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割据一方,图强争霸,法家政治家韩非曾 经评论说:“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经济、军事的发展都需要人的 力量来支持。荀子在评论当时各国诸侯强弱的原因时说:“重用兵者强,轻 用兵者弱。”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荀子并举出了各国不 同组建军队的方法:“齐人隆技击”,自管仲相齐的时候便下令国中各乡推 举有拳勇股肱之力的人。“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这个“度”便是全副 武装,“日中而趋百里”,以跑步能力作为取舍标准。秦国是尚武力的国 家,极为推崇力士。《史记》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赵国则是倡导剑术,《庄子》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 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 年。”这些不同的建军方针经过各国诸侯的倡导,历数百年之久,遂成为 一方的传统习俗。对此,《汉书•地理志》曾有简要的记载:(燕地)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卫地)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刚武,上气力。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故其俗夸奢,上气力。这是说各个地方继承前代的遗风,形成了尚武的习俗。还有些地方由 于本身的地理条件也形成了尚武的习俗:天水、陇西,山林多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 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 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自武威 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 域……地广民稀……咸以兵马为务。……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懊伎, 好气为奸。……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 徙,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雁门亦同俗。西北边塞地区的人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好武尚勇,练习骑 射,因为战功而封侯拜将者不可胜数。汉代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 说,这是由地理环境形成的民俗所造成的。楚国是战国时的大国,秦楚决战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战役。楚国虽 然战败了,但是楚国的民气并未衰落,故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 言。秦末农民起义军的三位领导者,陈胜、项羽、刘邦皆是楚人。项羽, 下相人,刘邦,丰邑人,皆属于楚地沛郡。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河 与秦军决战:“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李广的孙子李陵欲率领五千步卒出塞远征,汉武帝恐其兵力薄弱难 以独当一面,李陵强调他手下的战士都是荆楚之人,能征惯战的勇士。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大夫与贤良讨论边塞战争问题,大夫盛赞吴楚 勇士作战勇敢、战斗力强时说:“况以吴、楚之士,舞利剑、蹶强弩,以与 貉虏骋于中原,一人当百,不足道也。”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原来的楚地是 具有勇敢强悍的民风,在两汉时期闻名于天下。齐、秦是战国时雄踞东、西方的两个大国,但是,由于齐王建不战而 降,齐民无不怨恨。在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之战中,齐地立王者最多。汉 朝统一天下之后,田横犹率“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汉高祖派遣使者招 降,而田横认为:“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 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田横自到而死。在海岛上的五百壮士听说 田横死了,亦皆自杀。汉宣帝时派遣能吏龚遂为渤海郡的太守,龚遂到渤 海郡,见人民多有带刀持剑的风气,于是劝人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南粤王反叛,汉武帝派兵征讨,身为齐相的卜式上书皇帝:“愿与子男,及 临淄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以尽臣节。”也就是要求皇帝征调齐地 的后备兵参加征南粤的讨伐大军。汉末黄巾农民大起义,由于领导层的不 力,致使起义失败。齐地青州百万黄巾军流散于济南郡一带,曹操收“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后来,青州兵成 为曹魏建国的骨干力量。由此可见,汉代的齐地也具有强悍不屈、习武尚勇的习俗。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徙各地豪强大户于南阳郡,造成了南阳郡的强 悍民风。在王莽暴虐篡政、西汉灭亡之后,激起了全国人民大起义,以刘 秀所率领的南阳子弟兵战斗力为最强。在著名的昆阳大战中:“光武乃与 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阵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殖百余里间。” 东汉王朝以此战的胜利 奠定了基础。后来,光武帝论功行赏,云台二十八将中南阳籍将领就有 十一人,说明了南阳地区也具有习武尚勇的风俗,因而才能在战乱之中异 军突起、建立功勋。全国各地崇尚武勇的民俗在汉代得到了发扬,这对于推动民间练习武艺、喜爱兵器击刺娱乐、促进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养士之风大盛,在士的阶层里出现了一批舍己救 人、扶危济困、轻死重交、贵友尚信的武士。这些武士以其特立独行,对 抗社会的名利追逐,受到人民的尊敬,被称为“侠”。如专诸、豫让、要 离、聂政、荆轲、高渐离等人,以匹夫之身,拔剑而起,诛暴除奸,伸张 正义,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侠之所以被世人重视,除了他们具有 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侠义的心肠,还因为他们都有过人的击刺本 领,能在闹市之中、朝廷之上,置人于死地。韩非在《韩非子•五蠹》中 描写了侠和武的关系:“侠以武犯禁”,“群侠以私剑养”,“游侠私剑之属”, 侠和武、侠和剑术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侠士必须要具备过人的武艺、高超的剑术,否则便无法完成扶危济困、舍己救人的理想,便不能称之为侠。战国时开始有了武侠,到了汉代,武侠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以说是 极一时之盛。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早就看到了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 在《史记》中特为武侠立了《游侠列传》。史籍中记述的游侠有鲁朱家、楚 田仲、洛阳剧孟、较人郭解、符离人王孟、陈周庸、诸白、梁韩无辟、阳 翟薛况、陕韩孺、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 太原卤公孺、临淮倪长卿、东阳田君孺、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 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列举了一大长串的地方武侠名单。东汉 的史学家班固在《史记•游侠列传》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万章、箭张回、赵 君都、贾子光、楼护、陈遵、原涉等人。司马迁、班固所写入史籍传记中 的人,只是社会上知名度较大或者专业的游侠,一般的武侠均未提及。而 在行为中具有侠风义胆的人,在汉代比比皆是,在《史记》《汉书》《后汉 书》的王侯将相列传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写:“以任侠自喜” “好任 侠之然诺”“少年好侠”“以任侠为名”“轻侠少年”“交通轻侠,借客报 仇” “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这些人都曾经是武侠,或者是与武侠相结 交,只是因为在其他方面有突出成就,超过了武侠名声,因而未被列入 武侠之流。范晔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中对汉代武侠习风的形成做了简 要的评论:“汉祖仗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 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仇,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 成其俗矣! "汉代以武力建国,武将权重,地方民风强悍,这是汉代武侠兴起的社 会原因。汉代虽然也有“匹夫之侠”“闾巷之侠”的个人武侠,但更多的是 “乡曲之侠”,即侠的集团化。汉代有地方武侠集团,也有个体的游侠,凭借个人义气行侠,为人报 仇雪恨、伸张正义。东汉的名将祭遵原来是一个儒生,“少好经书,家富 给”。但是,他受到了当地郡吏的欺凌,于是祭遵“结客杀之”久 他所结的 客便是侠客,是社会上的个体游侠。苏不韦原来是东汉的世家子弟,其父 苏谦当督邮时为县令李嵩冤害而死,为了替父报仇,苏不韦“变名姓,尽 以家财募剑客" 去刺杀李嵩。东汉末年,兖州刺史第五种受宦官单超的 陷害,迁徙朔方为吏,而朔方的太守董援是单超的外孙,实际上是想把第 五种贬到朔方时加以陷害。第五种的旧属孙斌于是“将侠客晨夜追(第五)种,及之于太原,遮险格杀送吏;因下马与种,斌自步从一日一夜行四百 余里,遂得脱”。这些“客”都是个体游侠,能为社会上受冤苦的人解危扶 困、报仇雪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侠客又被称为“剑客”,说明武侠要具 有行侠的义气,也必须具有高超的击剑本领,否则侠气便无所体现了。除了集团的武侠和个体的游侠,汉代更多的是具有侠的意志行为,但 尚不足称为侠的广大群众。东汉的阳球原来是大姓冠盖之家,“能击剑, 习弓马,性严厉”。

浏览4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