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起,广宗县赵家寨一王姓人先后两次 赴河南少林寺学艺。第二次赴少林寺时,因无盘费,卖掉了五间砖 房,凑做路费,才得以成行。前后两次,历时六年,艺满功成后还乡, 在家乡传授少林洪拳。王某所传的洪奉,在广宗称之为“少林拆”, “拆”即“拆招”,意思是少林拳拆出来的精华。以“少林拆”为主体的 少林洪拳,内容丰富,自成一体。其主要特点为招正势圆,紧密细致、 矫捷壮健。其基本要求有“四击”、“八法”、“十二形”。所发之力讲究 脆、弹、崩、抖,少林洪拳刚柔相济,虚实相生,不仅套路优美,而且具 有较高的实战价值。噬— —王某传卢青昌等人。卢青昌(1832 ~?),字茂士,广宗县五里庄 村人。卢青昌是王某的首批弟子,也是其最喜欢的人。将平生所学 之功法、套路、散手、擒拿和手上功夫尽授于卢青昌,使其成为了日后 本门名副其实的掌门人。卢青昌为人豪爽大度,刚直诚信,清贫志 高,敏而好学。其拳技超凡入圣,方家称其青出于蓝胜于蓝,名满冀 南。
1885年,广宗县令张恒吉的保镖鲁玉璞在广宗西关村收徒,教授三皇炮锤。使西关卢青昌的众多弟子受到刺激,双方矛盾逐渐明显。 张恒吉为化解矛盾,便约二人到县衙交手切磋。二人侧身移步,目视 对方,伺机进攻。双方又都封闭得水泼不进,实在难觅进攻的空隙。 鲁玉璞耐不住这种僵持,便强行进攻,上步发炮,冲卢青昌面门打来。 卢青昌避实击虚,使个捉鼠铁扫帚,还其一个扫腿。鲁玉璞腾空躲 过张恒吉趁机击掌离座,当即叫停,称两人是将遇良才.,并主持二 人义结金兰。两人从此互相学习,其弟子们也都互相交叉从师学艺, 使得洪拳和三皇炮锤在广宗得以同步发展。 卢青昌在广宗传人众多,其中艺臻上乘者大有人在。其代表人 物有郭清海、马高科、马福祥、黄文堂、黄文田、乔德元、郭永华、郭五 印、徐中原、徐东仁等“ 二 民国初年,盗匪四起,民不聊生。为保一方乡民,卢青昌的众多 徒晚,分别在所在村镇办起了武术社,一时间,练武之风空前高涨。 如五里庄孔老部、郭五印,徐家街徐中原,西霍徐东仁,小庄师有庆, 东安王福仁,大王伍人祥,苏家庄王华南,西关杨福盛、乔金堂和平乡 田禾村的黄文田、黄文堂等。诸拳社经常聚集汇演,交流技艺。其声 望之大,令盗匪闻风丧胆,得保一方平安。郭清海,广宗县五里庄村人。清光绪八年(1882)春,从南方来了 两个人,为首的人称“李四八棍子”,其“反耳把子”让许多人躲闪不 得。“李四八棍子”直言要与卢青昌切磋拳技。卢青昌让郭清海上 手。“李四八棍子”也不见礼,直接拉开架式。郭清海见其性急,便故 意卖个破绽,“李四八棍子”便急于用“反耳把子”制服郭清海,郭清海 以攻为破,冲其左肋发拳,将其打出一丈多远。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郭清海赴天津参加乡试,住在名叫“五虎客栈”的店中,该店 店主的5个儿子自称五虎,常欺陌生之客。郭清海在店中说话声音 梢大了点,店中人便斥骂不休。郭清海与其论理,对方却举拳便打。 郭清海也不躲闪,顺肩还其一拳,那人被打出丈余,口鼻出血。店家 众人一起上手,郭清海毫无惧色,打得对方七倒八歪躺了一院子。此 时五虎各执一烧红的铁棍出来,饿虎扑食般地冲郭清海打来。郭清海只用一个夜马上槽的招式,便将五虎一一踹倒在地。就在该科乡 试中,郭清海位列第26名,中武举。 二 次党郭清海的第六个儿子郭俊岭,武功高超,郭清海深爱之。郭俊岭 之子郭文斌,1937年生,自幼随郭俊岭学习洪拳,成名后在广宗广为 传播少林洪拳。1951年,郭文斌在广宗县召开的第一次武术观摩大 会上获奖;1967年,在广宗县举办的武术运动会上,郭文斌获个人一 等奖;1999年,中共广宗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责成郭文斌组队赴石 家庄参加全省调演,凯旋而归。一为表彰郭文斌在洪拳事业上做出的贡献,2000年2月,广宗县人 民政府向郭文斌赠送了书有“武术世家”四个金黄大字的匾额。此后 不久,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专门派出记者采访郭文斌。
郭文斌曾当选为广宗县政协委员、广宗县洪拳协会第一副主席, 虽已年近古稀,仍在为洪拳的传播积极的奔波。平乡县田禾村的洪拳,应该说是广宗县少林洪拳的一个分支。 田禾村的马高科是卢青昌早年的弟子。按卢青昌的年龄推算,马高 科生活的时代应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马高科号称马大 侠,外号铁膀子。他气高胆大,功夫相当了得。他的“四门斗敌” 单刀劈出的声音好象撕绸缎一般,嘱喝作响,动作到位,姿势规 范,快慢有致,常令观众陶醉。被选为直隶总督朱家宝的贴身卫 ±,在保定总督衙门跟随朱家宝多年。据传他能将八百斤的铜炮扛 于肩上行走几十步。一江洋大盗武艺超群,捕快擒拿不获。朱家宝 派马高科协助。捕快查准贼穴之后,封锁外围,马高科纵身跃墙, 轻落院内,动如迅雷般地使出一招双飞脚,马高科与房门同时飞入 屋内。贼人抓枪欲射。马高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枪夺下,贼人 乖乖就擒。马高科在总督府卸任后,闯荡江湖,不知所终。田禾村从广宗传承下来的洪拳的另一支脉的 代表人物当属黄文堂、黄文田兄弟。黄文田(1888 ~ 1972),平乡县田禾村人,字多三。读了 3年私 塾,13岁辍学,同年,与兄黄文堂一起拜少林名家 郭永华为师,学习洪拳。从此哥儿俩无论晚上在 家中,还是白天在田间地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 机会,年复一年,练功不辍。
郭永华对黄氏兄弟要求极为严格,从基本功到拳械套路和素质训练,招招式式不逾规;进而要求对每个招式的 含义和运用必须理解,经过反复操练,达到真正掌握,熟练使用。 为了丰富他们的技能,郭永华先后邀请自己的朋友,“三皇炮锤” 名家,京都“会友镖局”的知名高手乔金堂、杨福盛为其指点“三 皇炮锤”和形意拳。师傅的心血和自己的汗水使黄氏兄弟能熟练拳 械套路五十多趟,集基本功、套路、散打三位一体。1912年,哥儿 俩一同被京都“会友镖局”鲁玉璞聘为镖师,遍走大江南北,开始 了真正的武林生涯其兄黄文堂身材高大,膀阔腰园,浓眉大眼,极富武士气概,故没 有人敢小看。而黄文田为人斯文,和善,表演技艺特高,他的拳械演 练起来别有韵味,精、气、神并存,富阳刚、足阴柔。镖局有人说黄文 田好花拳,动手不一定中。一天,黄文田站在船头 望,一个叫苗魁 的拳师趁其不备,喊了一声“黄师傅“,便跃将上去,抓住了黄文田的 辫子,黄文田就势急忙向前弯腰,苗魁一个前空翻跌入水中,众镖师 愕然,从此不再怀疑黄文田的功夫。笑.泰巡承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土匪四起,民不聊生。人们都想有个健壮 的身体,并学一些武功,以防身自卫。因此,在黄氏兄弟探家时,乡亲 们一再表示,想请他们弟兄回来一个,在家乡开场教拳。黄文田理解 乡亲们的心愿,慨然允诺。于1919年早春,黄文田在家乡开场教拳。 因黄文田是“会友镖局”的人,便为拳场取名“会友拳社”。
“会友拳社”创办之初,来学拳的青少年就达几十名°随之,周边 村庄的青少年也望风而动,来学拳者络绎不绝。黄文田义务教拳,不 仅分文不取,还自己出钱为弟子置办练功服装,如此作为,使弟子们 深受感动,也深得乡亲们敬重。1920年8月,曲周县绅士马仲三开力、“德兴镖局”,聘黄文田做总 镖师,“会友拳社”马西魁、马占元、马保增、黄朝海、马大刚五人做了 镖师。黄文田主持“德兴镖局”局务之时,正值高树勋将军驻防邯郸, 得知黄文田有身好功夫,便派专员到“德兴镖局”聘其做军中武术教 官。马仲三请杨福盛掌握镖局之事,让黄文田去了邯郸军中。黄文 出到军营一切顺利,上下协调。数月后因黄母病重假归,后因部队调 防,时局生变,未再归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会友拳社”被迫停办,使许多弟子的武功 将成而未就。面对日寇的暴行,“会友拳社”的弟子们,义愤填膺,全 面支持抗日,不少弟子参加了八路军,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战绩累累。 有的成了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1942年,马占元在天津法国桥桥头 不接受日军检查,将四名日军士兵尽抛海河之中;马保连解放后成为 海军某部团长;马挺群由普通一兵逐级升为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获 少将军衔;马礼海由一个基层干部,逐步成为中央党校校长,病故后 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抗战时期,中共平乡县委高华杰通过朱晰卿,动员黄文田开办粮 行,公开经销粮食,暗中保管抗日公粮。1942年冬,因汉奸告密,黄文 田被威县宪兵队抓去,在严刑拷打之F,黄文田誓死不招,获救后左 臂落下了终生残疾。解放后,“会友拳社”再度活跃起来。但在“文化大革命”期 间,武术一度被视为“四旧”,“会友拳社”再度偃旗息鼓。黄文田 当时在田禾村十队当饲养员。马振华、马元印等青少年按捺不住练 武的强烈愿望,便找到牲口棚向黄文田学拳。年逾七旬的黄文田很 是高兴,倾其所有,悉心传授。徒弟们不管冬夏,天天晚上提着小 灯笼到牲口棚学拳,经过黄文田的精心传授,这些弟子们在武术上 大有成就。马长印以基本功和套路见长,马振华的散打突出。马振华还乐于访师会友,博采众长。这些弟子被人们称为“牲口棚里练 出来的高徒'黄文田于1972年病故,享年85岁。黄文田病重期间,将“会友拳社”交其侄黄锡亮掌管,黄锡亮(1924~),自幼从叔父习武。因其素质好,练拳刻苦用 心,深为伯父赏识,故倾其所有尽传之。因而黄锡亮的功夫甚为全 面、精深黄锡亮不负重托,使“会友拳社”得以发展壮大,收弟子四 百有余,1992年4月,黄锡亮同黄文田之子黄锡钊创建了平乡第一所 私立武术学校一平乡县会友武术实验学校。1994年,由该校组成 的平乡县代表队参加了邢台市在清河举办的武术运动会,荣获团体 第三名,马艳飞获个人单刀第一名,黄云雷获个人棍术第三名,受到 了县委、县政府的好评和鼓励。
浏览8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