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至关个人生死,又无 别的依靠,胆力、勇敢就成为决定生死的重要品质,而作为提高技击能力、培养武勇精神的技 击攻防运动形式,武术本身就是训练胆气的一种具体措施,所以古代的武术家特别强调以武练 艺,以武练志,以武练胆,以武练气、其目的就是通过假设性的单练和对抗运动形式培养一种 “威而不屈,不畏艰难”的勇敢精神品质中国武术非常重视实践训练,讲究“学艺必试敌”,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实战来检验武艺的功 力是否纯正;通过实践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胆力;通过搏斗来了解自己时武术功法掌握的熟 练程度、找出不足的原因,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增强实践。应该说,武术技能的熟 练掌握是试敌制胜的基本条件.通过试敌又可以不断促进武艺的提高,武艺提高的主要外在表 现也有胆壮的因素,也就是“艺高人胆大”的道理,这给爱好武术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 志胆力只能从勤苦的训练中培养,心志胆力是自信心的表现,胆力壮则勇气强,而勇气强最为 基础的条件是要武艺精,也就是说,武艺精才能具备“自强不息、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才 能树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三)善养浩然之正气“浩然之气”的提法是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中提出的.指一种无所愧作、无所畏惧的良好道 德精神状态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 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嫌于心, 则馁也「他认为宏大刚强的“浩然之气”加以培养而不伤害,就可以充塞天地之间。而这种气 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有道德的内涵Q它的形成不是仅靠偶然的正义行为,而是集义所生发出 来足以使人威武不屈的一股“正气”,即豪爽、英武之气,是在社会生活的行为中经常要遵守的 道德原则所养成的行为和气质.内心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情感,经过长期积累、培养后, 方能产生出“浩然之气丁孟子指出,培养这种“浩然之气”要做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勿忘,勿助长也二即时时刻刻都把内心的道德追求放在心上,不能忘记,但又不能违背其发展 规律去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它是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才能养成的一种道德精神和道德行为习惯。 孟子的这种类于“浩然之气”的观点,蕴涵着对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意志情趣等综合因素的 培养,体现在人的具体的、长期的精神和行为培养之中。不是单指个人的、短暂的精神气质, 而是指“集义所生”、“配义与道”的一种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道德精神。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和完善,特别是对中国武术道德行为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武术界历来有尊崇民族英雄和品德高尚的侠武之人的传统习惯。普遍认为岳飞正是其中的 代表人物之一,是体现“浩然正气”于一身的具体榜样。岳飞效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 气长存于天地之间,包含着对岳飞本人一生光明磊落的浩气长存的“浩然正气”英雄气概的 崇拜太极拳是武术拳种流派中体系完善、拳系丰满的拳种,历来对太极拳理论著述者颇多,在 这些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内涵就中国武术的德行思想的研究而言,太极拳理论 为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理论依据C太极拳既是健身养生的重要手段,更是修德培义的重 要方法。如“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宰 之”。以“心静身正”来解释“浩然之正气”存在全身,运用太极拳来教育和培养人一种端正 和正直的人格精神,以说明太极拳法中注意内在的“中正之气运身”,从而达到“心静身正”, 以及修德培义的目的,把拳法与练气、修德紧密地结合起来。人们通过练习太极拳,既可以感 受到太极拳理论的精妙,更可以体会到武术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内涵,太极拳是主张“内练” 的拳术。它运用太极阴阳的变化之道,以虚实、刚柔、轻重、徐缓等变化达到“沉稳”“清静” 的效果,而要达到“妙趣横生”和“宽厚生然”的境界,则应更注意增强“涵养”,即对“浩 然之气”的培养。所以要“以灵虚之心,养刚中之气”,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易”。
总之,“浩然之气”是指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高尚的精神、情趣,它也是中国传统的民 族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气”是综合子中国武术独特的技法实践,融合传统文化思想, 即道德、礼义思想,来达到“德教”的目的。它所符合的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 趣,以及“精神美”和“形体美”的人格标准。
(四)树立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爱家、爱人的热情在中国长期的奴隶制、封建君主制社会中,也孕育出许多值得尊敬和缅怀的、可歌可泣的 民族英雄人物及其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爱家精神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称雄于世界东方、具有悠久历 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是因为她凝聚了古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的缘故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酷爱和平、维护团结、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 神财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强盛而努力奋斗,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爱家 的优良传统。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归根结底起于不相爱,所以他强调“子自爱而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 故窃异宝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人不能只以 自己的私心来取代他人的利益,即损人利己,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是由于缺少对他人的爱,如果 大家都能把对自己的爱推及爱人、爱国家,那么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和睦、和平、没有强凌和 欺诈的社会。其情景会是:“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与人相爱,则不相 贼;君臣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熬贱,诈不欺愚。”以这样的道德尺度来 衡量人的各种行为,归根结底,只有爱人才能够受人爱。故有“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 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的道理G习武者由于习武的目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方式O习武者中,在古代大多是为了从军,也有的 是为了强身自卫,不论方式如何,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以“技击”自卫,以“技击”制敌。因 为社会上存在有不“爱”之人,所以也就出现了扶危救难、惩治恶者、打抱不平的“绿林好汉” 和“武侠英雄”。崇尚武术就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这种“济世救人”的思想,造 就了历史上许多具有正义、勇敢,并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的仁人志士,这些人成为习武者学习 的榜样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对外寇入侵疾恶如仇、誓死抵 抗,维护了祖国的主权与独立。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爱”会变成一种为维护国 家、家庭、亲人利益而挺身赴死、浴血疆场的大无畏精神和行动。这种光荣传统在古代和近代 的中国人民反压迫、反强权、反侵略的斗争中起的巨大的鼓舞作用,造就了一大批民族英雄。 宋代的“岳母刺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美德,是因为岳母和岳飞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舍生忘死,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雄伟气魄,不仅表达了岳飞的英雄气概,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 儿女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优良传统和誓死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在中国人民心中塑造了一个 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爱国典范。正是在这种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形成了中华 民族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
二、尚武崇德的武术文化内涵“尚武”指倡导与参与武术锻炼,以求强身健体,自强不息,培养勇于面对现实的竞争意 识。“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武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 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影响着习 武者的各类活动,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儒家仁学思想成为传统武德 的主要内容表现为。
浏览444次