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攻守实质
摔技即武术摔攻技术,摔技技法即用来完成摔攻技术的方法,是以手足、腿脚、臂膀、臀腰、肩背等功夫为主体的攻守进退,是以跤架为支撑、步法为周旋、抓法为把控、逮法为抢势、手法为运化、跤绊为骚扰、摔法为根本、战略为依托、战术为前提与对手直接或间接而摔的武术运动形式。它由措摔技法、扛摔技法、脚摔技法、蹶摔技法、操摔技法、拧摔技法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利用自己手足、腿脚、臂膀、臀腰、肩背等的巧妙配合使对手倒地和破坏对手阵脚、克制对手踢打、搅和对手攻守以及改善自己攻守的被动局面等。
(四)摔技主体
摔技由摔攻、跌攻、跤攻构成;摔攻由措摔技法、扛摔技法组成;跌攻由脚摔技法、蹶摔技法组成;跤攻由操摔技法、拧摔技法组成。其中,措摔技法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自身肢节和改造自我功力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且在搏摔厮杀中体现出来的措法攻守的经验、教训、方法、手段、技巧、策略。扛摔技法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自身肢节和改造自我功力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且在搏摔厮杀中体现出来的扛法攻守的经验、教训、方法、手段、技巧、策略。脚摔技法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自身肢节和改造自我功力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且在搏摔厮杀中体现出来的脚法攻守的经验、教训、方法、手段、技巧、策略。蹶摔技法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自身肢节和改造自我功力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且在搏摔厮杀中体现出来的厥法攻守的经验、教训、方法、手段、技巧、策略。操摔技法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自身肢节和改造自我功力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且在搏摔厮杀中体现出来的操法攻守的经验、教训、方法、手段、技巧、策略。 拧摔技法是指中国武家在利用自身肢节和改造自我功力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且在搏摔厮杀中体现出来的拧法攻守的经验、教训、方法、手段、技巧、策略。
(五)研究范围
武术摔技技法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古今武学中常见摔、跤、跌等摔攻技术上。具体包括措摔技术、扛摔技术、脚摔技术、蹶摔技术、操摔技术、拧摔技术和摔倒技术、跤倒技术、跌倒技术、栽倒技术、躺倒技术、势倒技术以及方法与方法之间、技巧与技巧之间、技法与技法之间相互合理联合、配合、组合等摔技运动间法,在摔技攻守、娱乐、保健中的作用,在摔技锻炼、康复、修炼中的效果。
二、摔技流程
摔技流程即摔技学习、掌握、应用的具体流程,由动因、格理、作战等三个方面组成。在临阵摔技攻守实践中,任何摔打性的攻守,都必须清晰认识其生成的动因、格理、作战,只有清楚开展摔攻的动因、格理、作战,才能在摔技对抗中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把持,才能在摔技攻守中做到有分寸、有尺度、有火候的拿捏,达到预计的摔攻目的。
(一)摔技动因
动是动物的天性,摔是人类攻守的必然。动因是指致对手摔倒在地的根本原因、缘由、道理,是开展摔技攻守所首先应该明白的事情。一般来讲,世人之所以学练摔攻技术,就是为了在矛盾、斗争、攻守产生之际而得到迎刃而解,就是在摔倒、跌倒、跤倒过程中不至于造成自己的损伤、骨折、残废。不过从中国武学角度来讲,开展摔技的动因,归纳起来有教育、比赛、发泄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教育如果用黄帝的话来讲,那就是治气,即通过摔技对抗使对手的五气即怒气、脾气、痞气、邪气、恶气得以根本性的治理。这种治理是无伤害的实力对抗,是最富有诗意且十分到位的训教,是最体面、最有效、最具体的训练,是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教育。
另外,比赛是人类求胜欲望的表现形式,是施展自己功夫、技艺、招制的机遇,是成人、成才、成龙的检验过程。发泄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的必须,是人类所聚能量的一种释放,是修德、振兵、治气的必然过程。
(二)摔技格理
格理即中国武术攻守理论是指通过人与人长期攻守实践所概括出来的关于武力对摔取胜的系统结论,是格斗的道理,是格杀的辩证。摔技格理属徒手性的腰、腿、臂攻守,是典型的跤跌攻守理论,是致对手摔倒在地的战略、战术、战法。
在摔技格理中最现实、最直观、最鲜明的问题,即与对手攻守中的距离问题。 其攻守的最佳距离,就是身体必须处在格距(攻守距离)近端,即位于敌界内的摔攻距离才是最为合适的。因为跤跌攻守,是极为缠手的,具有鲜明的攻击性、封锁性、把持性和持久的对峙性,是通过摔、跤、跌来完成的,是突出劲与劲对抗的典型运动形式。
在运动形式上摔攻技术优于远距离的踢攻,优于长距离的打攻。劣于短距离的拿攻,劣于贴距离的搏攻。长于死缠硬磨,短于力气冲击。利于擒拿格斗,害于劲气无着。方便于使对手倒地,不利于冲刺攻击。好的是攻守不伤和气,坏的是攻守没完没了。
(三)摔技作战
摔技即以摔跌技术为主体的攻守技术,是致对手摔倒在地的具体作战过程。在临阵作战中抓逮缠抱扭打在一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没有接受过武术系统学练的人,是更容易发生扭打搂抱的,此时最有效、最得劲、最得势的作战技术自然就是武术的摔打技术。
摔技作战是指以摔技为攻击核心、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全面配合、以战略战术战法为依托所开展的人与人的攻杀战守,是武术运动中最技巧、最便利、最得劲的搏打厮杀,是人类三成教育、训练、锤炼的最佳形式。中国武家认为:“但凡作战,能摔不摔总是过,能跤不跤必遭谴。措扛底下多勇士,拧操底下多汉子。不摔不倒多狂土,不跌不跤多妄卒。”
摔技作战介于踢打与搏拿之间,既不像踢打技术那样活套、有距离、各自为阵、攻击力度鲜明,也不像搏拿技术那样死板教条、死缠硬泡、粘贴无尽,是踢打技术与搏拿技术的中间技术。所以说摔技作战,既便于踢技、打技的转轨,又利于搏技、拿技的变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技法,是一个处理、解脱、限制对手攻守的过渡性技术。
三、摔技脊梁
摔技脊梁即摔技学习、掌握、应用所必需的运动主要支撑,是不具攻击效果且在临阵攻守中绝对不可缺少的摔打主体架构。它由架式、跤架、步型、步法、步调、抓法、逮法、手法、扰法、战法、形式、运化等十二个方面组成。
(一)摔技架式
中国武学中的架即武术攻守运动所始终保持的身体姿势,式即武术攻守运动中能够通用的身体姿势,势即武术攻守运动中能够运筹帷幄的身体姿势。中国武家认为:“常用为架,公用为式,专用为势,摔跌运动之脊,摔跌攻守之梁。”
跤架即摔技架式即武术摔攻技术的运动动作架子和式子,是摔技攻守的基本支撑,均有大、中、小之分,有阴、阳、禀之别,有攻守、娱乐、保健之异。其中,摔技架子即武术摔跌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基本架构,是武术摔跤运动标准化、系统化、完整化的根本,是摔技最基本的身形买相,是武术摔打动作规范的根本。摔技式子是指武术摔跌运动中相对固定的基本定式,是摔技运动中不超过三秒钟的基本亮相,是摔攻运动中的基本定式、公式、样式。
(二)摔技跤架
摔技跤架即开展摔攻的专用架子,是贯穿摔攻、跌攻、跤攻全过程的主体架子,是构成摔技对抗的基本架势,是摔技攻守进退的基本姿势。其来源于中和势、出于地和势,收于天和势、归还于中和势,是贯穿武术摔技攻守运动全过程的主要身体架构。
(三)摔技步型
摔技步型即构成摔技对抗的下肢基本支撑形状,是武术摔技运动中的下盘固定支撑,是腿足支撑的基本归宿,是中国武术功夫型功中的组成部分,主要由扫步、霸步、鼎步组成。其中,扫步即两足左右略宽于肩,先足近敌,后足尖不超过先足跟而自然站稳,如同扫院时的下盘支撑。霸步即两足八字左右分开自己的三足左右,以足大拇指为主体的双足抓地,两腿自然弯曲,如同高马步的下盘支撑。鼎步即两足八字前后分开自己的一足半左右,以足大拇指为主体的双足抓地,两腿微屈。
(四)摔技步法
摔技步法俗称步子,即武术摔技运动中的下盘运化、周旋、移动方法,是攻守进退的基本方法,是中国武术功夫门功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上步、撤步、背步、卧步、盖步、背转步、车轮步、透步、划步、败步、跳步、滑步、蹦步、跟步、走步、随步等十二步法组成。所谓随步,即以扫步、霸步、鼎步中的某一步型为主体所开展的与对手寸步不离的随机步子调整。
浏览4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