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民间武术)跟现代武术(竞技武术)尽管形似,但却具有两种 并不相同的性质,由此它们之间也就并不存在什么“普及与提高”关系(普及 与提高是就既定领域内同一个方向来说的)。如果一定要用竞技运动去指导武 术技击,这很可能变成严复先生当年所说的“牛体马用” 。政治炫耀、商业利润、大 赛金牌、推销自我、取悦观众、依赖市场等外在于传统武术技术之目的和手段,不 但解构了传统武术环境应对的原有本性,而且还妨碍了它那“天人合一”的价 值诉求。尽管金牌运动员的体质、体能(特别是其爆发力、弹跳力、时间感、距 离感、柔韧性、灵敏度等等)或许都远优于普通人,但由于具体情境的不同,其 肢体冲突的应对能力却未必都 强于普通人(所以也就不时传出有所谓“武术冠军居然被 小流氓强奸” 一类的花边新 闻),而一般的武术爱好者乃至痴迷者提高的目标,也不是要成为什么可以拿金牌的专业运动员。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改善自身应对能 力,跟提升竞技运动水平虽然也有不少要素相关,但基本目标其实并不重合(追 求极限的竞技运动水平往往是会伤身短命的),特别是作为身心性命自我修炼 综合结果的“本体”、“功夫”和“境界”,也确实难以体现为一个市场价格。由此不少传统武术爱好者们便宁愿花极高的代价到处寻师访友或者偷师学艺,也 不愿意以较低的付出接受官方或半官方那“产业化”的统一专业训练。
我们并不排斥现代武术的存在理由,但现代武术为什么却一定要杜绝传统 武术的生存空间呢?不同的社会需要自然会演化出不同的武术形态。就现实发 展状况来说,传统武术生存的路子目前主要涉及全民健身(关键在发动多样兴 趣空间)、文化交流(关键在维持原有文化特色)以及特需的技击训练(关键 在给予政策保护)、民俗活动(关键在社区的共同参与)等,然而由商业利润 推动和按工业标准剪裁的大批量生产(即产业化)却不但压缩人们兴趣空间、消 解原有文化特色、扭曲人际交往意义,而且还淡化特需政策保护。即使是作为 派生的现代竞技武术(关键在公平合理的比赛规则),也会因商业利润和工业 标准而改变其比赛规则的技术性质和个性特征(诸如类似于打假球、吹黑哨、兴 奋剂、伪气功等,就是这方面问题的典型表现)。要求武术活动像现代足球运 动那样,分裂为拳星和拳迷(相当于球星和球迷)两极,或者要求专业武术家 按现代分工原则,分别设计出军用、警用、保安、演员以及男女老幼各色人等 娱乐休闲的专用武术,以便通过市场机制加以推广,由此让绝大多数的武术爱 好者从局内主动实践的探索者,通通变成局外被动接受的看客和顾客,但这就 等于真正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武术吗?
戴国斌先生曾经以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个维度对“武术现代化”带来的武 术异化结果进行过概括:“本质的异化——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散打异化为拳击和摔跤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对 象的异化—— ‘输血’后的武术异化为其他范式的‘混血儿’,武术现代化异 化为长拳的‘一枝独秀’,竞赛规则异化为'制裁者'。过程的异化——对武术的解释异化为'随心所欲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异化为外在于武术的东西这次竞技武术“奥运争光”计划的失利,尽管对各级武术专业队和体育院 校的武术专业影响极大,意外的挫折使不少所谓的“武术专业人士”茫然不知 所措;然而它对民间的传统武术影响其实却相当轻微,专业以外的普通群众仍 然按照以健康而不是竞技为目标的“全民健身”和以差异而不是同一为前提的 “文化交流”路子,还有意在环境应对的自我修为等方式,默默地推进传统武术; 并不理会“社会精英”们到底怎样去说和做。中国武林群体自古也不是什么“职 业运动员”,而且老百姓的生活又多是“日用不知”的。电视剧《西游记》开 头有歌云:“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这就是俗语所云“步子不大日日走” 是也。只要不是“方向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主意多”的南辕北撤,“西天灵山” 总是有一天会抵达的。虽然传统武术“横向发展”使其“纵向水平”有所下降,时 下绝大多数的武术人口确实并没有什么技击意识和技巧追求,然而竞技的金牌 仍无法给传统的技击技术以实质上的指导和推进。事物运行总有其自身不依赖 于长官意志的客观规律,只要超越外在竞技金牌和现实功利诱惑,返璞归真地 回到自身应对环境的内在体验,那自我本体感觉和对外应对能力自然也就会得 到加强和提高。
(五)作为爱好者的个人感言
有朋友觉得,老朽前文关于武术“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讨论和辨识,是“从 概念出发”的纯“主观想象”,并且还把事物内部的一些构成因素“人为地绝 对对立”起来,由此给人不是太通情达理的感觉——这实在是太古板(执着“已 经过时”的古老传统,缺乏当代“改革开放”的创新气概,是“原教旨的教条主义”) 了。为什么一定要从过时的“死”概念出发呢?事物是变化的,是发展的,变 化和发展又不是直线的。武术有形式和内容,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也可以分 立而独立发展,这既要看它内在的需要,也要看外部的需要。对于武术的各种 现象,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说明,也需要理论指明其发展趋势,这是理论强于现 象的表现,是理论的生命力。但本文前面的理论分析是否表现“灰” 了点,“被动” 了点呢?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到现代是一定要分化的,它事实上已经分化了,分 化成各种各样的派别,适应了 当今社会多种人群的社会需 要,其中有的保留且发展了传统武术优秀的东西,有的已 经貌合神离,有的是完全变了味了,而且变了味的有更多的人欣赏它,有更大的市场效益,等等。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本文前面辨析 中所说那“不是”的东西,它们反而“就是”这样的东西,并且还备受潮流推 崇。对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呢?违背“不管黑猫白猫”的最高教导,凡是总 是要问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老是要去找什么原始的经典理论依据,这 就是障碍改革开放“文本崇拜”那“思想不解放”的典型表现。
老朽感到困惑的是:在肢体冲突远未全面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凭什么判 定处理肢体冲突的操作技术必须要事先丧失自己的存在理由?在面临客观存在 的人身侵犯时候,弱势者能否有正当防卫的权利?娱乐休闲果真能够解决所有 社会冲突吗?应该承认,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因缘假合、缘起性空,面对永 恒人们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某些“空幻名相”,但是世俗轮回中的因缘有别、果 报不一,具体操作上却也很难把它们完全混为一谈。在这里,广义的求生,并 不直接就是狭义的逐利,武术的属人本性跟其逐利行为,在“纯自然”的状态 中其实并不绝对的对立。然而在市场经济两极分化的条件下,让求生与逐利重 合,则势必发生难以预料的社会冲突。我们强调,任何事物确实都处于永恒运 动之中,然而事物演化并非只有一个方向的“不断发展”。现代武术当然是由 传统武术演变而来,保留有大量的传统武术要素,而且在形态上二者也颇为类 似,然而它们在价值方向、社会功能、核心技术、训练体系和运行方式上却都 有根本性的分化。这种尽管原是一脉相承,但又已经严重异化的状况,人们能 否仍可把它们看作同一个东西呢?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所爱的权利,但却不应 “打着他人的旗帜”而误导别人。
老朽以为,恐怕很难用事物某个方面的外在形态或某些方面的延伸功能 去定义这个事物。在对事物把握的问题上,形态类似并不等于属性一致(例如 马和鹿都是善于奔跑的四足食草动物,但人们却不能就此指鹿为马。西方人对 此的说法是: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杂食动物,但难道因而可以把拔了羽毛的鸡也称之为人吗? !),功能交叉或者替代也不等于意义雷同(例如牛和马都可 以为人拉车,但人们也不能以马的奔跑去评价牛的耐力)。既然人们现在已经 普遍认识到“武术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武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到它的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这变化前后成了两种不同的 如猿猴同祖,我们难道就能化”,那为什么还一定要把 东西硬是混为一淡呢?(例 够因而把小猿猴称之为大猩猩吗?)至于一定要用竞技去规范技击,那就类似以所谓等价交换、公平竞争 的市场规则,去“规范”两极分化、劳资对抗的生存斗争。有道是“非驴非马,就是骡子,骡子也是特色。”但这不能生育的骡子,到底是驴的发展还是马的发 展呢?于此老朽不禁要问,这种种混淆的背后,反映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 会思潮和社会诉求呢? !
浏览2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