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什么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如何测量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而了解并掌握一些培养和训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与方法。本讲重点为方法的掌握,以供实际工作中使用。
教学安排:
总时数8学时。其中讲授6学时,讨论1学时,考试1学时。
我们柔道教练员经常在训练和比赛中评论某位运动员心理素质好或某位运动员心理素质差。但要进一步分析什么心理素质好,什么心理素质差,却往往说不到点子上。可见对什么是心理素质、它都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它和如何培养或训练运动员使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还了解得不多,这些都是本讲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盖遣运劭的芯理素质易测步
(一)心理素质概述
1.心理索质的定义
首先,我们应明确什么是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素质”这一术语一般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性,尤其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性。素质一词往往与遗传一词相联系。但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素质”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已有很大变化,素质一词已被大大地泛化,既不仅指解剖生理特点,也包括了后天习得的特点,其内涵大致与“品质” 一词相同。所谓素质即个体所拥有的内在品质或特性。有人认为个体的素质包括七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和自主性素质。心理素质,我们可以认为就是指人的心理品质。
2.心理素质的特性
(1)个体性:素质是个体具有的内在品质,是个体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心理素质都是具体地存在于每一个体的身上。
(2)内隐性:心理素质是内隐的,外界的影响只有被个体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之后才能变成个体的素质,外显的行为虽然可以表现内在的素质,但行为和素质并非完全等同的。
(3)稳定性:素质一旦形成,在个体身上就以品质的稳定形式长期存在。
(4)发展性:心理素质随个体的成熟并在环境、教育和训练条件下可以得到发展变化。
(5)迁移性:心理素质对外界刺激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反应,而是可以迁移到广泛的多种变化的情境中去。
(6)整体性:个体心理素质结构的各个方面相互紧密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构成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构成是和体育运动中心理现象的构成相一致的,因为运动员心理素质就是个体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性或品质。体育运动心理现象的构成。
运动感知觉
运动表象与想像 运动记忆和思维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 心理基础
I专项运动中的认知过程,
运动员的动机、能力、气质、性格〕
可知,体育运动心理由运动认知过程、运动心理状态和运动参与者的 个性三大部分构成,这三部分是紧密联系成为人的心理活动这一整体,这三部分中都蕴涵着个体的心理素质。当然,心理素质最集中体现在人的个性之中,即是人的个性品质。
(二)心理素质的测量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包含着极为广阔的内容,目前我们还不可能对其一一进行测量,在此我们只能择其要者简介于下:
4.运动认知素质测量
在运动活动中,各专项运动之间既具有共同性即一般性,又各自具有独自的专门性即特殊性。因此,在结合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测量评价时,既要考查一般运动认知素质,也应考查专项运动认知素质。一般运动认知素质包括各种感觉能力的锐敏度、动作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运动表象的准确性与清晰度、运动记忆的持久性和正确性、操作思维的敏捷性与准确性等,专项运动认知素质因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对素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柔道运动应包括诸如动觉时间估计、视动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肌肉主动用力感等。
(1)肌肉关节空间运动方位辨别能力的测定
肌肉关节空间运动方位辨别能力,通常用自制的量角器或运动测量器等仪器进行测量。运动员先在视觉监视的条件下,以手、腿、身体的各部分肌肉关节为轴心,运动至事先规定好的各种空间方位或角度,并仔细体验运动时的肌肉关节活动的感觉,然后在排除视觉监视的条件下,重复先前的动作位置,以两者之间的误差大小来评定其肌肉关节空间运动方位辨别的准确性能力。
(2)肌肉关节用力准确性能力的测定
肌肉关节的用力准确性能力,通常使用标准的握力器进行测量。运动员在视觉监视的条件下,开始先测出最大的用力参数,接着按事先规定的指标(如最大用力的25%、50%、75%)握3~4次,检验用力的感觉,然后在排除视觉监视的条件下,重复刚才的用力,以两者用力的误差数值来评定运动员肌肉关节的用力准确性能力。
(3 )简单动作频率的测定
简单动作频率,通常使用敲击板、计数器和秒表等器材进行测定。运动员面对敲击板、单手持敲击棒坐在桌边,肘部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手腕悬空,听到口令后,不停顿地用最快的速度敲击板上事先规定好的位置。至40秒钟的平均敲击次数为简单动作的 最高频率。
此方法还可以作为测试神经过程特性的一种参数。如运动员连续40秒钟的敲击中,每10秒钟内敲击的次数急剧变化,则说明神经过程中兴奋与抑制不平衡;每10秒钟的敲击次数呈阶梯式递减,说明进入活动状态较慢,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不高;10秒钟内敲击次数的平均数越高,说明神经过程的强度越高。
(4)肌肉运动觉稳定性能力的测定
肌肉运动觉的稳定性,通常采用九洞动作稳定器进行测定。运动员面对九洞动作稳定器,单手持测试笔,并使整个手臂悬空,测试笔与仪器上的九个洞成直角。按洞的直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插入测试笔至一定的深度,随后取出,插入至取出的过程中测试笔的任何部位不得碰及洞边,若碰及洞边,则作一次违例处理,须重新进行该洞的测试。每洞只有两次违例的机会,即每洞只能测试三次,三次都碰边,此洞作通不过处理,不必继续下一洞的测试,其稳定程度是以他已经通过的洞的最小直径为标准。三次中只要有一次通过,便可继续进行下一个洞的测试,直到三次都通不过为止。本测定中,亦可规定时间,时间亦可作为一种稳定性测量的标准。
肌肉运动觉的稳定性能力,也可采用画有直线连接起来的100个圆圈(r=2mm)的纸、笔和秒表等器材进行测量,让运动员用优势手握住笔的上端,手臂悬空,垂直地向小圆圈中打点,点打在圈外和打在圈上都算错,而且不能改错,要求运动员又快又准地从起点沿直线打点,打到40秒钟时停止,以每秒钟正确打点的数值大小来评定其肌肉运动觉的稳定性能力。
(5 )时间知觉准确性能力的测定
时间知觉的准确性能力,通常是用时间知觉装置进行测定。测定借助于时间控制器呈现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物(可以是灯光、声音、连续的、间接的、始末的等等),让运动员复制出由时间控制器所呈现的刺激物持续的时间,测定以时间控制器所呈现的时间与运动员复制的时间之间的误差来确定运动员时间知觉准确性能力。
本测定也可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借助于秒表,呈现一定的时间,然后让运动员不看秒表而复制出先前呈现的时间,以两者之间的误差来确定运动员时间知觉的准确性能力。
(6)速度知觉能力的测定
速度知觉能力的测定,通常是让运动员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一定距离的赛跑,并让运动员努力记住这种速度感,然后要求他用上次的速度重复完成相同距离赛跑。以两次赛跑成绩的误差来评定运动员的速度知觉能力。
(7)速度预先估计能力的测定
速度预先估计能力的测定,通常是让运动员以两种不同的速度完成一定距离的赛跑,并在每次跑前先估计成绩,以每次估计成绩与实跑成绩的误差来评定运动员的速度预先估计能力。

浏览3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