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是以活动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而达到“亦以除疾,并利蹄 足”的目的。健身、疗疾也是武术文化的特征,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 经捷要篇》中对拳术的定义是:“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 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这里说的“惯勤肢体”便是通过身体活动 达到身强体壮;只有身体强壮了才能够学好武艺,练习好杀敌本领。少林 寺是唐代武术的发源地之一,觉远上人在订立少林寺练武《戒约》时,其 第一条就明确规定练习武术的根本目的是强身健体:“习此技术者,以强健 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 明末清初的陈王庭创编了太极拳,无名氏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歌诀》 中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 老春。”太极拳从其形式、内容及功效来说都是拳术与导引相融合的产物, 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一种手段。清代武术家曹竹斋说:“江淮间健者 莫能当其一拳,故称曹一拳。……拳棒,古先舞蹈之遗也,君子习之,所 以调血脉、养寿命。”武术从其形成到发展都是以“调血脉、养寿命”为目的,一直沿着强身健体的方向发展前进。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著名人物,创建了武当道派的内家拳,有的书 上认为他是宋代人,《明史》中有他的传,明确他是元末明初人。道教自东 汉时创立一直以长生不老、成神成仙为追求目标。其修炼方法有到海外求 神仙、觅不死仙药及炼长生不死的金丹,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到了唐末 宋初时代转而为练习气功,称之为“内丹”。道人吕洞宾作《鼎器歌》,说明炼内丹的鼎器是人自身,也就是从人 的自身寻找长寿的根源。五代的陈技炼内丹创“睡功诀”,又名“蛰龙法”, “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虽能长生,但缺少生活乐趣,说明道教的修炼方 法开始向可以操作的导引方向发展。宋真宗召集道教徒张君房编纂道教全书《云笈七签》,其中《杂修摄》 便收入历代的“导引术”几十种,说明此时道教已十分重视身体锻炼了。到了元代末年,张三丰便把拳术与气功相结合而发展成为一种健身的 内家拳。“内家者,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 与少林之主于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内家拳不仅吸收了导引的气 功,还融入了导引的经络学:“凡搏人必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 切如铜人图法。” 铜人图是宋代人将古代的经络学所经过的穴位标注于 铜人身上,以便学习。内家拳就融经络学于拳法之中,主张打击人的要 害部位。同时,内家拳也以经络学原理为人疗疾:“甘凤池,江南江宁人 也。……手能破坚,握铅锡化为水。又善导引术,同里谭氏子病瘵,医不 效,凤池于静室窒牖户,夜与合背坐四十九日而痊。"可见,导引文化中 的健身疗疾功能也被武术吸收。早在东汉人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越女论剑”中已经把阴阳学说融 入武术之中:“道有门户,亦有阴阳。”把阴阳互变、相辅相成的原理融入剑术之中,阴阳消长、攻守互补、进退交替、静动相制、矛盾对立统一的 规律是兵器武艺的基础,也是武术技击表演的指南。一般的拳理称动为 阳、静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上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 劲为阴;手足伸出为阳、关节曲屈为阴;掌心向上为阳、掌心向下为阴; 背面为阳、腹部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由此所组 成的套路便包含了动静互变、刚柔相济、虚实交换、内外开合、起伏进 退、快慢相间、攻守显藏一系列的变化。《少林寺短打拳谱》中说:“若不 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滞之嫌。”也就是说,有了阴阳变化才能使 武术套路表演具有光彩。太极拳是以《周易》中“太极生两仪”的哲理命名的,更是以阴阳互变 为套路基础:“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阳刚不能离开 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阴阳无偏,刚柔相济,才能够达到太极拳强 身健体的极妙境界。汉代导引中的“六禽戏” “五禽戏”,都是仿生物活动,是汉代导引 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导引中的仿生物活动有两重意义:一是“知龟鹤 之遐寿,效其导引以增年”,即从长寿动物的身上学习益寿延年的经验。 二是学习各具特性的动物的活动姿势,能吸引练习者的兴趣,如鸟伸两 翅、熊上攀引,一学便会,富有趣味。武术套路中的象形拳便是模仿各 种动物形象而创造的,如虎拳、鹤拳、猴拳、螳螂拳、鸭拳、鸡拳、鸳 鸯拳等,都是“鹰熊竞志,取法为拳”。在武术套路中也有仿生物特点的 单个动作,如黑虎掏心、乌龙出洞、白鹤展翅、金鸡独立、凤凰三点头 等。这些仿生物活动的武术套路及动作是由汉代导引中的仿生学派生出来的。汉代是继秦朝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两汉400余年 间,统治阶级以其宽大的政治胸怀消减了南北人民地域观念上的差异,帮 助了周边各民族和谐发展,融合了本民族与外来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 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汉文化特色。体育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反映了汉代 社会文化的一角。从体育文化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窥见汉代文化包容 兼蓄的大度风貌,可以得知统治阶级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精神,可以反 映汉代社会尚勇习武的民情风俗。汉代体育的发展表现了汉文化灿烂辉煌 的一面,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七国诸侯割据,各国之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大 多是以军事项目为主,各有所不同。《汉书•刑法志》载:“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汉朝吸收了各诸侯国军事体育练 兵之法,广泛地开展了兵器技击、长跑、举重等活动,并大力提倡以野 兽为假想敌的军事狩猎活动。皇帝举行的狩猎活动规模很大,动辄“千 乘雷动,万骑龙趋”(《西京赋》),贵族之家则是“连车列骑,田猎出入” (《盐铁论•刺权篇》),而一般平民则是“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书•地理志》)。汉代社会形成了广泛开展的狩猎热潮。汉代狩猎不仅使 用骑射、兵器击刺捕杀禽兽,还提倡以徒手搏斗擒捉野兽。狩猎中并保 存了古老的弋射、毕捕方法,可以说各种狩猎方法都包容兼蓄,集练武、 娱乐于一种活动之中。汉代在其他体育项目上也广取各家之长,发展各种形式的动作。摔跤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角抵,在战国时代已发展为娱乐和实用两种不同性质的 活动,有南、北方不同的运动方式。汉代则同时发展各种形式的角抵,有 南方赤身裸体的相扑,也有北方着装实用的捽胡,还有化装娱乐的蚩尤 戏,并在此基础上演变成娱乐的角抵百戏。还应该提到的是,据文献记 载,使用北方捽胡的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碑,他是被汉军俘获到长安 城皇宫里做养马奴隶的,后来被提拔当了汉武帝的侍卫。他在汉武帝寝宫 里以捽胡动作擒拿了刺客。匈奴是汉代北方交战的主要敌人,金日碑以敌 人的贵族身份做了汉武帝寝宫里的卫士,后来又成为汉武帝临终时托孤的 重臣。由此可见,汉代统治者在政治上有宽大包容的心态,在文化上也有 很强的包容性。汉武帝时为了开通西域诸国、招待西域来长安城的使者,以及社会上 娱乐的需要,发展了角抵百戏。角抵百戏中的表演项目,既有南方民族的 “都卢寻槿,冲狭燕濯”,又有北方民族的马术、戏车,还有从西域传入的 鱼龙曼延幻术,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外各地娱乐文化的精华。除此之外, 汉王朝还在推广南方民族原生态龙舟竞渡活动中发展了龙舟表演方式。在 汉代的皇宫中有“命舟牧为水嬉,浮鹉首……,惮蛟蛇”(《西京赋》),这 种水嬉便是龙舟的歌舞表演。在贵族的家中也有“龙舟鹉首,浮吹以娱” (《淮南子•本经训》)。在汉代的北方又广泛开展龙舟表演的娱乐活动。唐 宋以后,竞赛龙舟和表演龙舟同时发展,这两种有关龙舟的娱乐形式都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汉代就已经奠定了基础的。从汉代体育文化 的丰富多样性发展之中,亦可见汉文化宽大包容的一面。汉代社会是一个初建的封建大帝国,一切典章制度都要从头建立。虽 然有奴隶社会的典籍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革新创造是必然要进行的。汉 代的体育文化在许多方面表现了这种革新与创造精神。战国时期,社会动乱,诸侯割据,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大力发展军事体育。汉朝社会虽也有 边患,也需要发展军事体育,但国内相对安定的生活更需要的是休闲娱乐。汉代人民不喜欢那种剑拔弩张的军事训练方式,因此把练武寓于娱乐 之中,改变了枯燥的军事体育,融入娱乐性质,使人民爱玩爱练,在不知 不觉之中增强体质、熟练作战技术动作,于游戏之中达到“习手足,便器 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汉书•艺文志》)。这成为汉代体育改革创新的首要宗旨。汉代提倡狩猎,狩猎中实行多种捕杀方法,以刺激参 加者的新鲜感,这也是一种创新。

浏览3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