统武术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 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赏,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
传统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愉悦,二 是人们从对传统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享受。
传统武术的运动特性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融合了功法、套路、技击、养生、表演等诸多方面, 具有很强
浏览3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