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危难之际,也是激励人们起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尚武能培养自强 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指人对待事业、对待人生追求的一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人们在 对事业追求中所做出的孜孜不倦的“穷尽所能”的勇气和努力°人在社会中所参与的社会工作 和进行的各项活动,表现出这种自强不息的个人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及所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是武术德行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武者的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Q通过武功训 练来达到磨炼意志、提高技艺、培养胆力等素质,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和胆略,从 而形成习武者以此锻炼身心、树立远大志向的自强不息的优良思想品质,《易经》中说:“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J所渭的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的 意思,以此将天所表现的刚健的气势和特征,用于启发教育人要崇尚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长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发展中,正是这种精神鼓舞和培养了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战 胜自然灾害时,从不向困难屈服的勇往直前的人生观,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勇 气和品格,表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对外来侵略者决不屈服,对恶势 力决不妥协,坚持抗争,不畏生死,直至胜利的决心,表现在干事业和做“学问”方面,时刻 要树立“锲而不舍”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Q在个人 生活中,强调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并且要有淳厚的德行,执著奋斗的精神内涵,形成中华民族 主要的道德精神内容。中国武术的“武巷”思想,正是在这一民族精神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 使习武者养成了优秀的思想品质和注重道德修养及对事业执著追求、不断进取的良好习武行为 习惯。
(一)坚定锲而不舍的精神《论语》中所谓“博学笃志”是指人应有渊博的知识,锲而不舍地使自己学有专长,在学问 方面应立大志有大成,才能报效社会,这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孔子从做学问方面来提倡立志, 实际上也是对人生事业的一种激励和要求。荀子提倡锲而不舍的精神时说:“不积度步,无以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 不折,锂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 功「做学问.学本领不从半步走起,就无法至千里之外;不下定决心,就不会有光明的前途, 不肯做默默无闻的事,就无法取得显赫的成就;荀子以“锲而不舍”的道理育人,在对待学问 和事业上,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生活中的困难,取得事业和学 业上成就的关键,首先是要战胜自我,树立信心。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练身、练技、练气等功法。武术各种拳种都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对其丰富的技术体系进行极为完整的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全面和科学的系统练功 方法和“内外兼修”、“德艺互补”、形神兼备等思想内容。在练功育人等方面也都形成了极为周 密的师传体系.由于武术技术结构复杂,功夫拳理深奥,内容繁多,故需要习武者先克服种种 困难,以及心理上的磨难和身体上的痛苦,树立顽强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取得功 夫和思想品质上的长进武术界在对习武者的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武术谚语说“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皆说明了练武要能经受寒暑的考验,以磨炼其意志。习武者,首先要能够在艰苦的 环境中,在痛苦的练功中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功法练习中。不论武术的哪一个拳种流派, 都要求习武者能够抛弃杂念,要将所思、所学充分凝聚于一点,专心致志,方能有所成就。“三 天打渔,两天晒网”,“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朝三暮四,四面出击都将导致一知半解,学无收 获c习武与做学问一样,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人们正是在这种考验中经受磨炼,即“岁寒然 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子认为寒冬季节时,百叶先落,然后方显示出松柏后凋,固守坚忍不拔、 顽强奋斗的精神币人的行为受思想理念的支配,在行动中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忍 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事业成功就无从谈起。因此,习武与做学问一样,要循序渐进, 要有“韧劲”才能取得成功L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掌握武术的技法,习武者在武术练习中要时常存有“练似无敌似有敌”的认真、严肃的态 度,要从假设性的练习中领悟其深刻的“技击”之妙。常言道:“习技容易试敌难”,是说在掌 握形体的运动技能上,必须借助于实践的应用,而这又是一个漫长、崎岖和艰难的过程。所以 对习武者的要求更高,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也就更艰巨。只有通过刻苦的努力,才能•步步地接 近技艺上的完美。因而不论古今,武术家都把对习武者的意志培养看做是教育的关键问怂和品 德培养的核心内容。
(二)锻炼勇敢无畏的胆力武术从本质上看是以技击为主体的技能搏击之术Q武术的实用目的在古时主要是试敌,所 以习武者极重视“胆力”的培养,有胆力则有智,有智才能取胜。戚继光《拳经》中提出“对 敌者无胆向先,空白眼明手便”,并以此启发后学。他在《拳经捷要篇》中提出了训练胆力的方 法和胆力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既行艺,必试敌,切不可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 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需要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这段话 解释了在试敌中,胆力是取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战败的结果,要总结原因,是怯 敌还是武术不精.武术家们提出了通过多练实战以提高武术对抗能力,在实战中来突出胆力的 培养和提高。所以“艺高人胆大”,不仅是对武术技艺和胆力关系的明确,重要的是把胆力和勇 敢看做习武者德行的重要品质,这不仅对习武者人生事业的技艺的成功非常重要,也涉及任何 行为活动中有能力才能有“自信心”,也才能成功的勇气和胆力。相反,有了战胜困难的胆力和 勇气,才能更好地保证人的技能的发挥,有“艺”才能“心熟”,“心熟”才能有信心,信心和 胆力是自强的两大精神支柱。
明代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中明确指出了练艺与胆力的关系:“人当临敌之时,每每失 其故步,何也?余日:艺高人胆大,平日识见未广,工夫未纯,若一遇敌,则心态乱,手足忙, 不能自主矣。故弓马娴熟,良有心也。”在遇敌时,原已学过的招法步法都不知去处,使用不 上,其原因为“工夫未纯”,因而出现心悸混乱、神态失常,说明了练功与艺精、艺精与实践、 实践与培养勇敢和培养胆力的关系。唐豪所著《少林拳法秘诀考证》引程宗猷《耕余剩技》所 记述的练胆法讲:“手中整则胆练,而欲骋于敌。意气清则心练,而知忠于上,心练则智出,心 胆俱练则兵与时俱无不合。而炼心胆,则又在练器艺为要耳J从而详细说明胆大必定艺高、艺 高可壮胆的道理,反映出胆量、意志和武艺三者并重的武术思想在明代兵书《陈纪》中对官兵的“胆气”提出了很多要求,胆气的具体含义既是一种勇气。
乂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格 它反映出人们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信心和勇气;反映在生死搏斗 中,是战胜对手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勇敢无惧的精神,把训练武艺看做是“张胆练气”的 根本,他在兵书《陈纪》中详细地论述了练胆气和练武艺之间的关系。他说“夫兵无胆气,虽 精勇,无所用也,故善练兵之胆气,夫人之胆有大小,其大小不可预知,气有勇怯,其勇怯不 能凭识,人而胆小,虽勇弗用,胆不以气,虽大弗张,是以气为一身之用,死生荣辱系焉,能 作其气,而张其胆,则胆与气俱用这矣“ C也就是说人的胆量有大小,而其大小不可预知;气势 有勇猛和怯懦,而又不能凭空论断。所以对人的胆气来讲,是其本身所具有的胆量和拼杀格斗 中所反映出来的勇武气势,也就是战而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依存。应该说 “胆力”是实,“胆气”是虚,胆力是行为根本,胆气是气势,但又都表现为人的勇敢无畏的精 神品质,.对于武术的技战对抗来说,“胆气”更是非常重要。由于习武者的单人试敌不像军队有 组织的群体作战,即可以协同作战的特点,因而自己的表现、技能的
浏览3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