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光辉灿烂的遗产之一。它具有健身、娱乐、自卫、修心等众 多功能,其瑰丽多彩的艺术形式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现代体育中一种具有生命力、闪现着耀眼光辉的运动项目。1936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召开,中国第一次组 团参加(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但中国只有刘长春一 人参加,未能组成奥运会代表团)。全团共69人,除参加足球、篮球、举 重、游泳、田径、自行车等项目的运动员之外,另有11人组成了“中华武 术表演团”。在这次奥运会上,中国参赛的运动员除一人进入决赛之外, 其余诸人在预赛中便全部被淘汰,可谓惨败;只有“中华武术表演团”在 德国几个大城市的表演受到了德国人民热烈的欢迎。在短短的十几天里, “中华武术表演团”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城市表演了十几场,观众 “空前热烈”,每项表演都被观众强烈要求返场数次,特别是“空手夺兵” 项目的表演,每场都要返场五六次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可以说,中华武 术第一次出国亮相便获得了成功。其后,“中华武术表演团”屡屡受到邀请 到世界各国去表演,而以传播中华武术为宗旨的“精武体育会”也在世界各地成立了分馆,收徒习武,使中华武术逐步走向世界。20世纪60年代,以中华武术为基础的电影武打片在香港拍摄成功, 轰动了全球,引发了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到了20世纪80年代,亚 洲及欧美等国几十个大城市都成立了 “中华武术协会”。1987年,日本东 京举行了亚洲第一届武术锦标赛,并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1990年 成立了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1年在北京举行了世界武术锦标赛。其后, 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多次举行了 “国际武术邀请赛”和“国际武术锦标赛”,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的交流和发展。2002年,国际奥委会 第113次会议承认了 “国际武术联合会”。从此,中华武术进入了世界体 坛,成为世界现代体育运动中的一个竞技项目。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是大势 所趋,水到渠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层次地发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宣扬武术文化的精华,把博大精深的武术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让世界 人民更深刻地了解它、认识它、喜爱它。武术史是研究武术文化的基础,只有在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寻根求源, 从武术的起源及形成汇合点上,才能够窥探到武术内涵的真谛,才能够认 识武术与社会其他文化之间联系的方方面面,也才能够了解今天的中华武术文化。武术是怎样由其他社会活动发展到体育行列中的呢?这确实是一个难 解之谜。与武术相类似的射箭、击剑、拳击、摔跤,是在欧洲发展起来 的,它们早已成为奥运会的体育竞技项目了。它们的发展史十分简单、清 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它们都是属于战争的武艺,是冷兵器战 斗时期的杀敌本领,曾经在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人类文明进 化到使用火器的时候,无论是远射程的强弓劲弩,还是白刃交接的长枪利 剑,或灵活矫健的拳脚扑摔,都在战场上化为无用的技能。这个时候,人类便从这些曾经为之倾注心血,发展到相当完美的武艺中发现了它们的第 二个功能——健身和竞技娱乐。于是,它们便产生了性质上的突变,从 战场上退下来的射箭、击剑、拳击、摔跤继续为社会所喜爱、关注,不少 英雄武士仍然为提高这些技能而费心尽力,但这已经不是为了对付势不两立的敌人而战斗,而是在竞技场上和朋友做友谊的切磋竞技。因此,射 箭、击剑、拳击、摔跤由战场一步到位走到了体育场,由军事武艺直接蜕 变为竞技体育,它们的文化内涵简单明了,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中华武术的发展就不是如此。虽然,中华武术的原始雏形也是战斗技 击,也是兵器击刺术和徒手搏斗术,也是属于军事武艺的范畴,但是,中华武术不是军事武艺的蜕变,也不是由战场直接走到体育场,更不是在 火器文明出现之后陷入无用武之地才被迫地变化。中华武术在其发展、成 长过程中要复杂得多,是在武艺的基础上重新融合发展的新产物,是中国 古代多种文化因子的复合。中华武术在体育场上的表演和竞技具有多种文 化内涵,并非在竞赛场上重现军事武艺。而且,中国早在使用冷兵器战斗 的时代,兵器武艺大显神威、杀敌制胜的时候,在社会上便有了“花枪花棒,只图人前美观”的非武艺性的娱乐表演,有了以“使棒”养家糊口的专业艺人。如果随着历史的脚步再向前追寻,在击剑刚刚使用于战阵的时 候,便有了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的娱乐表演,击剑术和剑舞 几乎是同步发展起来的。假使把时间再向前推移,在上古时代兵器击 刺还处于初级阶段时,战斗的士兵便有了 “执干(盾牌)戚(斧头)舞 于两阶之间”的兵器舞。武术虽然起源于武艺,但并非武艺的派生 物,当武艺产生之时就孕育了形似而质异的武术,当然它还不能被称为 “术二只能作为一种娱乐性质的舞蹈。它不断吸收母体的营养,也汲取 社会的“自然”营养,一旦条件成熟,便“横空出世”,成为社会上一种独 立的文化。武术的起源形成及发展是一部颇为复杂的中华文明发展史。近几十年来,在武术史的研究中,分歧最大、困难最多的是武术形成 的时间。也就是说,武术虽然起源于武艺,但困难在于它是在什么时候与 武艺分开的?什么时候脱离了军事范畴而成为社会上一个独立的体育项目?这个分界是如何形成的?由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体育 史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体育史》把武术形成的时间定在春秋战国时 期。在阐述了 “武术初步形成”的理由之后,该书编者又说:但是我国体育史学者对于武术开始形成的时期的看法并不完全一 致。有的同志认为应该以是否具有健身性作为区别军事武艺与武术的 主要标志;有的认为应该以是否形成了套路作为区别军事武艺与武术 的主要标志。持这些主张的同志都赞成中国武术的形成时期在宋朝以 后。也有的同志认为,有了军事武艺就有了武术。这段叙述简要地概括了在武术史中关于中华武术形成的时间是有争论 的,其原因当然是和掌握的史料有关,然后便与对武术概念的理解有关。 中国古代书籍中没有“武术”一词,“武术” 一词是民国时期才出现的。民 国初年,为了对抗西方体育的传入而提倡中华传统体育,此时始有中国武 术之称。吴图南说:国术之名称,本由中国武术简称而来。考其来源,曾经几许之变 迁:诗称拳勇,春秋称武艺,战国称技击,汉称技巧,明、清称技艺, 亦称技勇,民初称武术,或称国技,民十六之后,始称国术。此历代 名称之大略,亦即国术名称之所由始也。吴图南所说的中国武术名称的变迁有不当之处,但他说武术的名称是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 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吴图南:《国术概论总论》,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页。在民国初年才定下来的,确是历史定论。在有些关于武术的论文中把中国古代的“技击”“手搏”“捽胡”,都当 作武术的异名,这是不对的。这些名词或与武艺相通,或是武艺中的一个 项目,但都不能把它们当成武术。中国古代文献中没有“武术”一词,但 并不等于此时武术还没有形成。中国古代也没有“体育”一词,而中国古 代体育的蓬勃发展并不亚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词语是时代的产 物,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不断创造许多新词语来表明旧有的事物。旧事 物是否和新词语相称,则看在何时何地有了与新词语概念相似的形态。武术与武艺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但很多人对此认识模糊,上海辞书出 版社出版的《大辞海•体育卷》解释说:“武术,亦称‘武艺‘、'功夫',10 称‘国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①说武术“亦称武艺”是错的,也不能仅 仅把武术称作“功夫”。武术是体育运动中的一种项目,武艺是军事战斗 的技能,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武艺与武术在概念上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本质属性上的不同。武艺属于军事性质,是社会的练武活动,战 斗杀敌的本领;而武术则不是,它具有健身、表演和休闲娱乐性质,是社 会健身文化或精神文化活动。这一点,早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的 《纪效新书》中便已经清楚地指明:“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 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②“拳 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戚继光以其丰富的战阵军事经验,对武艺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花枪”做了区别。武艺是临阵杀敌、防身的战斗本领,而“花枪”则是“以图人前美表演娱乐,这两者有严格的区别。但是,戚继光又充分肯定了 “拳 法”的健身价值,及其与军事武艺的密切关系。强壮的身体是练好武艺的 基础;武术的强身健体也具有防卫作用。戚继光从社会实际结果对武术和 武艺做了区别,也对其相关方面做了结论;同时表明,早在几百年前社会 上已经有了与武艺形似而性质不同的武术存在。事实上,“花枪”“拳法” 及“使棒”的名词早在宋代便已经出现了,都是与武术近似的名词。

浏览4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